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幼兒園 張 菁 凌 志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時,很多無辜的生命被奪走,而在這種特殊的時刻,各種輿論在不經意間通過各類媒體被放大。那些溫暖的瞬間被人們記住,如,全國各地無數“最美逆行者”馳援一線,全國人民捐贈物資源源不斷運往疫區。與此同時,出門不戴口罩,朝電梯里吐口水,與疫情防控工作人員無理取鬧,在商場里撒潑耍橫,刻意隱瞞病情、行程,在網絡上制造、傳播謠言等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疫情既突出了那些無私奉獻的人們,也暴露了部分人的素質低下,這些人的不良行為和孩子們天真童稚的笑容形成強烈對比,并常出現在我的腦海里,痛心疾首的同時也促使我對如今幼兒的立德教育進行了深深的反思。
疫情期間,當一線疫情防控工作者們冒著生命危險不分晝夜忘我奮戰時,另一些人卻在網絡上抱怨、發牢騷,大曬自己的無聊,甚至惡搞居家隔離生活;對疫情較重地區人民的生活進行揶揄、調侃,制造大量的精神垃圾,更有甚者造謠生事,以訛傳訛。在如今如此物質豐腴的時代,很多年輕人似乎在浮躁的社會中失去了自我,他們本該去做些對社會有幫助、有意義的事情,然而很多人卻以在網絡上尋求關注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樣錯誤的價值觀,是缺乏尊重和人道主義精神的表現,正確的價值觀應該是懂得明辨是非,力所能及地承擔社會義務,有國事即我事的責任和擔當。
陶行知先生說:“幼兒比如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幼兒教育階段重視“立德樹人”,是新時代國家對學前教育事業的具體要求,也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對幼兒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具有積極的影響。
《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重視幼兒的品格人格和學習品質,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道德先于學問,在培養和提高幼兒認知能力的基礎上,必須注重對幼兒思想品質的培養,使幼兒能夠符合當前時代對人才的要求,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同時,德育也是促進幼兒社會化的重要因素,幼兒從懵懂的生物個體到進入幼兒園接受德育教育,讓幼兒了解社會、發展自我和人格,從而對其規范合乎社會角色的行為模式起著重要的作用。兒童的社會化是在幼兒園學習過程中,對幼兒加以引導與教育,摒棄丑惡行為,接受真善美的理念,持續提升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使其情感和意識以及行為等多個方面不斷發展呢,掌握人際交往過程中待人接物、做事的基本規范。
災難往往會提醒我們生命的珍貴以及自然界的萬物平衡,而人類不尊重自然的后果是要付出血淚的代價。我們通過繪本中的情境讓幼兒化身成一棵樹、一只鳥,或者是一臺靜靜記錄的攝像機,去體驗生命與自然的細微變化,鼓勵幼兒去探索并掌握自然界中的真理,幫助幼兒理解生命的意義,在他們心中埋下敬畏、熱愛生命的種子。這樣的繪本無論是從理論還是教育方式上都符合這一主題的教育,值得幼兒教師借鑒與學習。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和諧的社會離不開各種規則來規范人們的行為,道德往往是指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而個人獨處的情況下,仍能小心謹慎,自覺地按照原則和規范行事,而不會因為沒人監督而恣意妄為。這樣的道德觀念對于重大疫情防控中尤為重要——因為復雜的防控情況下,不是所有的監管都能做得到位,只有齊心協力才可取得勝利。歸結而來,慎獨既要有統一遵循的道德原則與規范,又該就規則約束其身。
而幼兒的立德教育,離不開規則的樹立。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活動之中,規則的設定可以有效地將教育的意圖滲透在其中,在活動中起著組織、約束、調整幼兒行為的作用,使得幼兒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并自覺地遵守,從而內化成穩定的行為習慣。
所謂“務得實事”,即指務必明辨是非、辨別對錯,肯定正確的東西、否定錯誤的東西,如實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和真實狀態;所謂“求得真理”,即指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深入事物的內部,探求事物內在的本質,通曉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對于幼兒來說,一般大人們提供的規則即為明辨是非的依據。然而在當今的教育,大人們總是以自己的規則要求幼兒,希望他們能成熟一點、懂事一點,而大人們真正需要做的是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不是強加加給幼兒的理論。可以從后果的角度與幼兒們討論或者分析,如教導幼兒餐前便后要洗手,告訴幼兒如果不洗手,那么手上有很多病菌,這些病菌會隨著手里拿著的食物被吃到肚子里,讓人生病;生病會很難受,會肚子痛,一步一步引導幼兒,讓幼兒主動去理解規則的重要性,遠比讓幼兒看著小畫冊后死記硬背的強。
人道主義即同理心,感同身受地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并能自發地進行幫助和理解他人。人道主義化身為實踐即志愿服務,志愿服務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自覺自愿,二是無私奉獻。如很多的醫務人員自愿報名援助武漢,許許多多的志愿者報名參加疫情的社區組織排查,而這些都是志愿服務在抗疫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從志愿服從兩個含義出發,自覺自愿需要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心理發展的接受,而無私奉獻卻是可以在不同的實踐中培養的。通過實踐教學來注入感情教育,根據不同年齡段設置不同的志愿主題實踐活動,如小班的幼兒,教師可以定期帶他們走進敬老院,去給敬老院的爺爺奶奶們念兒歌,一起唱歌跳舞,進行人文關懷;中班的幼兒可以布置任務,如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小點心的制作,第二天帶領幼兒發放給路上辛苦工作的環衛工人們;大班的幼兒可以在家長的陪同下在周末組織他們一起去社區打掃衛生,維護社區環境。實踐出真知,有些情感的體會是坐在教室中教不來的,需要幼兒自己去親身感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里闡述:“我們要懷著平等和尊重的態度,理解家長,推動家長成為合作者,并支持家長提高家庭教育目標、教育的能力。”
由疫情引發的道德討論可以發現家庭教育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來自父母自身缺乏對法律和道德的敬畏,不懂且不知。所以作為幼兒園教育,我們應該采取多種措施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一是大力開展普法教育,使幼兒父母充分了解法律禁止的行為,知道違法行為導致的嚴重后果,例如結合集體活動進行普法教育、觀看普法教育視頻等方式,進一步增強教師的職業道德、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意識,學習《憲法》《刑法》《民事訴訟法》《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保護法》《集會游行法》《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法》《幼兒園教育規程》《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依法育娃,并及時向家長普及法律知識;二是提倡父母在工作之余也要加強對子女道德的教育,使子女充分了解真善美,并且家長要以身作則,成為幼兒的示范榜樣,潛移默化引導幼兒成長;三是鼓勵家長向道德模范學習,規范自身行為,提高自身素質。
疫情之殤,舉國之痛,我們當遵循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顆草去的”育人精神,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盡自己綿薄之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