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孔黃生
學校作為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陣地,責任艱巨,背負著傳承優秀文化的歷史使命,學校教育在提升青少年學生文化自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舞草龍”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由稻作農耕激發而形成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是人類寶貴的精神遺產。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松江龍舞(舞草龍)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始走進校園,武術、舞龍、舞獅等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納入體育課程之中[2]。隨著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特色辦校的發展需求,自2015年開始學校不斷深化傳統文化進校園教學改革,以松江“舞草龍”進校園為例,開展松江“舞草龍”文化傳承的研究,探索近年來松江“舞草龍”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為今后學校創新性弘揚和傳承“舞草龍”提出對策,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中國龍是華夏民族文明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幾千年的浩瀚歷史進程中,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松江地區也有屬于自己的舞草龍活動,相傳唐德宗年間,松江境內遭受特大旱災,禾苗枯萎,百姓設壇點香叩拜,祈求蒼天降雨,依然烈日炎炎。適逢八仙之一韓湘子途徑自己家鄉葉榭鎮,為救家鄉父老脫離苦難,即吹起神簫,召來東海蛟龍于境內盤繞飛舞,頓時烏云密布,雷聲大作,大雨傾盆而下,久旱禾苗喜逢甘霖,村民們喜獲豐收,在興奮之余便用豐收的稻草扎成草龍翩翩起舞,從此出現了“舞草龍”,廣為流傳[3]。自此之后,每年村民們利用豐收的稻草編織草龍、編排草龍舞蹈,舞草龍在音樂伴奏中完成求雨祭祀儀式,以表達村民的感恩之情。后人將滾燈與草龍合為一體,使“舞草龍”成為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以及重大慶典時的必備舞蹈。“舞草龍”逐漸演變為當地的民俗,也成為松江的葉榭人民表達內心訴求和價值情感的重要途徑。
松江舞草龍有著繁雜精致的編織工藝、氣勢如虹的舞蹈藝術表現形式以及特有的祭祀儀式等反映了松江稻作文化。2008年,松江龍舞(舞草龍)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松江舞草龍表現形式(見圖1)。近年來,松江舞草龍頻繁出現在農民豐收節、民俗文化節、羊肉節等喜慶節日的舞臺上展示,有效推動了松江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交融發展,擴大該地區民族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在葉榭學校、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等開設培訓班,組建草龍隊,邀請非遺傳承人做技術指導,排練草龍滾燈舞,使舞蹈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切實為民族文化進校園奠定了基礎,為培養舞草龍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徑(見圖2)。

圖1 舞龍穿騰動作

圖2 滾龍動作
課外體育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舞龍運動是校園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學生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主體,利用舞龍展示校園精神已成為學校的一種群體文化。在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是高校課程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校園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由課堂教學、社團活動、教材開發、學術研究、訓練及競賽、社會服務等載體進行傳播,形成了 “教、學、練、 研、賽、服”的課內外一體化發展模式,加強了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力度和傳承效果[4]。
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學校關注更多的是學生德育和智育,往往會忽視學生身體素養。建設積極的校園傳統體育文化氛圍,可以通過優秀傳統體育文化進校園,形成“一校一品”特色項目,增加學生的體育鍛煉量,使得學生能夠科學、合理參與到運動活動中。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提升身體素養。松江“舞草龍”應用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不僅能夠傳承傳統體育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健康體魄,使其養成良好的身體鍛煉習慣,豐富校園文化中的傳統體育文化元素,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松江“舞草龍”是一個團隊運動項目,每一條龍都需要多人完成,無論在練習還是表演的過程中,包含的八字舞龍、游龍、穿騰、翻滾、組圖造型等動作需要團隊成員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運動項目。目前,大多數學生在學習和體育運動的過程中缺乏合作觀念和集體意識,缺乏團隊合作能力,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開展松江“舞草龍”活動,不僅可以發揮民族傳統文化和稻作文化的特性,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相互協作的團隊協作意識。在“舞草龍”技巧學習中,通過多次的磨合才能呈現出精彩表演效果,有了多次的相互溝通互與交流后,同學們之間的信任感和團隊意識也得到增強,并能形成舞龍運動獨有的團隊精神。舞龍的團隊精神取到了傳幫帶的作用,激發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參與到舞龍運動中來,彰顯松江“舞草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高校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雖然種類繁多,但部分高校對傳統體育文化教育還是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認識不足,假設部分高校在學生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培養中缺位,將會導致學生沒有機會接觸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通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松江“舞草龍”進校園,進課堂,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所蘊含的德育元素,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該地區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及民族自信心,還可以彌補體育課程資源不足導致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通過建立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相互貫通,互相補位,達到全程育人效果,厚植民族文化底蘊,形成舞龍文化特色,樹立民族文化自信。
“舞草龍”普遍流傳于長江流域,是南方地區開展比較廣泛的龍舞形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松江“舞草龍”是松江區特色體育項目之一,它的稻作文化特色為校園文化增添了藝術性和觀賞性。演繹傳統的“草龍求雨”儀式頗為復雜,整個表演過程分為“禱告”“行云”“求雨”“滾龍”“翻尾”“取水”“返宮”七個小段,男女共12人參與表演,它不僅是一種民俗舞蹈的表現形式,也是研究江南地區民間宗教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一把打開當地深層文化屬性的鑰匙[5]。把松江“舞草龍”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可以讓更多的舞龍學生參與到 “上農之春”文化科技節、學生社團展示、師生運動會開幕式等活動眾人,這樣不僅緩解了體育課程對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不力的問題,還能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感。開展松江“舞草龍”活動還增加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受眾群體和培養潛在的傳承主體,同時加強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力度和傳承效果[4]。
構建“教、學、練、 研、賽、服”的課內外一體化傳承新模式,形成了以松江“舞草龍”體育教學、競賽和科研互動的校園傳統體育文化創建機制,厚植了傳統體育文化底蘊,彰顯傳統體育文化特色。通過松江“舞草龍”教學競賽,舞龍展示,舞龍課程思政等為科研提供選題素材。將省部(市級)課題《基于傳承國家非遺基礎上的松江“舞草龍”體育選項課教學實踐研究》等研究成果運用到高校體育教學中,在傳承松江“舞草龍文化中實現特色體育課程的創新性傳承與發展,助推松江“舞草龍”民族特色文化體育健康可持續發展。舞龍文化傳承成績斐然,上農舞龍隊獲上海市龍獅文化全能賽3項冠軍,獲上海市高職高專舞龍課程思政二等獎,還在校園每年的大型活動中組織舞龍學生參與“舞龍”表演。借助參加校園文化科技節、龍獅比賽等活動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激勵學生認真刻苦訓練,團結拼搏精神,在潤物細無聲中堅定文化自信,厚植傳統體育文化。
新時代的學校都負有傳承優秀文化的歷史使命,也成了校園文化健康發展的助推器。開展松江“舞草龍”項目不僅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還激勵學生認真刻苦訓練,團結拼搏的精神,它與校園體育文化在育人功能上有著高度契合。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將松江“舞草龍”融入到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在校園文體活動、體育社團活動和民族傳統體育競賽等活動中擴大松江“舞草龍”的影響力,大大激發學生參與舞龍項目的熱情。歷年開設6個舞龍課程教學的班級,成立上農舞龍社團和云間舞草龍社團,每年5000多人次參與觀看,同時,常年組建舞龍參賽代表隊,開展課余訓練、競賽和展演服務,以此全面提升了社會服務水平、教學效果和學生民族體育文化素養,這些活動不僅增加學生校園文化生活的趣味性,還能提升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效果,同時滿足了學校的“雙高”創建的發展需求。
在推動傳統“舞草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學校作為該地區唯一一所農業院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結合舞龍的民族傳統文化和稻作文化的特性,通過舞龍運動與區域文化融合,開展松江舞草龍課程教學與實踐,形成有利于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程思政”環境。在以龍頭為核心的核心意識的培養,并結合地域文化特色,融入時代文化內容,講好中國龍獅文化故事。借助參加校園文化科技節、精神文明共建、上海市龍獅文化全能賽等活動賽事的機會,不僅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還激勵學生認真刻苦訓練,團結拼搏精神,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在潤物細無聲中堅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在教育部積極推廣“一校一品”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中,學校通過開展“大手牽小手”主題活動,積極幫助中小學校創建文化品牌。近年來,舞龍運動已成為學院 “一校一品”主打的活動之一,效果突出,反響強烈,引起中國大學生龍獅協會、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高度關注。舞龍展示活動不僅收到學院的師生的追捧,還應邀到松江區以及上海市節慶優秀傳統文化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