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銳(廣東)

雖然韓國的總人口只有5100多萬,但股市的活躍賬戶卻愈6000萬,并且其中超八成都是散戶,而在龐大的散戶陣容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更是組成了主力大軍。據韓國交易所的數據顯示,20-30歲的韓國年輕人中,有80%涉及股票、基金等投資,他們占到韓國股票交易總額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其說韓國是全民炒股,還不如準確地說是韓國所有年輕人都在炒股。
不像許多國家對投資者進行適當性管理,韓國對自然人入市沒有年齡限制,未成年人只要征得父母或法定代理人同意后便可開設賬戶炒股。韓國券商Kiwoom Securities的數據顯示,旗下股票經紀賬戶中未成年人達到22萬之多,而且70%是在近兩年入市。無獨有偶,三星超500萬自然人股東中,有36萬之眾的股東年齡未滿20歲,占比超7%,而在今年三星召開的一次電子股東大會上,竟有數名小學生股東出席了會議。
韓國是一個經濟發達國家,人均GDP高達3.5萬美元,像這樣水平的國家在全球找不出幾個。人均GDP超強不論,韓國最近幾年民眾收入水平的持續大幅提升也是有目共睹。拿最低時薪來說,2021年為8720韓元,2022年上調至9160韓元,升幅達5.05%,2023年的標準額又增加了460韓元,漲幅達到5%,也就是說過去兩年時間韓國最低時薪累積增幅超過了10%,如此升幅即便是美國等老牌經濟強國恐怕也自愧弗如。工資增加了,手里的閑錢也多了,年輕的在職人群投資股市也就有更充實的資本。當然,不少韓國年輕人尤其是還沒有工作收入的投資人,其股票賬戶的資金并非來源于工資收入,而是取自于券商的借貸。數據顯示,僅去年韓國年輕人就從證券公司借走了38萬億韓元用于股票投資。
韓國的年輕人不僅敢借錢炒股,而且實際操盤也格外生猛,甚至可以用無所畏懼來形容。新冠肺炎發生后,韓國股市出現暴跌,當外資瘋狂出貨之時,韓國的年輕散戶反而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持續買入。在他們看來,疫情一旦得到控制,市場向上動能就會逐漸恢復,且趁機低價買進,一俟市場復蘇后還可大賺一筆。俄烏戰爭爆發后,俄羅斯股市一瀉千里,但韓國股市的后生們認定俄羅斯股市會憑借能源價格飆升而反彈,于是大舉抄底韓國國內唯一的俄羅斯ETF,總共買入280億韓元。受到美聯儲大幅加息的影響,特斯拉股價連連走低,馬斯克也大手筆套現,可這并沒有阻擋韓國年輕投資群體集體接續大舉“抄底”的腳步,前后共計175億美元的買入量硬是將自己推上了特斯拉第7大股東的位置。由于韓國央行跟隨美聯儲激進加息,韓國股市陰跌不止,對此韓國的年輕股票操盤手們在韓國論壇naver上簽署請愿書,要求政府永久禁止賣空交易。
“一成賺錢,一成持平,八成虧損”的散戶投資規律同樣在韓國年輕股民身上屢試不爽。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次年,路透社在韓國投下了一個震撼性的新聞事件。報道稱,韓國12歲的青少年權俊當年看電視時,受到財經名嘴的誘導,說服父母動用2500萬韓元作為初始資金,買入三星電子、現代汽車等藍籌股票,短短半年時間不到就大賺43%,成為當地的股神。對此,韓國本土媒體大加渲染,權俊很快成為了韓國許多青年人膜拜的榜樣,很多人也由此堅信通過股市可以發財,更相信自己能夠成為下一個權俊,并且這樣的心理動機與心態構成在有著特定消費符號的韓國青年群體中有著強大的穿透力與普及力。
亞洲金融風暴之后,以出口導向為驅動的韓國經濟受到重擊,韓國政府開始調整外向型經濟戰略,并將政策牽引重心轉移到了刺激內需上來,貨幣利率大尺度降低之下韓國央行開閘“放水”以鼓動消費,外加各大財閥等商業力量的推波助瀾,各種畸形的消費主義之風在韓國大地躁動乍起,身處其中的韓國青年人自然耳濡目染,物質主義、享樂主義以及攀比心與虛榮心從學生時代便開始蔓延與外溢;及至金融危機與新冠疫情之后韓國進一步加大貨幣寬松并直至生成“貸款就像買咖啡一樣容易”的信用背景,青年人超前享樂與精致利己的價值觀更是得以傳承與廣大。除了外界所熟知的韓國年輕人人均整容手術量排名全球第一外,如今走在韓國首爾的街頭,更是能夠隨處看到那些拎著名包、戴著名表以及開著豪車的年輕人。可光鮮亮麗外表的背后夾雜著不少的虛無偽假,相當一部分的年輕人其實并沒有穩定收入但又被享樂主義所催眠,無奈之下就將希望寄托在了借錢炒股與一夜暴富的身上,并且這樣的投機心理還極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勃發。
當然,基于追求發財與享樂還只是韓國年輕群體進入股市的一個方面,能夠讓全民涌入資本市場以及以及令所有的青年愛上炒股這一風險行業,很大程度上折射的是韓國普通民眾希望通過投資改變命運的執念,同時也映射出韓國特有的社會階層結構、財富結構以及民眾在心理上就此釋放出的無奈。的確,論經濟總量與人均GDP,韓國都是排名前十的國家,但與此同時也是一個貧富差距格外巨大的經濟發達國家,其中前10%富人和最底層的一半民眾人均收入相差14倍之大。對此,韓國作家高光烈出版了名為《我們,MZ新世代》的暢銷書,拋出了在韓國受到追捧的“湯匙階級論”之說,基本內容是,按照父母的資產和收入,將年齡在20歲到39歲的中青年劃分為金湯匙、銀湯匙、銅湯匙和泥湯匙。如果父母的資產達到20億韓元或者年收入 2億韓元就是金湯匙,銀湯匙的標準是10億韓元的資產和1億韓元的收入,銅湯匙是5億韓元資產和5500萬韓元收入,泥湯匙是資產不足5000萬韓元和收入不足2000萬韓元。對于那些沒有含著金湯匙和銀湯匙出生的年輕人,在失去拼爹優勢的前提下,只能通過投資來試圖改變命運,同時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銅湯匙和泥湯匙加速進入股市。
進一步分析發現,對于韓國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可供實現改變命運目的的教育與職業資源的確十分稀缺。在韓國,三星、現代汽車等十大財閥控制了75%的GDP,對于年輕人來說,能夠進入這些財閥企業工作等于就是找到了人生登高的墊腳石。但現實是,財閥企業基本上只對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和延世大學等三所全國頂尖大學開放,而每年在80%成功升學的學子中,僅有不到2%能夠進入這三所名校,且即便是從這些頂尖大學畢業,也不見得能夠拿到財閥企業的職位。以三星集團為例,雖然營收占到了國家GDP的20%,但客觀上只能提供0.2%的就業崗位,實際僅4%的入職錄取率比首爾大學的錄取率還低3%。自然,通過名校實現階層躍升的通道對于不少韓國青年學子來說其實異常狹窄。
當然,韓國也有不少的中小企業,但這些企業的致命弱點不是利潤率低就是生命周期短(絕大多數生存率不超過5年),意味著在這些企業工作不僅工資無法與大型財閥企業的報酬相提并論,而且動態失業風險較高,自然就很難成為年輕人尤其是讀完大學的青年人青睞的職場。也正是如此,2021年韓國86萬大學畢業生(含大專)中,不找工作直接蹲在家里的應屆生達到58萬人之多。同時韓國勞工委員會統計數據發現,只有9.6%的大學生還在積極找工作,全國家里蹲總人數突破歷史新高,達到177萬人。偏執的職業認知與令人窒息的社會壓力之下,韓國年輕人提早成為不戀愛、不結婚、不生娃的“三拋一代”, 0.81的全國生育率直接刷新了世界最低生育率記錄。由此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無論是財閥壟斷,還是階級固化抑或是就業之難,這些客觀存在的阻礙其實都成為了年輕人發展道路上難以打破的重重屏障,眾多人于是將眼光轉移與聚集到了“投機賺錢”這塊競技場,就如同懸崖邊上可以借力攀爬的繩索,明知風險巨大也要賭命一試。

股市的確造就了像權俊那樣的暴富神話,而且去年韓國綜合指數(KOSPI)累計飆漲125.93%,成為全球最牛的股市,投資其中的許多韓國年輕人都賺到了錢,“羊群效應”也將更多的年輕人帶進了股市。但不得不承認,如同全球絕大多數股民一樣,韓國的年輕投資者身上也攜帶著人性中的貪婪與癡夢,而且這樣的人性弱點也使得他們養成了贏了利還可賺到更多、虧了本總有一天解套的投資認知。于是,“一成賺錢,一成持平,八成虧損”的散戶投資規律同樣在韓國年輕股民身上屢試不爽。尤其是2022年全年,全球貨幣政策急劇收縮,韓國央行先后5次高頻與大幅加息,韓國股市從3010點的年度最高點位飛流直下,深跌幅度超過16%,資本屠戮與血流成河的故事可想而知。
不得不指出的是,來自韓國交易所統計數據表明,目前韓國股市上做空韓國綜合股價指數交易賬戶中,外國投資者占到了70%,而且美銀美林、瑞士信貸、高盛和瑞銀等海外金融巨鱷在韓國的分支機構都是股票賣空交易的主要參與者,由于韓元兌美元今年出現了巨挫,海外做空機構更是借助這種空頭力量對韓國股市發動猛攻。截至目前,韓國綜合股價指數下蹲力度不僅將道瓊斯指數遠遠甩在了后面,也成為亞洲市場上明顯弱于日本、中國以及越南等國股市的最弱市場,投資人所承擔的虧損自然也就更為慘烈。
按照韓國央行公開的最新數據,目前韓國家庭負債總額超過1.87萬億韓元,為進行相關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與此相對應,負債者則構成了韓國最大的社會群體,且該群體中大部分都是股民,尤其是對于自身收入微薄而又借錢炒股的年輕人,他們的負債(20—30歲韓國年輕人總負債目前超8萬億韓元)最終都可能轉移到了父母頭上,并直接拉高了家庭負債。對此,國際金融研究所公布的全球負債報告顯示,韓國家庭債務與GDP之比目前高達104.3%,在36個主要經濟體中位列第一,是全球最高水平。如果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警告,一國家庭負債與GDP之比的臨界值一旦超過85%,便會很容易引發債務危機,那么,被年輕人炒股所拖累的韓國家庭又是否正在醞釀一場債務違約風暴?
的確,韓國發生家庭債務危機也許還是一種推斷,但兩個已經發生且細思極恐的客觀事實卻不能不令人關注。韓國國會政務委員會得到的一份資料顯示,被稱為“股票中毒”即無法自拔的行為而接受心理咨詢的人在4年內增加了近6倍。同時,韓國統計廳發布的權威報告顯示,2021年在10—39歲年輕人群中,自殺是第一大死因,其中自殺人群中20至29歲的占比超過了50%。這些年輕人口與韓國投機人群的年齡畫像不謀而合,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不是因為投資失利而不得已走上不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