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七星湖幼兒園 仲玉萍
小1班的電子班牌前,小麗媽媽正在觀看女兒學習防疫七步洗手法的視頻回放,小明奶奶也站在一邊默默地看著,遇到巡視老師忍不住說:“老師,我想回看一下小明上次‘斗蛋’是怎么贏的?”……因為我園的電子班牌,不僅有幼兒簽到打卡的功能,還可以展示幼兒在園里活動的照片、視頻,所以幼兒、家長可以自主點擊查閱。
電子班牌是幼兒現代教育的新媒介、新載體。在這里,我園教師作為踐行傳統文化教育的見證者,也演繹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魅力。一次次遇見幼兒家長在電子班牌前回放的視頻,讓我不禁思考如何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幼兒教育接軌。
“以文化人,文化可以立人,亦可立國,知文化而后知其力量,而后知為何傳承、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是一個固本工程,是一項鑄魂工程,要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成為中國人打底色的工程,也是幼教人保教保育的責任與擔當。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廣大幼兒的心靈自覺和行為體驗?我們積極探索幼兒園優秀傳統文化接軌現代幼兒教育的實踐創新之路,漸行漸近,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
現在有不少幼兒從小就學英語、跳踢踏舞、彈鋼琴等各種技能,或者僅僅是強調學習文化知識等外在的、物化的內容,導致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水土流失”,忽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幼兒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對幼兒的思想、性格、品行、禮儀、道德、氣質等各方面起塑造作用的歷史文化。盡管每所幼兒園都有其不同的園所文化,但無論他們有怎樣的不同,究其根本園所文化都應是建立在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瑰寶之上的,只有這樣的園所文化才有根源、有基石、有靈魂。而且在幼兒園開展適當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培養幼兒的文化意識、思維觀念、價值認同、個性品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統文化雖好,但不能一股腦兒都灌輸給幼兒,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新時代的價值追求,甄別篩選適宜的內容。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要懂得取舍與揚棄,創新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結合幼兒教育的特點和實際,運用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價值觀對傳統文化予以選擇,注意所選內容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時代性,通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與實踐活動,從而對幼兒產生積極的影響。
余秋雨說,不能一味地追求傳統文化的過去,要強調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結合。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和整理,用現代眼光、國際視野辯證看待。傳承絕不是為了復古,優秀的傳統文化必須能夠與自由、民主、平等、法治這些現代價值原則相協調,而不能與之相矛盾。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內容無疑具有時代局限性,所以并非所有的傳統文化都具有傳承意義。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我園積極打造智慧校園,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以智慧館、錄播系統、機器人活動、電子班牌、一體機、二合一筆記本等為媒介,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傳統與現代音符的嫁接,讓幼兒在充滿現代化、具有現代感的園所內、場館里,在開放、互動的環境下積極地參與游戲、體驗文化,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幼兒教育之中。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文化之于人類,如同水之于魚,感受不到其存在,其實無處不在,可以說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文獻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的成長。結合書香校園的建設,我園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朗朗上口的唐詩宋詞、民間歌謠、民族樂曲等創設為聽覺環境。我園的七色課程包括紅色教育、溫情教育、勞動教育、自然教育、純真教育、開放教育、高貴教育——七色課程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我)都包含在內。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一陣陣朗朗的誦讀聲從七色花劇場傳來。一群身著古裝漢服的大班孩子們亦步亦趨地走上臺來,懷揣著對傳統經典文化的敬畏之心,在“禮官”的引導下開始識字習禮的系列儀式——正衣冠、拜師長、朱砂啟智、啟蒙描紅,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手執毛筆,端端正正地寫下了“人”字。“立德修身、學而不厭、見賢思齊”,擊鼓明志時,孩子們用堅定的聲音道出了心中的志愿。



為了在班級中更好地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實踐,同時為教師配備了《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等書籍用于學習和提升教師的文化內涵。我園利用“五館四坊一劇場”現有場地,采用兩種形式每天開展傳統文化特色游戲活動,一是定人不定點,即讓有特長的教師們定點在某個功能室,而幼兒們自主選擇功能室開展活動;二是定點不定人,即每個班級有固定的時間段在某個固定功能室活動,使“一室定用”變為“一室活用”,使“一專一用”變為“一專多用”。通過每天、每周、每月的主題游戲活動,在耳濡目染的浸潤熏陶中,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在幼兒一日活動各環節,以經典活動游戲化的方式將童蒙養正的種子根植于幼兒的內心,促進幼兒獲得人格及精神上的涵養及升華,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水潤童年”是我園的辦學思想,“水無痕,愛有心”是我們的辦園愿景,“教育無痕”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國最早的教育哲學著作《中庸》開篇就提出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體現了我國古代教育哲學思想與現代兒童發展的契合,體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自信和理論自覺。幼兒需要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幼兒園依托中國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節、春節……這些特有的中國傳統節日是向幼兒傳遞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契機,幼兒親自包粽子、做月餅、包餃子,樂在其中,深深體驗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認為保護天性、尊重個性、培養社會性,幼兒教育的理想狀態就是“無痕”,在這看似柔弱無形其實無所不容的教育力量下,“將教育的意圖隱蔽起來”,將幼兒不易理解的優秀傳統文化“無痕”地浸染在氛圍里,浸潤到游戲中——既傳承經典,又結合現代元素精準創新,為幼兒提供不一樣的節日體驗,讓幼兒生動形象地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由此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我園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個環節,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全覆蓋。
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并不是在教育教學中充滿復古風,與幼兒的一日生活并不是相互割裂,而是時刻融入到幼兒的身邊、體現在幼兒的活動中。“文化最后的沉淀是人,所以孔子跟我們說‘做個君子’”。行在路上,思向未來,我園在今后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將積極引導幼兒參與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讓幼兒充分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更加深入童心,更加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