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三實驗幼兒園 劉靜如

圖1.T 型引水管
我園沙水區面積較大,沙池旁有兩座木屋,用來收納幼兒玩沙所需要的材料,包括鏟子、水桶、各種形狀的引水管等。沙池內還安裝了多種水龍頭,滿足了幼兒開展游戲的需要。小班幼兒多次在沙水區進行活動,對沙子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升入中班后,每次游戲前我都會建議幼兒把自己的游戲計劃畫下來,有了具體的計劃,沙子的玩法比以前更加多樣了。
初建水上樂園
沙水區一角,諾諾正在沙地上比劃著。他告訴同伴自己要建造水上樂園,隨后便奮力地挖著沙坑,同時幾名幼兒也加入了諾諾的游戲中。澤澤找來一根T型引水管(見圖1)并嘗試將它接到水龍頭上,并把水引流到沙坑里。然而T型引水管略高,很難直接接到水龍頭上,于是幼兒一邊用力往下按引水管,一邊對接水龍頭的出水口,但都失敗了。“T型引水管略高一點。”我提示道。過了一會兒,幼兒還在使勁按水管,但沒有任何進展。“我們不能改變水管的長度,那可以改變水管下面的空間嗎?”我問道。諾諾最先想到了方法:他把水龍頭下方的沙子鏟走以增高水龍頭與地面的高度,而其他幼兒的歡呼雀躍聲告訴我T型水管對接成功了。
成功接水后,幼兒開始著手下一步的工作:有的開水龍頭放水,有的挖坑。可是玩了一會兒,幼兒又遇到了新的問題:因為水流太大,T型引水管逐漸傾斜,所以水流到了外面,于是幼兒用手把管子扶正,這樣水可以繼續流到沙坑里,但扶管子的幼兒堅持了一會兒就放棄了。水龍頭開到最大,水流的沖擊作用讓T型引水管越來越傾斜。看到越來越多的水溢出來,我心里很著急——想提醒幼兒加固引水管,但我還是忍住了。我從材料庫里拿來了很多奶粉桶、塑料箱、鏟子放到沙池的一邊,提醒幼兒可以根據需要取用材料。承承看到后,拿來奶粉桶壓在T型引水管上,但是奶粉桶太輕,引水管還是會不斷傾斜。“怎樣才能讓奶粉桶變沉呢?”諾諾靈機一動說:“往奶粉桶里裝沙子”。裝滿沙子的奶粉桶變得很沉,重重地壓在了T型引水管上,水便可以順利流到沙坑里了(見圖2)。

圖2.固定好的引水管
修繕水上樂園
第二天,幼兒還是繼續玩水上樂園的游戲。根據游戲進程我提前搜集了幼兒可能用到的幾種材料:海洋球、小魚、螃蟹的模型、水車,并將其投放到沙池旁的收納屋內。
這一次幼兒想出了不一樣的方式固定引水管——森森和泊泊把T型引水管豎著的部分深深地埋進了沙子里,這樣T型引水管就更加牢固了。兩人繼續挖沙坑,挖到大約40厘米深的時候,我問森森:“你們的水上樂園建好了嗎?”“我認為沒有,這里還有很多樹根擋著。”森森回答。泊泊說:“這是水中的珊瑚。”沙池已經挖得足夠深,旁邊大樹的根須都露了出來,泊泊把樹根想象成珊瑚,這個想法著實驚艷了我。順著泊泊的思路我問:“你們打算在水上樂園怎么玩呀?”“我們可以把玩具放進來呀!”諾諾說道。接著他就找來海洋球放在水面上,水上樂園瞬間被裝扮得五顏六色。承承把水車放在水管出水口,借著水流的沖擊作用水車轉個不停,幼兒玩得不亦樂乎。
戶外游戲結束后,我搜集了相關圖片請幼兒討論“水上樂園還可以怎樣玩”。通過圖片我和幼兒仔細觀察了水上樂園里的噴泉,討論了水花是如何出現的,水上樂園的元素在幼兒的頭腦中逐漸豐富。
接下來的游戲中,幼兒又有了不一樣的玩法。他們呼喊著:“快看我們的噴泉。”我聞聲而去,原來噴泉是用以前的T型引水管改裝成的。幼兒將出水口和接水口調換了位置,將T型引水管原來的出水口接在了一個直引水龍頭上,水從引水管豎直的部分冒了出來,像極了噴泉。好玩的噴泉吸引了很多“游客”,但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場地太過擁擠,大家都沒法玩了。這時我聽見一名幼兒說:“大家快排隊進來。”(見圖3)

圖3.噴泉
門票的出現
如何解決擁擠的問題?我提示幼兒:“爸爸媽媽帶你們去水上樂園時,怎樣才能進去?”在我的提示下,佳佳說帶著門票進入。接下來,幼兒準備設計門票,但前提是幼兒要先知道水上樂園的門票是什么樣子的。于是我們展開了“頭腦風暴”:佳佳說出了最關鍵的一點——要有標志性的東西。“水上樂園有什么標志性的東西呢?”“水”“游泳池”“海洋球”……幼兒熱火朝天地討論著。我引導他們利用區域活動時間制作門票,而親自制作的過程使得幼兒更加了解門票的作用和意義。
戶外游戲時間到了,我拿著幼兒設計好的門票來到水上樂園,這時我突然犯了愁:“門票要以什么樣的方式分發給幼兒呢?是給一直跟進水上樂園項目的幾名幼兒?還是我親自吆喝幾名游客來買票?”正當我兩難時,源源朝我走了過來,“老師,我可以當售票員嗎?”我欣然同意了。游戲繼續進行著,但沒想到門票的出現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幼兒手里拿著的門票妨礙了正常游戲的進行,小溪只好把門票放在了口袋里繼續玩耍,但沒有口袋的幼兒該怎么辦呢?
游戲前我只注意到了“制作門票”可以發展幼兒的能力,卻忽視了門票的存放問題。但轉念一想,幼兒會怎樣解決游戲中遇到困難呢?“我們的門票沒處存放,誰來幫幫忙?”我朝幼兒吆喝道。主動選擇當售票員的源源提出要想一個辦法收集門票,這時承承過來和源源討論:“你來驗票,我去找盒子收集門票,等他們進來以后再把門票給我。”門票的事情就這樣被兩個有心的幼兒解決了。
隨著游戲的深入,幼兒還自創了水上樂園的新玩法——挖寶藏。沙池里最不缺形狀各異的貝殼、石頭,泊泊撿到一塊紫色的石頭埋了起來,并用小鏟子在上面劃上了幾條豎線和橫線,他表示這是他的標記,其他同伴可以按標記挖寶藏。我不禁佩服泊泊的創意——幼兒果然是天生的游戲高手。
在對接引水管環節,幼兒尋找固定引水管的方法:加長距離——挖走水龍頭下方的沙子以增加水龍頭與地面的距離;感知重力——在奶粉桶里加滿沙子,用很沉的奶粉桶固定引水管。
幼兒在建造水上樂園的過程中默契合作:有的挖沙,有的固定水管,有的尋找水上樂園的玩具,最終他們成功建成了水上樂園。幼兒在建造過程中遇到重重困難,如水管不易固定、門票不好存放等,但他們始終沒有退縮,仍堅持不懈地建著自己心目中的水上樂園,說明幼兒具有堅持不懈的毅力。
幼兒經歷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嘗試行動”的學習過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社會領域子目標中指出:“4~5歲幼兒要敢于嘗試有一定難度的活動和任務。”建造水上樂園的過程中有很多環節都具有挑戰性,幼兒也積極動腦解決了這些難題(見表1)。

表1.幼兒在不同游戲階段遇到的問題、解決方案及其發展
關于“水上樂園”的玩法,教師提出“水上樂園該怎么玩”的問題啟發幼兒思考,并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這種開放式的提問推動了“挖寶藏”游戲的產生。
“水上樂園”游戲吸引了很多幼兒參與其中,幼兒在游戲的同時也遇到了入園擁擠的問題。當教師聽到幼兒說要排隊入園的辦法后,適時介入,啟發幼兒自己設計門票,與幼兒一起探索出門票的大小、樣式、內容。當幼兒拿著門票沒法盡情玩耍時,教師引導他們自己想辦法存放——這是一個給幼兒創造“最近發展區”的過程,也是一個引領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的過程。
當引水管發生傾斜時,教師提供了奶粉桶這種可以用來固定的材料,引導幼兒順利完成引水這一環節。在豐富水上樂園玩法的同時,教師提前準備了水車、海洋球等多種材料供幼兒選用,多種材料的支持讓游戲變得更加豐富有趣。
在以后的游戲活動中,我應該更深入地對幼兒進行啟發與支持,提供更多游戲材料,如投放木板、高矮不等的階梯、小人的模型等材料模擬真實的水上樂園,以期讓幼兒探究水上樂園的多樣玩法。另外,我還可以在游戲前后引導幼兒利用表格等方式做記錄,幫助幼兒理清游戲思路,進一步提升幼兒的游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