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思琪
競技跆拳道屬于奧運會項目,在我國競技體育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競技跆拳道的理論知識和訓練實踐正處于持續更新及復雜化的狀態,這也對競技跆拳道的理論研究與訓練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牢牢把握該領域的研究動態與趨勢,才能更好的做到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本文運用CiteSpace5.8.R3軟件對我國競技跆拳道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通過知識圖譜呈現出該領域的發展態勢、研究重點,并探索未來趨勢,為我國競技跆拳道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提供新思路。
1.1.1 文獻研究法
對CNKI數據庫中有關競技跆拳道的期刊論文進行了廣泛的搜集,并對相關文獻進行篩選與整理歸類,盡可能保證本研究所需資料的詳盡和完整。在此基礎上,通過梳理所需文獻,深入解讀和分析其研究成果,力求做出客觀的分析與評價。
1.1.2 可視化分析法
CiteSpace全稱為Citation Space,又稱作引文空間,是2004年由美國Drexel大學陳超美教授基于Java語言而開發的一款用于分析和可視共現被引網絡的信息可視化軟件[2],用于幫助探索學科的結構、特征、規律以及潛在的趨勢。本文將借助CiteSpace5.8.R3繪制出競技跆拳道研究的可視化知識圖譜,結合網絡算法、共引分析對競技跆拳道項目的科研態勢進行探究。
1.1.3 文獻計量法
本文通過數學、統計學等計量方法,來探究競技跆拳道文獻特征規律,客觀地評價、預測競技跆拳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在CNKI數據庫中,以“主題”為檢索條件,檢索詞分別設置為“跆拳道”、“競技跆拳道”、“跆拳道競技”、“運動員”、“裁判員”、“教練員”、“規則”、“訓練”、“技能”、“比賽”、“技術”、“戰術”,截止時間設置為2021年12月31日,對中文期刊進行檢索。結果顯示,競技跆拳道研究的第一篇期刊文獻出現在1997年,故本研究的時間跨度為1997-2021年。為了保障數據的準確性,對檢索結果進行篩選:(1)剔除通知、介紹、廣告等非學術性文獻;(2)剔除高校跆拳道、校園跆拳道、大眾跆拳道、跆拳道品勢、教學、教學應用、俱樂部、段位制等與本研究相關性低及無關的文獻。經人工篩選和CiteSpace軟件去重后,最終確定604條文獻為本研究的有效數據。
發文量可以確定文獻數量與時間變化之間的聯系,能夠揭示某領域發展的特點與規律[3]。當科技文獻呈指數增長的狀態時,表明該學科處于誕生和發展階段,當科技文獻的增長率變小,曲線變得平緩,表明學科研究已逐漸深入,進入相對成熟的階段[4-5]。我國競技跆拳道研究年度發文量及趨勢圖如圖1所示。從年度發文量及走勢圖可以看出,1997-2021年我國競技跆拳道的期刊論文數量為604篇,呈現增長的總趨勢。具體來看,可以將我國競技跆拳道研究分成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學科誕生期(1997年-2003年),該階段是競技跆拳道研究的起步階段,年度發文數量約為7.2篇。第二階段為發展期(2004-2017年),這一階段的曲線呈現逐漸遞增的趨勢,在2017年的時候數量陡增,突破了70篇。第三階段為穩定期(2018-2021年),在經過最高點后,競技跆拳道研究的發文數量開始逐步減少,曲線呈現下降的態勢,該階段的年均發文量為39篇。
IntelliJ IDEA,在業界被公認為最好的Java開發工具之一,尤其在智能代碼助手、代碼自動提示、重構、J2EE支持、各類版本工具(git、svn、github等)、JUnit、CVS整合、代碼分析、創新的GUI設計等方面的功能強大。

圖1 我國競技跆拳道研究年度發文量及趨勢圖
從上述趨勢圖的拐點可知,競技跆拳道研究文獻數量的變動趨勢與特殊時間節點中大型賽事的舉辦以及賽事規則的變更緊密相關。例如2015年,跆拳道規則分別在2013和2015年出現了顯著性的變化,因此針對這兩年新規則下的賽事、技術研究數量增多,總體發文量較前一年有所增長。再如2017年,受第31屆夏季奧運會的影響,我國競技跆拳道研究的發文數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2.1 作者發文量情況
發文量排名前十的作者如表1所示。高志紅以33篇的發文量和966次的文獻被引次數位居榜首,高志紅要圍繞競技跆拳道技戰術、新規則及裁判員展開研究。在跆拳道技戰術研究方面,魯凡和高平也較多涉及,魯凡關于“國內外差距分析”和“奧運冠軍”的研究有較高的被引數,高平則對“女子跆拳道”和“世界競爭格局”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曾慶國主要圍繞跆拳道運動員進行身體成分、身體素質及心理方面的研究。趙秋蓉和劉寶成常以合著的形式發表文獻,二位學者側重于跆拳道運動員體型特征和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孫茂君主要對競技跆拳道的發展及后備人才展開研究。申旭主要涉及跆拳道技術分析、裁判員方面的研究。

表1 作者一覽表(前十名)
2.2.2 作者合作分析
研究者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是促進學科發展的重要因素[6-7]。從圖2可知作者合作圖譜中有 N(節點)=742個,E(連線)=55條,說明納入本次研究的文獻中共有作者742人,作者之間存在連線55條。圖中的節點越大表示作者發文量越多,連線表示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連線越粗代表合作越頻繁。

圖2 我國競技跆拳道研究的作者合作圖譜
通過整理分析我國競技跆拳道研究的合作情況,發現目前我國競技跆拳道研究有五個主要的研究群體,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總體來看,我國競技跆拳道研究已形成合作網絡,核心作者之間具備合作現象,已出現較大規模的多人合作交流,但大規模合作的頻次不高。其次,研究者之間的合作仍然以局部小規模合作為主,且合作時間不持久。再次,在當前的合作網絡中,缺乏跨學科的合作團隊,僅有以劉寶成、趙秋蓉為核心的團隊從生物學的角度開展研究,除此之外,并未涉及與其他學科的合作研究。

表2 我國競技跆拳道研究的主要合作群體
從圖3可知N(節點)=375,E(連線)=200,說明共有機構375家,機構之間存在連線200條。其中北京體育大學、武漢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和河北體育學院的節點在圖譜中最突出,周圍的連線也最繁密;在圖譜外圈的上海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等機構也存在連線,但多數表現為兩三個節點之間的單線相連,且連線較細;在圖譜的最右側還可以看到,部分機構的節點沒有連線。綜上,我國競技跆拳道研究機構之間已形成合作關系,出現了少部分的多機構合作行為,但大部分機構的合作不夠緊密,部分機構仍然未建立合作關系。從研究機構的合作關系來看,我國競技跆拳道研究機構的合作關系主要分為高校與高校、研究所、運動管理中心之間的合作。高校之間的合作存在低產機構與高產機構合作的現象,高校與研究所、運動管理中心之間的合作以地域性合作為主,這與機構之間的科研設備、資源的差異有一定的聯系。

圖3 我國競技跆拳道研究的機構合作圖譜

圖4 我國競技跆拳道研究的關鍵詞圖譜
為了更好了解該領域的關鍵詞詞頻分布情況,本文以關鍵詞出現頻次的多少為依據,將排名前16名的關鍵詞整理為詞頻一覽表,如表3所示。其中,關鍵詞詞頻意味著在1997-2021年間競技跆拳道研究中關鍵詞累計出現的次數。從圖4與表3可知,頻次最高的關鍵詞為“跆拳道”,頻次達到439次。“跆拳道”一詞之所以會出現較高的頻次,是因為本研究檢索公式的因素,因此不能簡單的 將它視為研究重點。其次是“技戰術”57次、“電子護具”43次、“新規則”40次、“運動員”35次、“比賽”33次。

表3 我國競技跆拳道研究的詞頻一覽表(前6名)
經梳理,我國競技跆拳道的研究集中于技戰術在賽事中的應用分析,電子護具和新規則對于比賽、運動員、裁判員的影響,跆拳道運動員的技術能力、心理能力和戰術能力以及訓練中運動損傷的原因、性質和康復。從高頻關鍵詞可以看出,我國競技跆拳道領域的研究不夠全面,但通過“訓練”、“體能訓練”、“訓練方法”以及“女子”、“青少年”、“男子”等關鍵詞的陸續出現,也可以知曉該領域正朝著更加細致的縱向研究發展。
突顯詞(Brust)是指在較短時間內頻次突增的關鍵詞,可理解為在某段時間內受到學者強烈關注的關鍵詞[8],它代表著這一領域的研究前沿,可以反映該領域正在興起的研究主題和發展趨勢[9]。本文根據研究需要保留近十年的7個突顯詞。在表4中,越靠近下方的突顯詞就越前沿,其中“Strength”意為突顯強度,強度越大代表短期內受到的關注度越高;“Begin”代表突顯發起時間,“End”帶表突顯結束時間,與表中的紅色部分相對應。
判斷某一領域是否為新興研究熱點,需同時具備“首次出現時間近”和“突發起始時間近”兩個條件[10]。從距今較近的時間點來看,“青少年”、“體能訓練”和“訓練方法”的突顯強度分別從2015和2018年持續至今;通過查詢關鍵詞節點信息,“青少年”和“體能訓練”滿足首次出現時間近的條件。而“訓練方法”首次出現的時間較早,不滿足條件。
綜上,與“青少年”和“體能訓練”相關的研究是競技跆拳道領域的新興熱點,代表著我國競技跆拳道研究的前沿趨勢與發展方向。
本研究從CNKI數據庫篩選競技跆拳道研究文獻,結合可視化分析與文獻計量方法,得出如下結論并提出建議。
(1)我國競技跆拳道研究經歷了學科誕生期(1997-2003)、發展期(2004-2017)和穩定期(2018-2021);競技跆拳道發文量存在競賽規則變更性與賽事周期依附性的階段特征。競賽規則對于競技跆拳道項目的發展具有導向性與權威性,賽事的舉辦是運動項目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因此,相關部門對于競賽規則的制定應保持嚴謹性、科學性與公平性,對于競技跆拳道賽事的開展要加大扶持力度,增設分區賽、分站賽,研究人員應具有前瞻性與敏銳性,增加科學研究產出,將理論研究真正落實到競技跆拳道項目發展中去,加速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促進該項目的蓬勃發展。
(2)發文量最高的作者為高志紅,其次是魯凡、高平;我國競技跆拳道研究存在五個合作群體,核心作者之間具備合作現象。作者合作以小規模合作為主,缺乏多人合作以及跨學科團隊合作。因此,核心作者應充分發揮自身影響力優勢,引領研究人員進行多學科、多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積極學習國內外先進研究方法與經驗,不斷加強作者之間溝通與合作的力度。
(3)研究機構之間已形成合作網絡,但機構之間的合作不夠緊密,多機構合作的頻次較低,部分機構未與其他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機構間的合作關系分為高校與高校、研究所、運動管理中心之間的合作。高校之間的合作存在低產機構與高產機構合作的現象,高校與研究所、運動管理中心之間的合作以地域性合作為主。故此,相關部門應積極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的學術活動,引導不同學科、地區的機構與研究人員積極參與,鼓勵其進行溝通交流,促進競技跆拳道科研的多維度、多樣化發展。
(4)關鍵詞分析結果顯示高頻關鍵詞技戰術57次、電子護具43次、新規則40次、運動員35次、比賽33次。從高頻關鍵詞可知,我國競技跆拳道領域的研究側重于“運動訓練”與“競技體育”,研究視野較窄。因此,研究人員應打破障礙,順應時代的發展,以多元創新的學科交融理念展開研究,將計算機科學、生物技術科學、仿生學、心理學等現代科學技術綜合應用于競技跆拳道研究中。
(5) “青少年”和“體能訓練”為本次研究的突顯詞,代表著競技跆拳道領域前沿趨勢,可見我國競技跆拳道對后備人才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同時也越來越注重科學研究的實踐性。故此,研究人員應結合我國本土情況,合理借鑒國際優秀“青少年”跆拳道訓練體系建設經驗,從“社會”、“管理”、“制度”、“生理”、“運動訓練”等視角進行研究。同時積極學習國內外體能訓練先進方法手段,注重現代科技監測設備、生理生化評估在實際訓練中的應用,以學科交融的理念,促進競技跆拳道理論與實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