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醫學校區幼兒園 黃 烜 劉小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學前階段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關鍵期,以家園共育的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教育與幼兒的日常生活、教育緊密聯系起來,培養富有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形成有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
家長的思想認識、學識水平不同,在家園共育中就會表現出不同的態度與參與程度。通過問卷分析:我園85%的家長和教師都認為當前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目標應是培養幼兒的民族情感及愛國心情懷,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行和行為規范,增加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
基于此,在實施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注重對家長和教師教育觀念的引導,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形成合力,避免家園關系中幼兒園對家長的單向支配、讓家長感到自己只是被動配合。
幼兒園可通過家長學校、家委會、家長會、宣傳欄、家長沙龍、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方式宣傳相關教育理念,讓家長了解幼兒園課程目標和課程規范,理解自己在幼兒教育中的職責,同時幼兒園也采用各種開放的渠道聽取家長們的建議和訴求,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開展形式豐富的活動促使家長主動參與、積極配合幼兒園教育。家長不但是幼兒園課程的建設者、參與者,而且要使家長成為課程和幼兒發展的評價者——如在活動之前,家長和教師共同制定活動方案,明晰活動目標和內容;活動中通過觀察評價表引導家長有目的地觀察、傾聽、感受;活動后,引領家長對活動做出客觀真實的評價,看到幼兒在活動中的學習過程與發展,讓家長實實在在參與課程建設的全過程。
家庭和幼兒園必須在觀念上、理念上達成一致,同時結合3~6歲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共同探索基于兒童視角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親社會行為的教育內容,以適宜幼兒認知特點和發展規律的方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養富有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以家園共育為手段,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優化共育模式,涵養家國情懷,培養社會關愛,塑造人格修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幼兒形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品質。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幼兒園課程建設緊密融合,與幼兒園日常活動、主題活動、課程實施緊密結合。家園雙方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是平等的雙主體地位,家長的資源優勢和專業特長可以促使教育活動不斷優化,豐富幼兒們的實踐經驗。在參與幼兒園課程建設與實施的過程中,也能促使家長更加理解幼兒園課程目標、育人目標,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更積極深入地參與到幼兒園的課程建設中去。在常規的家長進課堂、家長助教日、半日開放活動等家園活動基礎上,我們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班級”“好戲在心中”“演繹經典童話”“品二十四節氣”“我愛中華傳統節日”等主題活動,讓幼兒在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更能感受到其作為民族精神的載體,蘊含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倫理道德等。


幼兒園的課程建設要基于園所實際,我園借助國內知名高校醫學部附屬幼兒園的資源優勢,我們將中草藥課程與幼兒園五大領域教學內容、幼兒一日生活、重點活動緊密結合,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打造園所環境、推進課程實施。在家長的協助下,幼兒園開辟了“百草園”,在種植區、自然角也種植了數十種中草藥供幼兒觀察探索。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古代醫學瑰寶,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藥學家屠呦呦因在中草藥中提取抗瘧藥“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和“共和國勛章”;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療中,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這些都是傳承中醫藥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從幼兒園的百草園到大學藥學系的藥圃;從身邊的中草藥到了解“秦嶺山中無閑草”;從集體教學活動到區域游戲“懸醫閣”;從傳統節日活動,如端午節家長和幼兒包粽子、做香包、認中藥、識艾草、講述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到勇敢者之夜活動家長和幼兒一起做藥膳、品藥飲、了解古代醫學家的事跡;從望、聞、問、切的四診法到中醫對人類的貢獻;從中草藥的起源到有趣的中草藥科學小實驗;從中草藥的藥用價值到中草藥在生活中的運用……中草藥課程把古老的中草藥與現代科學結合在一起,在家園攜手共育的過程中把幼兒帶進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草藥飄香,育草更能育人,幼兒在“做中學”“學中做”,體驗并感受到中醫藥的博大精深,在幼小的心靈埋下了民族自豪感的種子,成為自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接班人。
家園共育過程也是互相教育的過程,在家長轉變教育理念的同時,其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也得到提升。家長們更注重自己的文化修養、言談舉止、一言一行帶給幼兒的榜樣示范作用,他們主動學習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形成,使家庭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場所。

以“我愛中華傳統節日——春節”系列活動為例。春節正值寒假假期,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我的寒假計劃”,了解過年的由來和習俗,感受濃濃年味中呈現出祖國的繁榮昌盛,在幼兒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寒假同時,也學會了規劃自己的生活、學會了堅持,對幼兒來說就是誠信敬業的萌芽。不同年級各有側重地開展相應活動:小班組的“春節有禮”主題,主要內容是拜年的禮儀、做客的禮儀、餐桌上禮儀等體現了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中班組的“文明和諧中國年”主題,主要內容是號召全家光盤行動;大班組的“致敬最美守歲人”主題,主要內容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尋找春節還堅守崗位、守護萬家平安,為我們提供方便服務的人們——捍衛邊疆的解放軍戰士、守護人民生命安全的警察、醫院的白衣天使、公交車和出租車司機、環衛工人、社區門衛和工作人員、快遞員……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發現,我們的闔家團圓、幸福平安是因為總有人在默默守護,他們深刻感受到了守歲人帶來的溫暖,理解了寒風中依然堅守的愛國和奉獻、敬業和責任。很多家長還和孩子一起,為最美守歲人制作短視頻,為公交司機、社區保安、醫院值守的醫生護士等送春聯、送“福”字,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的感恩與敬意。春節,堅守成為無數人外化于行、內化于心的選擇,這關乎一個家、一座城、一個國。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幼兒園的教育方法和活動形式,后疫情時代的到來,也促使幼兒園不斷豐富課程形式和家園合作形式,家園的溝通合作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幼兒園很多活動,雖然不能使每個家長親臨現場,但通過云端共享也使家長能夠親身感受和參與。居家期間,幼兒園利用微信公眾號推出“快樂在線”活動——親子組合講述中華優秀經典故事、分享傳統游戲、傳統手工、傳統文化,老師、幼兒、家長講述紅色故事;利用各種公共平臺建立的班級群,分享活動視頻,記錄幼兒發展,通過線上活動相聚云端;清明節到來之際,家長還和孩子進行了“網上祭英烈,云端寄哀思”文明祭祀活動,緬懷革命先烈,弘揚忠孝美德。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應用,為家園共育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


只有不忘根本才能開創未來,只有善于傳承才能發揚創新。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讓時代精神和傳統文化相融合是幼兒園課程建設的有益探索與實踐,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養和浸潤幼兒幼小的心靈,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