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高新區紅葉幼兒園 居 麗
一日生活皆課程,進餐是一日生活環節,更是有價值的課程活動。幼兒園階段,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鍛煉幼兒的意志,用“給幼兒自由”的教師觀、“還幼兒自主”的兒童觀開展自主進餐活動顯得尤為重要,這可以讓幼兒從親身觀察中獲取經驗和知識。
從幼兒入園開始,家長們就為他們的自主進餐發愁,擔心幼兒在園不愿意吃、不專心吃、吃不飽;而在幼兒園,教師們也“費盡心機”,通過鼓勵幼兒、樹立榜樣、進行美食宣傳等一系列措施鼓勵幼兒自主進餐。陳鶴琴先生說過:“一切活動,凡是兒童能夠自己做的,都要讓他自己做。做了就與事物發生直接的接觸,就能得到直接的經驗,就知道做事的困難,就認識了事物的性質。”由此可見,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中,幼兒自主進餐都有其實施的必要性。本文依據“活教育”理論,針對幼兒自主進餐中的問題,從家園共育、幼兒參與、教師指導出發,分析并提出相關指導策略。
陳鶴琴先生曾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讓兒童由學習的被動接受者變為“自己活動”“自己思想”的主動創造者。幼兒進餐不自主,大部分源于日常生活習慣以及家中的“包辦”代替,使其缺乏主動性以及成就感的體驗。每個幼兒在吃第一口輔食時,身體前傾,表達著“想要”的主動情感,然而,在成人的“服務”下,幼兒把“能做”變為了“不想做”。當自己的事變成了別人的事時,就不利于喚起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我們要順應幼兒的想法,辯證地選擇幼兒自己做和成人幫做的內容。
“活教育”的方法論中提到“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陳鶴琴先生認為“做”是基礎。“做”即是嘗試,嘗試是人的主觀行為,是勇氣與意志的體現。作為成人,我們要指導幼兒正確地看待嘗試,嘗試的意義在于鍛煉自己,而不在于成功與否。“自主進餐”以“獨一無二的我”為主,吃什么?為什么吃?怎么吃?從根源開始討論和尋覓,從自己開始“做”起。
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論,其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他賦予“現代中國人”五方面要求:即要有健全的身體、要有建設的能力、要有創造的能力、要能夠合作、要能夠服務。我們帶著這五方面觀點反觀幼兒的“自主進餐”:其一,由小見大,服務別人之前先要學會服務自己,也就是提高幼兒勞動意識,提升自理能力,而對幼兒來說,自主進餐就是“服務自己”的第一步,也是服務別人的“開端”;其二,由微至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自主進餐給予幼兒實踐的經驗,提升的是幼兒的自我肯定能力,為其創造力的精神意志打下良好的基礎;其三,由單向合,幼兒有很強的從眾心理,在自主進餐中,幼兒為了實現目標更樂于積極討論、互相傾聽,從而提升幼兒的集體意識和合作能力。
1.飲食習慣差異大
每位幼兒的飲食習慣都不同。當幼兒遇到不愛吃和不認識的食物時,有的幼兒會嘗試品嘗,有的幼兒會對教師說“我不要吃”,有的幼兒會把食物“挑”出來,有的幼兒會把不吃的菜夾給旁邊的幼兒吃——從每位幼兒處理食物的方式中我們看到的是每個家庭的飲食習慣。比如,在一次午飯中,幼兒園提供了黃豆芽,大部分幼兒都把黃豆芽留到了最后去吃,在與多名家長的溝通后,我了解到這些孩子家中很少吃甚至不吃黃豆芽,因此,幼兒以不認識黃豆芽為由放棄了品嘗;還有一些幼兒不愛吃大塊的肉以及切段的蔬菜桿莖,家長表示,爺爺奶奶怕幼兒咬不動肉,怕略長的菜桿卡住喉嚨,于是把肉打成泥、菜切成丁,導致幼兒咀嚼能力低下,遇到形狀不認識的菜選擇逃避不吃。
2.不良衛生習慣
在自主進餐的過程中,有的幼兒會在胸口處、嘴巴周圍、桌子上、地上留下米粒;有的幼兒會把地上的米粒踩在腳下來回“蹭”;有的幼兒吃完飯不擦嘴巴,用衣袖抹抹小嘴巴……這些問題均來源于家長的“包辦代替”。在家中,聽到最多的對話就是“他還小!”“我來吧!”“你去玩吧!”此外,我們還發現,一些幼兒不珍惜別人的勞動成功,對于掉在地上的食物視而不見或者以“玩”的心態對待。
3.忽視技能與學習品質培養
小班幼兒自主進餐時,我們提供了勺子、夾子;中大班幼兒自主進餐時,我們提供了筷子。在使用進餐工具的過程中,教師能看到幼兒小肌肉的發展情況和專注力所處的發展階段。有些幼兒用勺子總是一把抓,有時還會用小手幫忙抓菜;有些幼兒的筷子總會掉在地上;有些幼兒吃得很慢,總是東張西望;有些幼兒將飯菜含在嘴里,經教師提醒后才會咽下去。我們在家長會中提出以上問題,并進行討論,家長說幼兒吃飯會跑來跑去,喂飯又困難,為了能讓幼兒坐下來吃飯,會給幼兒提供玩具或打開電視,幼兒邊吃飯邊玩耍,導致其在技能學習和學習品質養成方面遇到障礙。
在施工前對需要反季節種植的植物進行假植,在實際栽植時盡量選擇假植的苗木。因為假植一段時間的苗木,其根莞處會長出新根,新長出的根系生命力比較旺盛,受季節的影響較小,在反季節種植中成活率較高。
1.規則與自主
在自主進餐中,幼兒的規則與自主是貌似對立又可以融合的兩種觀念。很多教師不愿意進行自主進餐活動是怕幼兒的“常規”出現問題以及進餐過程混亂。可制定了規則后,教師需要在幼兒自主進餐的過程中不斷地與幼兒討論流程,進一步優化幼兒自主進餐的規則——因此,教師要反思真正適合幼兒的“自主”方式,真正不束縛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則”,給予幼兒自我選擇、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權力。
2.保育與教育
保教工作在幼兒園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幼兒自主進餐時,教師也要關注衛生保健的規范,尤其在幼兒負責分餐時,教師需要提供適合幼兒操作的工具以及“工作”服;在幼兒自主選擇食物時,要注意自助食物的衛生;在幼兒自由選擇餐桌時,要注意及時清理桌面,保持清潔衛生,這些都可能成為幼兒自主進餐中疏漏的問題。幼兒自主并不代表教師可以完全放手,而是給予教師更多觀察幼兒、思考問題的時間。
1.教師的觀念
很多敬業的教師會對幼兒的行為進行預設,這是很好的教研機制,但是,過多思考反而會讓教師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當教師遇到問題時要多問問幼兒,沒有問題時要多關注幼兒。自主進餐是從幼兒的生活引發的,我們可以先聽聽幼兒的內心想法與感受。
2.教師的分工
3.教師的指導重點
教師在自主進餐中所關注的內容必須貼近幼兒。通常,教師會以糾正幼兒飲食習慣、提醒幼兒的飯量和菜量、督促幼兒保持整潔衛生為主。自主進餐既然是為了讓幼兒更加自主,首先,教師要尊重幼兒的進餐選擇,給予幼兒心理上的自主;其次,以提問、討論、榜樣等形式引導幼兒進行健康的自主進餐;最后,再以幼兒需要的自主進餐形式進行活動引導。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只有在學校和家庭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發展,兩個教育者不僅要一致行動,還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在幼兒自主進餐的過程中,我們往往能看出每個家庭的習慣和每位家長的教育態度,因此,針對家園共育的重要性,我們在幼兒的自主進餐上更要齊心協力,將“做什么、怎么做”落到實處,引導幼兒通過自主進餐養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
1.教育觀念一致
不同的教育觀念培養出的幼兒截然不同。這里所說的“不同”,包括幼兒園與家庭、父母與祖輩、爸爸與媽媽的不同,這是由于每個幼兒的原生家庭、生活環境不同,導致其生活態度、情緒控制、教育觀念也不同。作為教師,首先,要與每位家長深度交談,了解其家中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在進餐習慣上,到底是哪一位家庭成員作為主導并與之溝通清楚;其次,要用實例與家長交流,讓家長體會到“包辦”下的進餐會讓幼兒缺失良好品質的培養環節;最后,針對每位幼兒的問題“對癥下藥”,一一化解。在這里,教師首先要讓家長認同教師的觀念(注意不能用過激的語言讓家長反感,導致溝通無效),要用“愛”讓家長和教師一起“做”,從觀念上對幼兒“放手”!
2.行為行動一致
當觀念對了,家長的行動也需要不斷被強化。在班級里,我們可以進行一些小任務、小記錄、小比賽。比如,讓家長每周發送一次幼兒在家中進餐的視頻,其他家長也必然會有所感觸,這是讓家長對自己孩子所處的能力階段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又如,將班級中的“光盤行動”延伸至家中,讓家長利用獎狀和獎品激發幼兒的積極性。同時,也讓家長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活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幼兒成為“社會人”,知道自己的需要,主動創造和豐富自己的生活與學習內容,做“自己的主人”。在幼兒自主進餐的過程中,如何讓幼兒做主,那就要先問問幼兒。
1.尊重幼兒的想法
對于幼兒如何進行自主進餐,教師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討。但是,真正“做”的人是幼兒。因此,教師應該與幼兒討論,討論的內容必須與他們有關,并且是他們可以決定的內容。比如,什么樣的食物、什么樣的飲食方式能讓幼兒不挑食并且愉快進餐呢?就需要讓幼兒自己選擇想要的進餐方式和規則;食物的營養可以互相替代,如果一味地要求幼兒必須吃某種食物,反而會使幼兒產生抵觸情緒。可以通過集體的調查與討論,讓幼兒關注食物的本身——哪些食物更有營養、更適合自己的口味?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體會到的是食物也有生命,要尊重、珍惜每一種食物。
2.豐富幼兒參與內容
自主進餐不止是吃飽,更是實現自我、感受真實的存在感和價值感,這都需要幼兒真實地“做”——這里的“做”從準備餐食到進餐后的清掃,都是幼兒可以參與的內容,這些環節增強了幼兒的榮譽感和自信心。此外,在這個環節可以安排值日生,但是輪流值日還是固定值日?這就需要情境下的游戲和“正式”的服務相結合,行為榜樣和語言鼓勵相結合,以豐富幼兒的有益經驗,達到勞逸結合,從而喚起幼兒的自主意識。
在課程游戲化六大支架中,支架四提出:“嘗試一餐兩點由兒童自主完成,教師只是自助餐的服務生之一。盡量減少教師干預,支持兒童制定自己需要的規則,讓兒童嘗試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服務生需要做什么?提供各類餐具、菜品,觀察“顧客”的需要,隨時協助并解決問題。
1.適時的介入策略
在自主進餐的過程中,幼兒會遇到各種問題。當存在進餐安全隱患時,教師應直接制止;當幼兒主動求助時,教師要學會傾聽,盡量用示弱、同伴示范、利用集體智慧的方式解決問題;在自主進餐中幼兒發生爭議時,教師應等一等,給幼兒空間和時間,在爭論探討中提升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2.正面評價幼兒
陳鶴琴認為:“積極的鼓勵勝于消極的制裁,要用鼓勵的方法來控制兒童的行為,來督促幼兒學習。”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給予幼兒積極有效的評價。幼兒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個體的差異讓幼兒展現出不同的優勢和劣勢,作為教師,要在肯定幼兒的基礎上提出有效的建議。比如,天天是個挑食比較嚴重的幼兒,每次自主進餐都需要教師的督促,一天,餐食正好是天天最喜歡吃的豆腐,他盛了許多并且很快就吃完了,此時,我就以認可的口吻對他說:“今天你盛了那么多豆腐都吃完了,桌子上也很干凈,原來你這么棒!”
在隨后的談話環節,我再次表揚了天天,鼓勵其他幼兒向他學習,并提出希望他吃其他美食時也能像今天一樣厲害!此時天天得到了認可,獲得了成就感,在積極情緒的渲染下,他更愿意付出努力了——慢慢地,天天的食譜變得越來越豐富了,挑食的不良習慣得以糾正。
在自主進餐中,折射出的是幼兒自我意識以及自我能力的發展,通過“活教育”理論的“做”,教師將主動權交還給幼兒,相信幼兒、觀察幼兒、跟隨幼兒,從而讓幼兒真正地做到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