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城北幼兒園 龔 燕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有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心理學界和腦科學界大量研究表明:“3~6歲兒童的積極情緒體驗會對兒童一生的生活狀態產生深遠影響。”我一直很欣賞胡華老師所說的一句話:“兒童是用心靈感受這個世界的,我們和他們的距離,也許就是從大腦走向心靈的距離。”
快樂、幸福、豐富的生活和成長環境不僅能夠促進突觸的成熟,而且能鞏固神經回路,尤其是在那些與學習記憶、認知功能和情感調控密切相關的腦區域,例如海馬區、邊緣系統和前額葉皮層。長期處于負面情緒下的兒童,這些腦區域的發育或多或少都不太充分。哈佛大學醫學院追蹤了377人從童年到中年的發展,研究人員發現童年時心理壓力大、負面情緒多的人,成年后經常會深陷于沮喪、惱怒、急躁等負面情緒之中;而等到童年心理壓力大的人到了中年時,男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增加17%,女性則增加31%。因此,探究促進適宜幼兒發展的積極情緒體驗活動,可以有效幫助教師和兒童從自我出發,學會借助心靈的力量完成自我成長。


按照情緒的向度劃分,可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兩個向度。積極情緒體驗是指個體能感受到的愉悅、滿足、關愛等情緒體驗,是具有正向價值的情緒體驗,體驗到積極情緒的個體,對過去表示滿意、滿足;對現在感到愉快、欣慰;對未來充滿樂觀、期待。本研究所指的積極情緒包括愉快、興趣、期望、驚奇、滿足、自豪、希望、寧靜、敬畏和關愛等基本情緒和社會情緒在內的情感。
積極情緒體驗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的“情緒安定”“保持愉快情緒”“恰當表達情緒”“調節情緒”四個核心經驗不謀而合。“情緒安定”是指人的情緒狀態不易隨外界(或內部)條件變化而產生波動;“保持愉快情緒”是指個體保持基本情緒及社會情緒中的積極情緒;“恰當表達情緒”是指幼兒根據所處的環境表現出與之相匹配或強度適中的情緒(消極情緒的恰當表達也是積極情緒體驗的一種表現形式);“調節情緒”是指個體能對自己的情緒狀態做出適度的調整,這也是適應社會現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組織能促進幼兒“情緒安定”“保持愉快情緒”“恰當表達情緒”“調節情緒”的活動,并對這一活動進行系統提煉和歸納,從而幫助幼兒實現自身各方面在原有水平上的適度發展,是“以幼兒為本”的教育思想的應有之義。
1.歸納影響幼兒積極情緒體驗的因素
根據幼兒的情緒發展特點和情緒調控特點,我們對幼兒社會化情緒(情緒理解、情緒表達)等內容進行觀察和分析,歸納出影響幼兒情緒發展和情緒調控的主要因素。
從幼幼關系的影響出發:重點探究幼兒對同伴情緒識別的能力,從情緒識別研究中的面部表情、語音、行為、文本四個方面對幼兒展開調查,分析幼兒對同伴情緒識別能力的差異,輔助幼兒推測和判斷同伴產生情緒的原因,提高幼兒理解同伴情緒的能力并引導其做出積極的回應,從而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提升幼兒之間的交往質量。
從自然環境對幼兒的影響出發:重點探究幼兒園沙水游戲對幼兒積極情緒體驗的影響。沙水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游戲活動之一,幼兒在進行沙水游戲時,不僅能夠充分調動自身的感覺神經和知覺神經,而且能通過多種感官對沙子的物理屬性加以感知——沙水游戲能夠激發幼兒探索世界的欲望,從而促進幼兒積極的情緒體驗。但沙水游戲對幼兒的“情緒安定”“保持愉快情緒”“恰當表達情緒”“調節情緒”四個核心經驗以及“幼兒情緒狀態不易隨外界(或內部)條件變化而產生波動”是否有促進作用,還需要我們深入研究。
2.提煉促進幼兒積極情緒體驗活動開展的策略
不同性質和不同強度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著不同程度的推進或阻礙作用。教師應通過組織豐富多樣的游戲活動,吸引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并在活動中促使幼兒獲得適宜的發展。
途徑一:從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提煉促進適宜幼兒發展的積極情緒體驗活動及活動開展策略。例如,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提煉生活活動(如食育、散步等)、集體活動、游戲活動(如區域游戲、角色游戲等)。
途徑二:從主題活動中提煉促進適宜幼兒發展的積極情緒體驗活動及活動策略。主題活動可以包含:革命教育、傳統教育、勞動教育、探秘自然、兒童友好社區等。重點探索小、中、大班幼兒情緒表達的方式,通過觀察不同年齡段幼兒情緒表達方式的差異性,幫助教師探究幼兒的情緒狀態,進一步歸納出相應的有效回應策略。
3.整理促進幼兒積極情緒體驗活動的案例
整理幼兒園一日活動案例,如緩解幼兒入園焦慮、幼小銜接、節后返園、疫情時代、后疫情時代等特殊時期的案例;整理專題活動案例與具有推廣價值的案例;整理特殊兒童積極情緒體驗的案例,并形成文本形式的研究資料。
通過對疫情時期、后疫情時代各類互動對幼兒積極情緒體驗影響的案例進行研究,了解師幼互動(包括網絡互動、教師體態語態、教師情緒評價、教師言語評價、師幼肢體接觸等)、親子互動和同伴互動等對幼兒積極情緒體驗產生的影響,促使幼兒感受到教師、父母、同伴在這個特殊時期對自己的關愛與幫助。同時教師要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幼兒的情緒情感需求,在指導家長或與家長互相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身與幼兒的互動方式、家長與幼兒的互動方式,從而增加與幼兒的親密度,提高教師及家長的相關專業素養。
1.目前幼兒積極情緒體驗的現狀調查
從幼兒視角出發的幼兒情緒識別研究,應該用幼兒的眼睛去觀察,用幼兒的耳朵去傾聽,用幼兒的大腦去思考,用幼兒的興趣去探尋,用幼兒的情感去熱愛,用幼兒的方式去了解社會以及世界。通過觀察獲取幼兒的生理信號(包括哭、笑、皺眉、噘嘴等面部表情)以及非生理信號(包括幼兒的語言、作品、行為和肢體動作等),以此來識別幼兒的情緒狀態。教師在與幼兒相處的過程中,不斷地觀察、記錄、分析、整理、總結,從幼兒的視角出發,了解每一種情緒信號代表的情緒類型。
本研究的重點在于對表征中幼兒情緒表達方面的探索,表征作為讀懂幼兒情緒的有效方式,其具體的形象特點符合學前兒童思維的典型特征。如果能正確解讀幼兒的表征行為,敏銳感知表征中的情緒表達,就能對幼兒提出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這對于教師來說有著重要意義。
基于此,我們圍繞解讀幼兒表征中的情緒表達進行探討,通過多種方式拓展幼兒對于情緒的認知,引導幼兒利用多種方式進行表征,并在這一過程中嘗試發現幼兒情緒表征的特點以及規律。
2.明晰促進幼兒積極情緒體驗活動的研究意義
通過實例分析、文獻查閱,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幼兒期社會情緒發展等維度明確促進幼兒積極情緒體驗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促使幼兒與同伴、他人、自我、環境、自然和諧相處。如從交互式環境中解讀幼兒的情緒研究——環境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不僅能夠影響幼兒的認知發展,而且對幼兒的情緒、行為有著重要影響,因此,關注環境對幼兒情緒的影響十分重要。通過環境創設、材料提供,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用語言、動作、表征等方式表達情緒,以此解讀幼兒在不同情境下情緒的特點和變化,從而更好地進行梳理和疏導,以提高幼兒的情緒管理能力。
讓我們懷著崇敬之心,真正以幼兒需要的方式“走近”并“走進”幼兒的世界,跳出自己原有的“認知陷阱”,讓枯燥的學術化研究以更友好的方式走向更有溫度、更有情懷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