■ 張夢恬
語文深度學習教學面臨諸多問題,教師專業儲備、學生學法積累、輔助手段選擇等,都對深度學習形成制約,如何在知識整合、任務設計、鑒賞組織、讀寫訓練等方面做出積極探索,應該引起教師的深入思考。
教師在教學組織時,需要對學生知識儲備做出科學調查,以便為深度學習程序順利啟動提供設計參數。深度學習需要完成更多學習任務,對學生學習思維也有具體要求,如果沒有必要的知識儲備,其深度學習便難以開展。知識內容眾多,字詞、短語、句式、修辭,以及主旨、結構、寫法、表達等,都蘊含豐富語文知識,唯有展開適當的構建,形成知識系統,才能對深度學習提供有效支撐。
學生知識儲備呈現差異性,教師在教學設計和組織時需要有統籌考量,針對學生學力基礎實際做知識傳授,能夠給更多學生帶來學習幫助,為深度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如教學《鄉愁》,學生對現代詩歌的認知比較膚淺,教師在誦讀、鑒賞、讀寫等角度展開深入解析,為學生做對應推介,可以形成強力教學支持,滿足學生深度學習的現實需要。如誦讀,學生情緒蓄積往往不到位,誦讀帶有“機械化”意味,教師需要先做示范操作,還要進行知識傳授。詩歌誦讀要厘清節奏、找出韻腳、確定語調、設定停頓,還要讀出變化,這些都屬于知識范疇。學生聆聽教師誦讀后,逐漸找到了誦讀要領,開始情感誦讀嘗試。現代詩歌中有“反復詠唱”的內容,相似句子分布不同小節中的相同位置,讀起來顯得有整齊感、對接性,這也是知識范疇。教師要求學生找出這些內容,體會其情感蓄積成長的過程。現代詩歌大多不押韻,而“鄉愁”中有鮮明的韻腳,需要做重音處理,這是誦讀必須要掌握的常識。關于詩歌蘊含的情感,教師從海峽兩岸長期割裂情況做介紹,給學生提供更多深度理解的機會。
學生知識儲備情況呈現差異性,教師對此需要有必要的調查分析,然后進行補償性設計,為學生傳授必要的知識,為學生進入深度學習創造條件。詩歌是一種文體,特別是現代詩歌,學生在知識儲備方面普遍存在一些短板,教師在具體傳授時,主要從誦讀、詠嘆、韻腳、背景等角度做關注,給學生順利展開詩歌學習做好鋪墊。如果能夠借助多媒體做對應展示,給學生更多立體的信息傳遞,勢必對其多種感官形成沖擊,其調動作用會更為顯著。
深度學習強調深層次理解,教師在教學調動時,需要借助學習任務進行具體操作。學習任務構建時,教師需要有創新意識,針對學生學習需要做出選擇。典型詞語解讀、精彩句子賞析、修辭方法判斷、鑒賞任務投放、讀寫訓練組織、學習活動推出、生活實踐對接等,都能夠為深度學習提供必要的助力支持,教師需要做出整合性設計。特別是一些演繹性、實踐性學習任務,與文本教學對接緊密,其訓練效果會更為突出。
教師在學習任務設計時,不僅要觀照學科素養的培養,還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特別是學習興趣的激發應該成為教學重要關注點。如《岳陽樓記》,這是一篇文言文,學生初讀時,對短句子留下深刻印象,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多幅圖片,要求學生做細致觀察,對接文本內容進行任務設定:其一,借助工具書解決文字障礙問題,梳理文本意思。其二,熟讀文本,選擇喜歡的部分做背誦嘗試。其三,在岳陽樓上看到洞庭湖的不同風景,根據作者描述情況,你能夠給課文創造一幅插圖嗎?學生接受任務后,開始了緊張的學習。這樣可以讓學生順利進入到學習環節,在深度研讀中建立文本認知。
語用鑒賞是語文學科教學核心內容,教師在鑒賞方法傳授、鑒賞程序設計、鑒賞活動組織等方向展開深入探究,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深入思考的機會,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認知的成長。初中學生有一定鑒賞操作基礎,面對鑒賞內容時,大多能夠從修辭和描寫等角度展開思考,教師在具體引導時,需要做出教學觀察和調查,拓寬鑒賞的角度,規劃鑒賞的程序,讓學生在深入探究中建立個性閱讀認知,提升深度學習品質。
學生進入語用鑒賞環節后,需要更多方法的支持,教師及時做出方法投放,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學法選擇,確保深度學習的順利推進。如《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中涉及眾多人物,教師要求學生對菲利普夫婦做性格分析,找到人物描寫的精彩片段,形成語用鑒賞性學習。學生對小說情節做梳理,對人物形象特點做互動交流,課堂研究氣氛逐漸火爆起來。有學生從語言描寫角度進行分析:“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這是菲利普先生多次說過的一句話,在小說反復出現,起到強調的作用,也為后文于勒出現埋下伏筆。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對于勒手中的錢是多么的渴望,從他后面對于勒的態度就可以清晰看出,他要的不是于勒這個人,而是他的財富。也有學生從對比角度展開分析:菲利普夫婦前后態度的轉變,讓讀者清晰地感受到,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就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教師從鑒賞程序設計角度做出引導,要求學生做鑒賞時要體現層次性、邏輯性。學生對語用鑒賞有不同認知,教師設計鑒賞任務時,需要考慮學生思維個性特點,針對性做出指導,從鑒賞角度、鑒賞程序、鑒賞互動、教學評價等角度展開組織,能夠獲得豐富學習動力,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成長。
研讀屬于深度學習范疇,教師以活動形式做推介設計,其調動作用會更為突出。質疑閱讀、合作討論、創編演繹、學習辯論、知識競答、課外對接、生活寫生、讀寫交流等,都帶有研讀性質,教師要做對應設計,引導學生在實踐性學習中成長學科認知。研讀體現主體性,教師要圍繞學生展開教學設計和組織,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實踐活動中進行對應學習,以歷練深度學習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深度學習,并非是不設更有難度的思考問題,也不是投放更多的學習任務,而是要在信息搜集、學法積累、活動組織等方面做出探索,以提升其學習能力。在教學《智取生辰綱》時,教師先期設計了信息搜集任務:《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其成文背景、作者情況,以及這部長篇小說的主要內容,都可以通過教輔材料,或者是網絡做搜集和整合,將這些信息做處理,準備在課堂上做介紹。學生大多對《水滸傳》的一些英雄好漢比較熟悉,有一定的信息儲備,通過多種信息渠道展開搜集操作,自然形成素材資源。在課堂展示環節,教師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交流,學生都能夠對相關內容做梳理介紹。教師深入課堂,對學生介紹情況做觀察評估,鼓勵學生做延伸閱讀,課外搜集名著相關信息,展開個性閱讀學習,實現課內課外對接,以提升學習效率和品質。
研讀是研究性閱讀學習,對文本相關信息做整合處理,也屬于研究性學習,與深度學習高度契合,具有更為豐富的學習效果。
深度學習需要有知識支持,也需要有活動提供鍛煉機會,唯有理論聯系實踐,才能形成有效學習局面,作為教學設計者的教師,需要厘清教學制約關系,對深度學習機制展開科學研究,運用知識儲備和教學活動做支點,推出更多研讀學習任務,與學生一起深入閱讀和交流,自然達成學習共識。深度學習有更多學習指標,在具體落實這些目標內容時,教師需要做好必要的教學規劃,確保深度學習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