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鑾華 陳家淳
(1.中山市成諾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廣東中山 528400;2.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廣東中山 528400)
專業鎮的生產總值占廣東省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地區經濟發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前,專業鎮的發展面臨內部創新能力弱、利潤空間小、外部環境復雜、土地資源緊缺、原材料上漲等問題。經濟新常態使專業鎮發展面臨困境,其傳統發展模式面臨嚴峻的挑戰。2018年發布的《廣東省專業鎮創新藍皮書》揭示了廣東專業鎮正處于由成熟產業集群向創新集群發展的關鍵階段。
現實的發展需要理論的指引,特別是專業鎮面臨困境,遭遇轉型難題的關鍵時期。在廣東省專業鎮發展的早期階段,學者們提出的關于專業鎮的發展建議得到采納,促進了專業鎮的快速發展,后續研究在專業鎮的發展中起著理論指導作用。然而,近年來,專業鎮的相關研究呈下降趨勢,這與當前專業鎮面臨發展難題急需理論指導的需求極不匹配。因此,對專業鎮已有研究進行梳理,理清研究趨勢演變及熱點研究主題顯得十分必要。本文借助CiteSpace這一科學計量工具對專業鎮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并描繪知識圖譜,對已有研究主題進行歸類,在此基礎上結合現實情況,指出了專業鎮研究可能的幾個研究方向。
本文以科學知識圖譜這一計量方法對專業鎮相關研究進行實證分析。科學知識圖譜作為一種新興的科學計量方法,以科學知識為計量對象,目前在我國蓬勃發展,能夠客觀地顯示科學知識的發展進程和結構。目前,知識圖譜在我國多個學科中得到了廣泛運用,而且大多數研究集中在管理學領域。
本文采用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文獻分析軟件CiteSpace軟件進行分析。目前基于CiteSpace軟件進行知識圖譜分析正逐漸成為主流,其引文分析具有多元、分時和動態性等特征,能夠將知識演進的過程集中于引文網絡圖譜上,為研究者提供可視化分析。本文擬借用CtieSpace軟件中關鍵詞共現功能,對專業鎮相關研究繪制知識圖譜,分析該領域的發展脈絡和主要研究主題。
本文選擇中國知網(CNKI)作為檢索來源,以“專業鎮”為主題檢索相關文獻作為樣本來源。中國知網是國內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內容覆蓋多個學科,較為齊全。為保證所選文獻的權威性和代表性,來源類別選擇核心期刊和CSSCI,在剔除無關的文獻后,共檢索出201篇中文樣本文獻(截止2022年8月底)。
國內專業鎮相關研究開始于2000年,2000—2009年總體處于增長趨勢,其中2005年發文數量出現小高峰,達到16篇,而后發文數量開始回落;2010—2014年,發文數量先減少后增加,2014年達到歷史最高的18篇;2015年開始,發文數量逐步下降。總體來看,專業鎮發文數量總體呈波動趨勢,其中2005年、2009年、2014年是發文的高峰期。當前,關于專業鎮的研究日益式微,無法從理論上為專業鎮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指導。
從發文數量較多的期刊來看,《科技管理研究》是專業鎮研究最重要的陣地,發文數量高達45篇,在196篇文章中占比22.96%,這是因為該期刊由廣東省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會主辦,是華南地區科技管理類的重要期刊,而專業鎮經濟屬于廣東的特色經濟,其相關研究在給專業鎮發展的理論指導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刊物《特區經濟》與《南方經濟》的定位與此類似。此外,對專業鎮的相關研究也不乏《管理世界》這類管理類的國內頂尖期刊與《科學學研究》這類權威綜合性學術期刊,而《農村經濟》《廣東農業科學》等期刊則關注了農業專業鎮這一類型的發展。
發文數量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說明該作者的影響力。來自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的周宇英發文數量為7篇,均發表于2012年后,為該研究領域發文最多的作者,其研究重點是專業鎮的創新網絡、轉型升級及創新能力評價體系;來自中山大學的王珺發文數量為6篇,其研究大多數發表于2010年前,是專業鎮相關研究早期的重要作者,其關注重點是簇群經濟或產業集群,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對于推動專業鎮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
此外,發文數量較多的林雄、伍曉玲、陳金德均來自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存在著較多科研合作,其研究包括創新能力評價、創新環境評價等;來自中山大學的盧道典與來自中國科學院的黃金川主要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分析了專業鎮發展中的問題及提出相應的對策;來自華南理工大學的吳國林主要關注了專業鎮的核心技術和技術創新平臺;來自廣東省科技廳的路平主要研究了簇群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來自廣東省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的蘇煒的研究關注點是專業鎮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政策。
發文機構大多數屬于廣東省的政府組織、科研機構和高校,其中,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為最主要的研究機構;發文機構之間的合作相對較少,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廣東省計算機中心存在部分合作,但總體來看,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分布較為松散。
本文采用關鍵詞進行分析,關鍵詞可以反映文章的核心要點,利用專業鎮相關研究的關鍵詞繪制知識圖譜,可以了解相關研究動態。專業鎮研究的關鍵詞共詞分析操作如下:時間切片TimeSlicing選擇2000—2021年,網絡類型Node Types選擇Keyword進行共詞分析,網絡節點的關聯強度Links選擇Cosine算法,閾值Thresholds(c,cc,ccv)分別為(2,2,20)、(4,3,20)、(4,3,20),其余用線性內插法處理,對整體網絡不選擇任何裁剪處理。知識圖譜顯示,圍繞專業鎮這一核心關鍵詞,研究主題主要包括轉型升級、產業集群和技術創新等。
進一步對高頻關鍵詞進行分析,按照時間順序大致將專業鎮研究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2000—2004年,在該階段專業鎮的研究剛剛起步,學者們從多個角度分析專業鎮對于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如產業集群、技術創新、企業管理、區域經濟等,經過該階段的學術討論,基本達成共識:專業鎮作為產業集群的表現形式,能夠在地區經濟(特別是廣東省)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二個階段是2005—2009年,該階段仍然以廣東省(珠三角)專業鎮為主要研究對象,并把注意點放到中小企業的發展上,探討了專業鎮的創新網絡及發展階段評價。
第三個階段是2010年至今,該階段重點探討了專業鎮的轉型升級,具體是通過協同創新、產學研、公共服務平臺、產業學院等多種路徑進行。
CiteSpace可將研究范圍相似的文獻進行聚類,有助于分析內容相似的研究成果。在關鍵詞可視化網絡中進行聚類,并利用對數似然算法(LLR)提取標簽對聚類進行命名,得到聚類知識圖譜。專業鎮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如圖1所示,圖中聚類序號較小的知識群組聚類具有較強的節點關聯和較大的網絡密度。在不同聚類之間具有重疊區域表明不同知識聚類的研究存在交叉,可以看出,除了關于農業專業鎮的相關研究之外,其他研究沒有特別明顯的區分界限,許多研究主題存在交叉領域。

圖1 專業鎮研究熱點詞聚類知識圖譜
將關鍵詞聚類知識圖采用時區圖的方式展示,可以更加清楚地發現相關研究隨著時間變化的趨勢,專業鎮的相關研究除了標簽#0、#1、#3、#5外,其他多數研究在2015年以前,反映了關于專業鎮的研究逐漸變少,這與前文發文數量的趨勢相一致;專業鎮的研究大多數以廣東省專業鎮為研究對象,標簽#2、#4反映了這一點。
圍繞專業鎮、技術創新、轉型升級、技術創新這幾個核心關鍵詞,相關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主題:
4.3.1 專業鎮發展問題探討
該類研究主要集中于2004年以前,主要從多個視角探討專業鎮的形成、類型、發展及在地區發展中的作用。王珺(2002)是最早對專業鎮的發展進行研究的學者,他結合廣東實際,分析了專業鎮的基本特征、形成和類型、競爭力前景及存在的問題,并分析了簇群經濟的階段性演進;丘海雄等(2002)從經濟社會學視角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專業鎮發展中的作用;符正平(2002)從區域和企業兩個層次分析了專業鎮如何形成;李新春(2002)從企業家協調和企業集群分析了專業鎮的集群化成長;白景坤等(2003)認為專業鎮包括內生型與嵌入型兩種類型并分析了其差異;胡軍等(2003)從組織演化視角分析了以專業鎮為代表的廣東產業集群競爭力;曾祥效(2003)分析了廣東專業鎮產業族群的形成與產業鏈發展;賀三維等(2021)探討了專業鎮發展的時空演變規律。
綜上,學者們認為,專業鎮(或其類型)的形成具備一定的機制或內部機理,專業鎮的發展在地區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3.2 專業鎮與產業集群
專業鎮作為廣東省產業集群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和發展遵循產業集群的規律。眾多學者從產業集群的角度對專業鎮進行研究。熊曉云(2004)通過產業關聯系數的測算,對珠三角產業集群機制進行分析;王珺(2005)研究了珠三角西岸的產業集群生成機制,提出了衍生型集群的概念;廖穎寧(2013)梳理了以專業鎮為代表的廣東省產業集群的形成機制。
從產業集群角度對專業鎮進行分析時,部分學者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如黃小晶(2005)以增城市新塘鎮為研究對象,分析牛仔制衣產業集群發展;王珺、岳芳敏(2009)以南海西樵紡織產業集群為例,認為技術服務組織在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
關于專業鎮這一產業集群如何繼續發展,眾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鄭海濤、周海濤(2005)認為專業鎮要建立集群品牌發展戰略;肖傳亮(2009)則認為要采用具備吸引力的人才策略;劉城(2014)認為專業鎮加速轉型為創新型產業集群;周宇英(2017)和韋文求等(2018)認為要建立協同創新體系。
綜上,學者們從多個角度分析了專業鎮的產業集群特征,并提出了產業集群發展的思路,由此可見,研究專業鎮的發展,產業集群的相關理論值得參考借鑒。
4.3.3 專業鎮的轉型升級
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專業鎮發展速度放緩,進行轉型升級的需求十分迫切。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入手提出了轉型升級的路徑和方法。楊勇(2011)從產業生態的角度入手,提出利用產業生態方法推進專業轉型升級;謝惠芳等(2012)、江海等(2013)從產學研的角度思考了專業鎮的轉型升級;岳芳敏(2012)認為廣東專業鎮的轉型升級包括市場機制和政府主導兩種動力機制,并認為專業鎮融入全球價值鏈,只有突破處于低端道路的鎖定才是轉型升級的關鍵;劉麗輝等(2013)以大瀝鎮為例,認為專業鎮轉型升級的路徑包括改造提升傳統優勢行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新興產業三種路徑,這三種路徑離不開政府服務的保障;張展生等(2015)則認為智力支撐建設在專業鎮的轉型升級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提出要組建專家服務團隊。
此外,許多學者結合廣東某些城市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專業鎮轉型升級的思考,如周宇英、趙家將(2013),達潭輝(2014)研究了江門專業鎮的轉型升級問題;劉發良(2015)研究了東莞專業鎮的轉型升級。
也有學者認為,可以借鑒其他地區轉型升級的經驗,結合廣東省專業鎮的實際進行轉型升級,如梁茹等(2012)介紹了臺灣中衛體系,總結了推廣經驗并提出對策建議。
綜上,學者們認為,專業鎮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可以考慮從產業生態、產學研合作、公共服務、智力支撐等角度進行轉型升級,同時也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
4.3.4 專業鎮的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在專業鎮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曾祥效(2003)認為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才能促進專業鎮的發展。
學者們從多個角度論述了如何促進專業鎮的技術創新。路平(2003)認為需要通過技術創新體系增強專業鎮的競爭力,提出在簇群經濟內從創新平臺到區域創新平臺的發展路徑;周海濤(2005)借鑒了增長極理論,認為廣東省專業鎮要因地制宜實施技術創造戰略;吳國林等(2005,2014)認為可以通過構建技術創新平臺推動專業鎮的技術創新,并分析了如何培養專業鎮的核心技術;王珺等(2009)認為技術服務組織在專業鎮的技術創新中起到重要作用,并提出技術服務組織要從新產品交易為主轉向以技術服務為主;余忠等(2010)從公共物品理論的角度切入提出了專業鎮技術創新平臺如何構建;吳靖(2010)分析了制約專業鎮技術創新發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借鑒思路;周木堂等(2011)從國際合作的角度論述了專業鎮的創新體系建設;林濤(2012)認為技術路線圖在專業鎮的發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綜上,借鑒增長極理論、公共物品理論等,專業鎮的技術創新需要依靠創新平臺或創新體系建設,注重培育核心技術,并參與到國際合作中。
4.3.5 專業鎮的評價體系研究
為對專業鎮發展狀況進行更加科學的評價,部分學者通過建立指標評價體系進行評估,部分評價通過對專業鎮的整體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如湯勝(2005)基于科技投入和產出效益建立指標體系對專業鎮的效率進行評價;拓曉瑞等(2014)采取多種指標建立專業鎮競爭力評價體系評估專業鎮的競爭力;劉朝剛等(2015)則建立了創新專業鎮的評價指標體系;谷雨等(2015)基于鉆石模型建立專業鎮發展能力指標體系;張熙等(2018)建立了專業鎮創新指數,對工業、農業和服務業三種產業類型的專業鎮進行了評價。
部分學者專門針對專業鎮的創新服務平臺或創新環境進行評價。 從專業鎮的評價體系研究來看,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層次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熵權法、因子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德爾菲分析法,有的學者也同時采用幾種分析方法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綜上,專業鎮的評級體系研究采用多種分析方法,對專業鎮從局部或總體發展狀況進行評價,有助于判斷專業鎮所處階段及存在的不足,為對策的提出提供依據。
4.3.6 專業鎮的中小企業發展問題
專業鎮的企業類型以中小企業為主,部分學者探討了專業鎮的中小企業發展問題。部分學者認為支持專業鎮的中小企業發展,必須建立公共服務平臺或創新服務平臺,吳國林(2005)探討了如何構建區域技術創新平臺;李向輝(2009)認為建立公共創新平臺是專業鎮發展的必備條件;周宇英等(2014)、張玉磊等(2019)研究了如何設計專業鎮中小微企業服務平臺的評價體系;張振剛等(2014)以小欖鎮為例研究如何構建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賴志杰等(2016)歸納了專業鎮中小微企業服務平臺的五種建設模式,并提出了創新發展建議。此外,部分學者也探討了專業鎮中小企業的設計管理、價值網模式等。
綜上,專業鎮的發展需要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并采用公共服務平臺等方式支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
專業鎮的發展需要理論指導,本文采用CiteSpace這一科學計量工具,以中國知網作為檢索來源,對專業鎮相關研究繪制知識圖譜,研究發現:專業鎮的相關研究從2000年后開始興起,在2005年、2009年、2014年出現研究的小高峰,但近年來相關研究數量減少,與當前專業鎮面臨發展瓶頸急需理論指導的需求不相符,專業鎮的相關研究迫切需要更多的學者和機構參與其中;從專業鎮研究的學者來源看,大多數學者來源于政府組織、科研機構和高校,而且相互之間的合作相對較少;關鍵詞聚類顯示,專業鎮的相關研究存在較多重疊領域,目前尚未形成特別清晰的研究領域;從過往研究來看,相關研究集中在專業鎮發展問題、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技術創新、評價體系研究、中小企業發展問題等幾個主題。
在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專業鎮發展仍然面臨許多挑戰與機遇,結合當前時代背景,未來關于專業鎮的研究可能存在以下幾個研究方向:
(1)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的專業鎮定位。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該規劃是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在此背景下,專業鎮如何定位,如何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抓住時代發展機遇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從專業鎮的發展現狀來看,專業鎮的“一鎮一品”特點已不能適應現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要。專業鎮雖然在空間上形成產業集群,但產業鏈仍屬于低端,因此如何引導專業鎮轉型至關重要。專業鎮之間的跨區域合作機制仍然有待探討,如何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是明確專業鎮定位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2)專業鎮的技術創新方向。十九大報告強調,要“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以往關于專業鎮的技術創新研究往往關注專業鎮的技術創新體系或服務平臺,對于重點攻關何種類型的技術仍然不夠明確,十九大報告為專業鎮的技術創新指明了方向,專業鎮如何發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重大話題,特別是能否抓住顛覆性技術發展的機遇關系到專業鎮能否再次蓬勃發展甚至彎道超車躍升到一個新的發展水平,而依靠專業鎮本身的力量發展明顯力有不逮,為此需要進行廣泛而深刻的討論,動員各方力量為專業鎮的技術創新設計一整套科學的發展規劃。廣東省專業鎮需要建立健全產業協調創新機制,通過建立協調創新服務平臺,推動產學研合作,充分激活專業鎮企業的創新動力,推動技術創新。
(3)專業鎮與區域創新。廣東省專業鎮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處于價值鏈低端,產品附加值低,產業層次偏低,需要通過技術創新促進轉型升級。而廣東省專業鎮“一鎮一品”的發展特色當前可能阻礙專業鎮的創新發展,一方面專業鎮內部企業產品同質現象嚴重,存在低價競爭和仿冒情況,企業之間業務和技術關聯較小,產業發展缺少分工合作,產品缺乏特色,同一專業鎮內部的企業容易過度競爭;另一方面存在著不同專業鎮特色產業雷同,競爭激烈的現象。因此,如何突破專業鎮的地域限制,從區域創新的角度引領專業鎮發展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如何從區域創新的角度規劃專業鎮發展,專業鎮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如何構建,產學研合作和創新服務平臺如何納入專業鎮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可能是進一步探索的方向。地方政府在推行產業集群升級戰略時,應當注重在區域創新方面營造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增加創新資源的投入,引導多種資本向專業鎮聚集,從區域創新角度為專業鎮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4)專業鎮與創新集群。廣東專業鎮正處于由成熟產業集群向創新集群發展的關鍵階段,如何向創新集群發展是當前專業鎮發展不得不解答的問題。何為創新集群、創新集群與產業集群有何區別、創新集群的理論淵源是什么、創新集群如何演變、創新集群的集群治理包括哪些內容、創新集群的發展重點包括哪些、創新集群的制度創新如何實施都是專業鎮向創新集群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創新集群是產業集群升級的方向,專業鎮往創新集群方向發展,需要做大、做強具有專業化聚集規模的產業,同時要促進企業創新能力提高,加強創新合作,還需要加強產業創新的服務體系建設。
(5)專業鎮的協調發展。當前,專業鎮在廣東省的發展呈現不平衡的態勢。工業專業鎮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珠三角地區。這種態勢對于提升廣東省專業鎮整體實力極為不利。因此,如何促進專業鎮的區域協調發展是急需重視和解決的問題。此外,廣東省的專業鎮以工業專業鎮為主,農業專業鎮相對較少且發展緩慢,如何結合廣東省的資源稟賦,合理采用新技術、新品種推動農業專業鎮的現代化建設,是統籌專業鎮協調發展不可忽視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