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金玲, 范迎菊,范大偉,朱沛華,楊紅曉
(濟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化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實踐教學對化學化工類的學生的培養至關重要。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是化學化工有關專業的必修課,課程內容包括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驗證和應用、無機和分析化學的基本操作、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相關原理的應用[1]。本門課的目標是加深學生對無機及分析化學理論相關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啟發他們的創新意識[2]。此外,本課程一般是化學化工類本科生接觸的第一門實驗課,課程的學習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積極性,甚至是對專業的熱愛度。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交流方式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已經習慣了通過網絡獲取信息,不滿于形式單一的線下教學;希望主動獲得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希望學到的知識更加鮮活實用,而非陳舊跟不上時代。因此,為了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必須進行全方位的教學改革,以適應時代的發展,保證課程教學質量。多年來,我校的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教學也在不斷的進行調整[3-5],目前我們分別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三方面進行了改革,實現了線上線下結合、多法并舉,內容鮮活的教學體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傳統的實驗教學,一般都是線下教學。我們認為,單純的線下教學存在三個方面的不足:①預習效果差。實驗課不同于純理論課,預習是實驗課的重要環節,預習效果直接關系到實驗是能夠否順利進行。傳統教學,學生通過實驗課本上的文字資料,雖然可以明白實驗要做什么,但往往不明白怎么做和為什么這樣做。另外,紙質實驗預習報告書寫和批改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導致教師不能及時掌握學生預習效果。②課堂教學,學生沒有消化和反思時間。線下教學一般是教師當堂講解實驗內容、演示基本操作,然后指導學生實際動手操作。但是,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聽完講解、看完演示后,沒有消化和反思時間,直接動手操作,往往導致學習效果不盡人意。③實驗報告反饋不及時。線下教學實驗報告通常需要課代表收齊后,交給教師,教師再全部批閱完后,統一發放給學生,整個過程花費時間長,導致反饋不及時,不利于學生及時修正錯誤。鑒于這些原因,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成為不二選擇。目前線上課程資源很多,但適用性不強。因此。我們創建了適合自己學校特點的課程資源。線上內容包括課程介紹、講解視頻、操作視頻、教學資料、有針對性的預習題、作業、拓展資源和課程宣傳片等。教學視頻內容言簡意賅,深入淺出,針對實驗內容和和操作方法的講解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對難點、重點問題的理解;視頻長度一般在 10 min 內,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夠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的需求。學生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端隨時學習課程內容,實現個性化學習。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我們已經應用兩屆,克服了線下單一教學模式的不足,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線上線下結合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我們的具體做法是:①課前。教師將實驗講解和操作視頻設置為任務點,發放有針對性的預習題和相應的實驗報告模板,學生需完成90%以上的觀看任務,才能進行預習題的解答;預習題的解答需要早于線下實驗 24 h 完成;預習題均為選擇題,線上平臺自動批改,學生提交即可得到反饋。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明白了實驗內容,也了解了如何進行實驗,同時教師通過學生的答題情況也掌握了學生的預習情況。②課中(線下)。教師根據學生實驗預習題的解答情況,調整教學側重點,選擇性的進行課堂講解和實驗操作的現場演示,或者采用翻轉課堂,由學生講解和討論的方法,加深學生對實驗內容和方法的認識。之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巡回指導。由于預習充分,學生實驗操作過程中手忙腳亂的情況明顯較少。③課后學生利用線上提供的實驗報告模板完成實驗報告,在下次課 48 h 前在線提交實驗報告,實驗報告可以手寫,拍照上傳,有條件的同學,可以提交電子版的實驗報告,實現因材施教。課后教師在電腦端或手機端隨時進行實驗報告的批改,學生可同步了解自己實驗報告的不足,而引以為戒。除了這些內容外,線上課程還推送了課程拓展資源,開設了討論模塊,供有需要的同學參考和參與。

圖1 線上線下結合教學模式實施方案
我們的混合式教學,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線上指導線下教學。學生通過線上學習時間占到總學時的20%,支持學生完成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實驗報告提交。為幫助學生充分預習,我們設置的預習題都非常有針對性。比如,第一次實驗課,學生需要學習實驗室安全,我們設置了有關滅火器正確使用、電爐燒傷、強酸堿灼傷后的正確處理有關的題目,如表1所示。

表1 與實驗安全有關的預習多選題
再比如,溶液的配制實驗需要學生實驗前計算出配制各種溶液取用試劑的量,并明白不同類型溶液的配制需要選用哪些儀器進行。針對這些要求設置了相應的預習題,如表2所示。對于第一次寫實驗報告的同學來說,寫實驗報告是很有挑戰性的事情,學生普遍反映書寫實驗報告繁瑣,重點內容把握不到位,數據處理不全面。鑒于此,我們創建了定性實驗、定量實驗、制備實驗、綜合實驗的報告模板,學生只需要在模板中填寫實驗具體得到的現象、數據和結果即可完成實驗報告,通過實驗模板,學生學會了不同類型報告的書寫方法,有助于他們將來的學習。雖然線上教學時長短,但通過實驗預習題答題情況,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預習效果,從而有針對性的安排線下教學內容;實驗報告的線上提交,保證我們及時了解學生對實驗的掌握程度,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總結,可以說線上教學有效地指導了線下教學。

表2 溶液配制實驗有關試劑用量和儀器選擇的預習測試題
以往的教學過程我們主要采取課堂講授的教學方法,方法單一,學生易疲勞,影響教學效果。為了解決此問題,根據每個實驗內容的特點,我們設置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首次接觸的實驗內容和操作我們采取傳統的教師主講的BOPPPS教學法,包括引入、闡述學習目標、前測(學生預習題的解答) 、學生參與(講解和演示,學生聽講討論)、后測(學生操作)、總結。對于那些實驗中的操作學生已經熟悉的實驗和設計實驗,采用翻轉課堂的方法,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講解,教師引領討論的方法完成理論學習;需要應用復雜儀器的實驗,請助教幫忙,進行朋輩教學。助教為本級已做過實驗的同學或是高年級的學生,事實證明同輩間的交流更順暢有效,學生非常歡迎。對于操作步驟較多的實驗我們采用分組實驗的方法,兩人一組,協同完成實驗。相較于傳統的授課方式,翻轉課堂增加了學生的參與度,正如學生所說“翻轉課堂促進了他們對問題的探索和思考,鍛煉了他們的交流表達能力和創新思維”。最受歡迎的是朋輩教學,相較于與老師之間交流,學生更愿意與同輩交流,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使教的和被教的都受益。我校的基礎化學實驗室,與大多數高校一樣建設非常完善,儀器和試劑都充足,完全可以實現單人單組實驗。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缺乏合作精神,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為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我們抽取3個實驗進行小組實驗,通常是2~3人為一組,小組成員通過協商確定自己的任務,合力完成實驗,實驗數據共享,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基本都能進行積極交流,付起自己的責任,協助其他小組成員完成整個實驗。
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屬于基礎實驗,有些實驗內容成熟但偏陳舊,與學科前沿脫節,與現實生活聯系小。為讓學生了解學科前沿和實驗方法實用性,我們對部分實驗內容了進行了改進。
實驗室安全關系到每個學生的人身安全,教育部每年都會部署高校實驗室安全檢查專項行動。為切實做好學生的實驗室安全教育工作,增強學生安全意識,我們增加了實驗安全教育環節,要求學生在第一次進入實驗室之前,必須通過學校開發的實驗室安全考試系統,如圖2所示。在線完成安全知識、安全手冊、安全標示和安全視頻的學習,通過安全考試,成績95分以上才準許進入實驗室上課。進入實驗室后,指導教師也會現場演示實驗服、滅火器、滅火毯、防毒面具、全身淋洗器、洗眼器、醫用急救箱和通風櫥的使用方法,并組織學生進行疏散演練,防患于未然,保證學生的實驗安全。

圖2 實驗室安全教育平臺
三草酸合鐵(III)酸鉀的制備和組成分析實驗是經典的無機化學實驗。三草酸合鐵(III)酸鉀合成方法有多種,其中以硫酸亞鐵銨為原料的反應均需要用雙氧水作為氧化劑[1],將Fe(II)氧化為Fe(III)。雙氧水現在屬于易制毒化學試劑,其購買和儲存受到限制,為避免使用雙氧水我們將硫酸亞鐵換成硫酸鐵銨。其次為減少空氣污染,我們將易揮發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沉淀劑氨水換成了KOH,改進后的合成反應如式(1)-(3)。

+NH3+2K2SO4+H2O
(1)

(2)

(3)
首先利用硫酸鐵銨與氫氧化鉀的反應得到氫氧化鐵,然后與氫氧化鉀和草酸反應得到的草酸氫鉀反應,得到三草酸合鐵(III)酸鉀。合成流程圖如圖3所示。改進后學生報告的合成產率為30%~60%,與未改進前,沒有顯著差別,說明對合成的改進是成功的。

圖3 改進后三草酸合鐵(III)酸鉀的合成流程圖
除了實驗步驟的改進,我們對產物的結構表征也做了改進,原先化合物的結構表征是首先通過定性實驗確定配合物的內外界,再利用高猛酸鉀氧化還原滴定法確定化學式。考慮到現在對于能得到單晶的配合物的結構普遍是通過元素分析和X-射線單晶衍射技術進行確定,為讓學生的認知與學科前沿接軌,我們增加了元素分析和單晶結構分析的內容。通過測試的進行學生明白了元素分析測試有哪些模式,明白了怎樣的數據才是合格的,知道了如何挑選適合X-射線單晶衍射實驗的單晶樣品,掌握了利用Diamond軟件繪制晶體結構圖和分析結構的方法。當立體結構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表現的非常興奮,直觀認識了中心離子Fe(III)是如何與草酸根配位,形成八面體形結構的。本實驗的改進,不僅促進了學生對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也加深了他們對學科前沿的認知。
水硬度,指水中Ca2+、Mg2+離子的含量。在我國水硬度表示方法通常有兩種,一種是以碳酸鈣含量計,單位是mg/L;另一種的單位是度,即 1 L 水中鈣鎂含量相當于 10 mg CaO為1度。長期飲用高硬度的水,會引起心血管、神經、泌尿造血等系統的病變。因此我國的《生活用水衛生標準》規定,飲用水的總硬度不超過 450 mg/L(即8度)[6],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最佳飲用水硬度是 170 mg/L。水的總硬度測試實驗是經典的分析化學實驗,測定對象是自來水。但現在學生們卻很少有人飲用自來水,他們飲用的可能是礦泉水、桶裝水、直飲水或直接取的泉水,自來水主要用于洗滌。為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我們對實驗水源進行了改進,要求學生以宿舍為單位取水,水源不限。這樣的改進把測試權交到了學生自己手中。事實證明,學生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大家取的水有飲用水、也有湖水和泉水。表3中是部分學生的測試結果。濟南是著名的泉城,擁有72名泉,在有自來水之前,居民一直飲用泉水,即使現在,也有很多居民喜歡飲用泉水。學生測試用泉水均來自居民飲用水取水點,從測試看,泉水的硬度普遍高于自來水,但在飲用水國家標準范圍之內,單就硬度來看,是可以飲用的。這樣的改進,既增加了實驗的趣味性,又增加其實用性,受到學生的積極響應。

表3 學生測得的部分水硬度(以CaCO3計,mg/L)
為適應時代的發展,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以及課程的學習效果,我們對無機及分析實驗教學進行了多方位改革,建立了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特點,采用了BOPPPS、翻轉課堂、朋輩教學和小組合作四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中增加了安全教育環節、改進了部分實驗內容,增強了實驗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