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鄭少奇,潘秋雪
本研究旨在針對大學生體質測試的六個項目,即肺活量、坐位體前屈、引體向上、立定跳遠、50米跑、800 /1000米跑六個項目,利用功能性訓練的基本原理,設計出相應的訓練計劃及方案,分析功能性訓練在實踐中的應用 效果,通過功能性訓練融入到公共體育課對體質測試成績的影響,來探索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及體質測試成績 的訓練方法[1]。本學術研究對進一步提升大學生體質測試總成績明顯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成長和高等院校體育課教學研究的不斷創新有著實質性的指導意義。同時也提高大學生積極參與各項學校體育活動、課外體育鍛煉、運動技能的學習等,對高校公共體育課及體育專項課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2][3]。動作模型,不但規范了錯誤的動作對身體產生的影響,而且避免了不必要的運動損傷。同時,還能保證運動技能與體能的同步發展[6]。人體每個部位每塊肌肉都有相互聯系并且共同協作來運動的。我們在做某一個動作時,當一塊肌肉收到信號受到刺激時,相應的相互關聯的肌肉被觸發共同協作參與運動,使很多肌肉同時得到了鍛煉并產生了運動效果,例如我們在推一個很沉重的物體,當我們上肢發力時,我們的腿部也同樣收到信號,與上肢協作來發力運動,這就是功能性訓練。在日常生活中,還有類似的很多常見的較為實用的運動和訓練,這些運動我們都可以稱為功能性訓練[7]。依據功能性訓練的多種特點,本學術研究將功能性訓練結合實際加入到大學公共體育課當中,借此來探索及研究功能性訓練到底能否對提高大學生體質測試的成績,以及探究其影響因素[8]。
“功能性訓練”一詞現如今已被大眾所熟知。在早些時候,功能性訓練還是應用在運動康復領域,后來經過發展,逐漸應用到了競技體育,在運動員進行常規訓練時,功能性訓練與其相結合,在為了提高專項技能上而被廣泛 應用。現如今,功能性訓練也被引入到學校體育及大眾體育[4]。功能性訓練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也是切合于常規及日常生活需要的體能訓練。功能性訓練針對運動員來講,是專項性的提高訓練,而對于大眾而言,最具有功能性的訓 練則是走、跑、跳、蹲、推、拉等一系列的常規動作[5]。針對不同項目的體育課,設計出與其相結合相契合的
綜合類大學為各個學院的學生開設體育選項課,稱為公共體育課,是所有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必須修滿的學分課程,也是學生們在大學期間不可缺少的重要課程的其中之一。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身需求、課程安排時間、課程上課場地等來選擇自己需要的體育課程項目,當中主要包含極限飛盤、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足球、花式跳繩、瑜伽、籃球、攀巖、排球、網球、戶外拓展、健美操、休閑體育等項目。2002年8月出臺的《全國普通高校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表示,普通高等院校的體育課程,無論是在指導思想上,還是上課的內容及方式上,都要以“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為目標。因此綜合類大學都對體育課的教學方法及教學形式進行了改革,更注重優化性、創新性及實用性,開始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方針,注重學生們存在的個體差異性。
現階段各綜合型的大學的體育選項課在大力開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場地的影響,教師的年紀偏高、開設的體育選項課程較為單一、課堂枯燥等,導致學生在選擇某個項目上因出現了人數多而通過技能測試進行了淘汰篩選,使多數學生不得已更換了其他項目,而因此從心理上就產生了抗拒,對體育及項目不感興趣、缺少了運動認知,很難滿足學生鍛煉的需求;體育場地的限制、設備及器材少、體育選項課班級人數過多,使課堂無法在相應的場地進行教學,影響了教學質量。林致誠在《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選修課的現狀調研》中認為,我國高等院校在體育選項課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學校為學生開辦的體育課項目太單一太少,使學生在選擇各個體育課項目上受到了限制和約束,并給予了一些針對性建議;將自儉在《對我校體育選修課現狀的分析與改革設想》中提到了教師的專業能力不夠導致體育教學中的內容和形式不符合規定。將自儉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監督機制,改變師資隊伍的整體情況,改變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的認識,提高體育課的質量。
由此可見,根據以往的研究成果顯示,當前各個高校擴大招生,大學生人數不斷的增加,高校的體育課也受到了影響。體育課的各方面條件無法滿足學生的當前需要[11],主要原因就在于學校場地受限、器材數量有限、教學形式不過新穎、師資力量缺失,加上教師年齡普遍偏高,一些示范動作無法做出正確、完整、規范的動作,使學生學習運動技能的積極性下降[12],在課堂教學內容中,體育教學形式過于傳統老舊[13],教學內容不夠創新,學生積極下降,無法使學生在運動技能上得到提高,致使身體素質下降[14],在進行一年一度的體質測試中成績達不到標準,并且,成績整體呈下降趨勢,這些都是影響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原因。
爆發力一般是指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夠產生很大的力量,我們在進行某一項運動時,例如短跑的起跑、跳遠、拳擊等一系列動作都是在非??斓墓澴嘞虏⑶野殡S著爆發性來完成的。爆發力與速度密切相關,爆發力=速度×力量,如果速度非常慢,爆發力則也會很小,反之速度更快,爆發力則越強。在高校體育課程中,不但要科學的教授運動的常規動作,還要對下肢爆發力進行系統的訓練,如腿部肌肉組織訓練,包含臀大肌、臀中肌、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等。還應包括對踝部關節、膝部關節、髖部關節、單腿力量以及雙腿爆發力量交替性練習等,對大學生立定跳遠測試成績達標的提升非常重要,有著顯著的效果。
人身體的下部分軀干區域的肌肉我們可以統一稱呼為身體核心區,這些肌肉相互作用來為我們身體提供基本活動和支撐,因而使整個身體來進行運動。身體核心肌群主要包括腹直肌、腹斜肌、豎脊肌、下背肌、髖部屈肌。本質上來說,身體的核心就是人身體的中心、是一個人在運動、功能和耐久性方面的關鍵表現。需要一系列的力量、拉伸、平衡練習,使骨骼、肌肉和關節合理地協作。力量訓練通常要求一組肌肉相互輔助完成一項雙關節的運動。例如深蹲練習大多數人認為是下半身力量的練習,被廣泛認為是一種腿部訓練,然而它也用到了臀部肌肉、腿部肌肉和核心肌群。力量訓練針對學校體育來講,不注重肌肉有多發達,力量訓練目的就是單純的增加力量和肌力。
引體向上用來測量檢驗男大學生上肢力量,包括握力、肱二頭肌、肩帶以及背部肌群。在教學過程中應對男生上肢進行基本的常規動作訓練,如推、拉練習;俯臥撐、腕關節穩定性練習等。
核心穩定性及力量訓練對提升學生體質測試中仰臥起坐和引體向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協調性訓練作為各項功能性訓練中最難的一項其影響因素也有很多。協調性訓練無論是針對競技體育中的運動員還是大眾體育及學校體育當中的人群來說,協調性訓練能夠完備的集成人身體絕大部分運動機制,協調性訓練能夠使學生做出一整套完整的訓練動作,降低運動中的重心不穩等問題。協調性訓練方法及動作較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設計出一套針對普通大學生協調性訓練的方案,如交叉步、高抬腿、后踢腿等;還有上肢與下肢交替的協調性訓練等。協調性訓練在體質測試中立定跳遠及50米跑的效果較為顯著。
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及其運動的表現能力與諸多原因有關,并且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在體育教學中融入功能性訓練就要注意采用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依照大學生各有不同的體育運動表現技能及身體素質進行分組教學。既避免了運動損傷,又能提升身體素質,教師通過個性化的教學方式來改善每位學生運動能力,如個人體態、關節及肌肉損傷的康復性訓練等。
通過在知網和其他方面所收集的資料中發現,功能性訓練更多的被應用到競技體育當中,運動員則是主要被研究的人群,而對于其他人群,尤其是高校大學生來說所進行的研究少之甚少。
李勝紅在某高校抽取了368名學生進行了對照組實驗,分為兩組,分別為傳統組和實驗組。傳統組使用普通練習手段和方法;實驗組加入了功能性訓練進行練習,一學期之后學生的運動技能學習及身體素質訓練進行對比兩組之間差異。結果表明,800/1000米跑、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四個項目成績有著明顯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顧碧威隨機抽取116位非體專業大一新生,均為男性。分為兩組,一組采用功能性訓練與常規教學相結合,另一組采用傳統教學方式教學,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后再次進行體質測試,比較兩組成績。結果表明,立定跳遠、50米、800/1000米跑成績都有著明顯的變化,對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及體質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陳堯在長春師范大學隨機抽取60名非體育專業學生作為實驗對象,經過16周系統訓練后,仰臥起坐和立定跳遠P值均小于0.01,結果表明,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與功能性訓練有著顯著的影響。
綜上所述,通過功能性訓練當中的心肺訓練,包括擴胸運動、腹式呼吸、自重訓練等對提高肺活量有著顯著的效果;立定跳遠項目與腿部力量及爆發力息息相關,在教學中發展腿部力量訓練包括開合跳、原地縱跳、高抬腿跑等,對學生立定跳遠成績有顯著的提高;引體向上則與上肢力量、握力有很大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讓學生練習一些自重訓練及握力,包括俯臥撐、波比跳、握力圈等,對男生引體向上的成績會有很大提高;仰臥起坐為女生考核項目,在教學中,應與引體向上訓練分成男女兩組,仰臥起坐考察女生腹部力量,在練習過程中,對腹部力量較弱的同學,應采用兩人一組輔助性的練習,并對仰臥起坐容易犯的錯誤,如雙手抱頭、腿部角度等進行糾正;50米跑則考驗學生們的反應速度及爆發力,在課堂中,教師應結合立定跳遠項目的訓練方法,加上練習反應速度的訓練,如站姿起跑練習、縱跳轉身加速跑、高抬腿跑等訓練;坐位體前屈是考察學生柔韌性的一項測試,在教學中教師在課前以及課堂結束后都要進行柔韌性練習,也可以拉伸運動為一節課,進行全身的肌肉拉伸訓練;800及1000米跑則檢驗學生的耐力,在體育課堂中,教師應以慢跑800~1000作為課前熱身運動,并每半個月或一個月為周期,對800~1000成績進行測試,還要針對學生跑步時的錯誤動作進行糾正。功能性訓練不單單在競技運動當中有著顯著效果,對大眾健身尤其是學校體育也同樣的具有很大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在高校體育課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認知和樂趣,功能性訓練作為提升學生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的訓練方法,在高校體育課中應逐步成為課堂教學內容,并以此來提高體質測試的成績手段之一。
綜上所述,把功能性訓練融入到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中,對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有著很大的作用,并且會直接影響學生體質測試的成績。因此,高校體育教師應對功能性訓練的方法和應用策略進行細致的探討和研究,根據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課堂教學和訓練方案,與傳統的體育教學相結合,以此來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并在體質測試中達到更高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