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宇亮,范子哲
隨著科技進步,數據處理能力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從早期簡單的數據分析發展到當下已經能夠較好地收集、分析、挖掘海量的數據,更加方便地進行數據的深度加工和處理。本文通過對某西部醫科大學2016級學生在校四年間體質健康測試樣本進行數據分析,展現醫學類本科學生體質測試現狀,通過文獻法、訪談法出發,探討從教育改革的角度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大學生需要分別完成5項測試,分別是身高標準體重、肺活量體重指數、臺階試驗或1000米跑(男生)或800米跑(女生)、引體向上(男生)或仰臥起坐(女生)或坐位體前屈、50米跑或立定跳遠。

表1 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項目 (單位:分)
國家體質健康測試滿分為100分,根據最后得分評定等級:90分及以上為優秀,75分~89分為良好,60分~74分為及格,59分及以下為不及格。
本文選取某西部醫科大學2016級學生大學四年期間全體體質健康測試數據為樣本,研究分析該年級學生體能測試現狀及不及格原因,探索改善大學生體能水平的教學方向。

表2 體質測試樣本總量 (單位:人)
表格中18年大三時因外校的專升本學生入學后直接進入大三,故數據變動較大。
可以看出在醫學生中女生數總體而言高于男生數,女生數約是男生數的1.6倍。分年份的體測總體結果如下。
通過表3可知,不合格比例總體呈現增長趨勢,良好比例基本在15%上下浮動,優秀比例總體呈上升趨勢。合格率約為總人數的80%,反映了部分學生在校期間體能下降,也有極少部分學生體能得到了提升,不合格比例增長的同時,優秀的比例也在增長,不合格的比例約為優秀比例的10倍左右,總體而言,學生身體健康情況不太樂觀。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來看,2019年,全國6~22歲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達到了23.8%。但在優良率明顯上升的結果中,大學生增長了0.2%,總體上優良率在增加,但是大學生基本上沒有增長。而根據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2021年12月發布《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國民體質總體呈上升趨勢,城鄉體質水平差距逐步縮小,運動增強體質作用明顯,體質較弱群體的體質水平提高幅度較大,數據結果顯示:2020年全國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等級以上的人數比例(以下簡稱“合格率”)為90.4%,與2014年監測相比,提高了0.8個百分點。

表3 體質測試總成績 (單位:%)

表4 《國民體質測定標準》測試指標
可以發現,雖然測試標準及項目不一致,分值也有區別,對比大學生健康測試標準,國民體質測試標準中在20~39歲時測試無1000米、800米、引體向上、50米等項目,40~59歲時無俯臥撐、仰臥起坐及20~39歲測試缺少項目,大學生分組中將合格率和優良率相加可以看出即便排除了大學生合格率較低的跑步及引體向上項目,依然高于國民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也賴于大學生普遍處于18~22歲的年齡段,身體素質較20~59歲的國民高。
總體不及格率中最高的是引體向上,平均達到65%以上男生均不能及格,仰臥起坐和1000米跑位于第二檔,平均在15%~20%,其余項目均在5%~10%之間,但能明顯發現隨著距離畢業時間越來越近,不及格率總體呈現上升趨勢,部分學生在大學期間身體素質呈現下降趨勢,其中不及格率最高的是大四學生。
在2014年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明確,體質測試未達到良好或良好以上不得參與評優評獎,未達到合格則按結業或肄業處理,不予發放學位證。那么,在不合格的學生中,影響最大的又是哪一項或者哪幾項運動項目呢。
可以看出,體重正常的學生占比與肥胖和超重的同學占比之和基本相當,隨著時間推移,不及格的同學的超重和肥胖占比在逐漸下降,但主要還是因為總量的增加導致早期合格的正常體重人員不合格數據的變化。

表5 各單項不及格率 (單位:%)

表6 不及格學生體重分析 (單位:%)

表7 總成績不及格學生各單項不及格比例 (單位:%)

表8 不及格人員性別分布 (單位:人)
可以發現,其中引體向上是導致總成績不及格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仰臥起坐及1000米,800米和立定跳遠再次之,反映學生的上肢力量素質有待重點加強,其次是耐力素質和下肢力量。
可以看出男生不合格數約是女生數的1.5-2倍,對比總數中女生數占62%,男生占38%,可以分析男生通過率低于女生。另一方面說明體測不及格的這部分男生在大學中的自制力和運動量較低,如何引起這部分人對于體育運動的愛好和強制性要求也是在大學生體育教學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另外,大三學生總不及格數136人,大二學生總不及格數86人,在大三新增參加體質測試的425名參與體質測試的學生中,不及格人數50人,恰好等于大三不及格數減去大二不及格數,及格人數332人,良好人數26人,優秀人數6人,可以發現新增專升本及部分留級學生對學生總的體質結果影響較大,在增強學生體能上也需要針對此類學生進行加強。
從上文中影響學生體質測試的項目可以發現主要包括引體向上、1000米跑、800米跑、立定跳遠、仰臥起坐幾項,對比而言50米跑大多都能較好完成,說明當今學生體育運動在速度素質方面基本達標,但有氧耐力和上肢力量不足,肺活量和座位體前屈也基本能達到標準,說明本身身體素質和柔韌性能夠過關,主要在于耐久力不足。在學校期間,總體合格率呈現下降趨勢,部分學生在大學期間體能逐漸下降,尤其是引體向上一直都是男同學們的弱項。

圖1 體質健康測試分析平臺
現今信息網絡十分發達,運動方式也多種多樣,高校體育設施設備趨于健全,但學生體育運動的主觀能動性仍較弱,社團活動驅動較少,導致學生在校期間體能逐漸減弱,下文主要探討從哪些方面能夠探索體育教學改革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更好地通過體質測試。
同時,可以通過形成軟件讓學生隨時隨地登錄查詢,對比其他學生和年級班級平均水平讓自己形成內生動力進行有針對性的運動和鍛煉,通過同學間的對比對自己的弱項有更加清晰的認知。
有部分學生體質下降導致不及格率上升,應在學生大一體質測試完成后重點發現和關注在及格線邊緣的學生,在體育課堂上適當進行分類教學,多向此類學生提高關心與幫助,在課后鍛煉中布置相應的訓練內容,在大三針對不及格和及格邊緣的專升本學生重點關注并加強訓練。同時可以考慮開設校內輔導班,組織不及格學生和及格線邊緣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可讓體育專業學生作為學生教練提供一對一指導。在體育課堂上和課后體育的指導中,應加強對不及格率高的引體向上和1000米跑、800米跑等項目所需的上肢力量和有氧耐力的訓練。

圖2 四川省推廣《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示例
在體育運動和課程建設中,可以專門針對體育鍛煉進行針對性的專項聯系,大學體育課程開設在大一、大二學期,部分學生在大三、大四學期的合格率總體呈下降趨勢,與大三、大四學期沒有開設體育課有一定關系。可以考慮除了在大一和大二年級加強培養學生體育愛好和興趣外,開設體育選修課,或者要求學生在體育社團等課外活動完成一定的體育類學分,體育趣味活動兌換選修課學分等形式增加學生的運動激情。醫學生高年級時處于實習階段,且實習時間長較長,可以利用互聯網運動APP等手段輔助進行日常鍛煉,并制定相應積分兌換方式予以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