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沙敏(北京)
傳統手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造物的古老智慧,每一件手工藝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藝術、科技、教育及經濟價值。漫步展廳,展品琳瑯滿目,不少展品令人耳目一新。展覽以作品作為切入點,反思藝術創作與當代社會和時代的關系,工坊創新體現當代手工藝如何切入設計領域,非遺鄉土主要體現中國美術學院近7年來在非遺保護與傳承創新方面所做的工作,田野研究則是從在地專項研究方面深入探索手工藝的內涵。
“學院-藝作”,主要是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教師的作品,體現學術和藝術界對于當前手工藝發展的前沿性思考。學院藝作體現出以手抵心、以心造物、以物明義的特征。凝結于作品中的,是對于手工藝本體語言如材料等的思考和探索,更是對于藝術創作與當下社會、時代關系的理解與反思。
一件漂亮的景德鎮青花,吸引了我的目光。這件作品制作者是中國美術學院的葉夢。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china)早已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并且中國制造的歷史,比歐洲早1700多年。早在北宋,著名的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就寫詞贊頌過青花瓷器的華貴:“月團新碾瀹花瓷,飲罷呼兒課楚詞。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瀹花瓷,是用漂亮的青花瓷器煮茶之意。
青花瓷,是瓷器中的精品,青花瓷工藝是運用天然鈷料在白泥胎上進行繪畫裝飾,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溫1300度上下一次燒成,使色料充分滲透于坯釉之中,呈現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這種工藝起源于唐代,那時的景德鎮,名為昌南,在此之前,青花瓷制造工藝未出現過。
北宋時,因青白瓷“青中帶白,白中閃青,沉靜素雅,瑩潤如玉”的特點,深得皇室喜愛,于是宋真宗以年號賜名,昌南正式更名為景德鎮。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紋飾最大的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關于景德鎮的青花瓷,還有一個凄美的傳說:元代時,景德鎮有一個年輕的刻花工小寶,他在泥胎上刻花經常因為刻刀刺破胎體,整胎報廢,工作十分辛苦。他的末婚妻廖青花看了心疼,就問小寶能不能用筆直接在胎體上畫花?小寶說,那當然好,但找不到能在胎體上繪畫的礦物顏料。青花說,舅舅是專門找礦的,明天我就讓舅舅帶我去找。小寶不想讓青花辛苦,但青花還是和舅舅一起去了遙遠的青山。一晃三個月過去,青花還是杳無音信,小寶不放心,日夜兼程趕往青山。此時已是冬天,天降大雪,小寶在青山找到青花時,只見到已經凍僵的青花和一堆青花用生命找到的礦石。
成熟的元青花顏料究竟來自何處?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陶埏》中:“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頭青。上料無名異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烘爐存本色也。”頂極的回青稱為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厍嘧钤缰饕獜奈饔蜻M口,因其珍貴,當年佛頭青的價格甚至超過了黃金。在明朝正德年間已經出現,嘉靖、隆慶、萬歷年間景德鎮的御窯廠多使用西域進口原料。
清代,在我國云南也發現有回青的礦產,清代龔軾賦一首《陶歌》,稱贊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蓞⒃旎忍烀?,無極由來太極生”。這件青花瓷雙耳扁瓶,用筆簡潔,卻十分華貴;色調單純,卻十分絢麗;構圖豐滿,器形周正,是中國美院教師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在學院藝作派當中,中國美術學院彭倩的作品獨具匠心,采用新工藝制作出非常有現代特色的作品,名為白融。彭倩,1988年8月生,湖南長沙人,畢業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教于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導,傳統熱成型手工技藝與數字化設計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助理。主要從事當代陶瓷藝術、手工藝術實踐與理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相關研究。
從鄉食到手作的“非遺之美”,對于“生活即道”的美好追求是保護傳承、活化非遺與復興現代手工業的方向。
在“工坊-新創”作品中,有不少畢業生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工坊。這些青年工坊多位于富有手工藝文化傳統和產業基因的地區,如杭州、紹興、龍泉、景德鎮、福州、泉州、德化等地,為地方手工藝的迭代更新帶來新鮮的血液,助推地方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助力地方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
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并沒有擠壓人們對慢生活的感受和追求,此次手作藝術品工坊以及設計師店展示的展品,正是陪伴人們美好慢生活的家居用具。陶瓷藝術設計專業2012屆碩士研究生徐志偉,以龍泉青瓷刻花技法,常用梅子青釉,運陽刻浮雕的技法,結合現代生活中的器物使用方式,在傳統龍泉青瓷審美和制作方式上進行突破創新。周末休閑時,這套漂亮的茶具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生活休閑,更是帶來藝術上的享受。
福建德化的黃永星,于2012年創立了不常器,致力于以德化瓷土為主要原料,從實用、造型和尺寸入手,創作沒有故事的陶瓷器皿。浙江良渚的曲晶,于2015年成立了曲晶工作室,以杭州含鐵量較高的紅壤為基本材料,進行過濾、淘洗、球磨、配土、揉泥、以可持續的態度感受泥土、表達泥土。2016屆陶瓷藝術設計專業的李蕓,于2016年開設了李蕓工作室,以茶具、餐具類日用器皿的制作為主,從泥料釉料的配制與制作燒成,全部采用手工制作,泥料以杭州本地與宜興陶土、浙江瓷土等采集制作,根據需要拼配而成。綜合運用手工拉胚、泥條盤筑、陶范成型、草木灰釉、化妝土等工藝。而同是陶瓷藝術設計專業2016屆畢業生張春燕,江蘇宜興人,2017年,創立了之良物原創紫砂工作室,尊重傳統,設計多元,以壺為主要媒介,展現出當代視角下對生命的思考與女性所特有的力量。
卓未央創立的禾樂珠寶設計工作室,則是根植于東方傳統美學,由東方審美情趣出發,加之當代設計改良,主做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新中式國風首飾。袁存澤創立的赤楓閣,扎根浙江富陽,開展陶瓷柴燒藝術創作,堅持原材料到陶瓷作品的獨立探索,藝術與手工的高度融合,追求火、泥土及器物的融合表達。從相同專業畢業的同學們,以自己風格迥異、獨具特色的設計各自占領了一方市場,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事業。
劉宇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劉宇是工藝美術2022屆碩士研究生,他運用了螺鈿鑲嵌、堆漆、末金鏤等中國傳統漆工藝進行制作,以果實、昆蟲等自然生物的造型、肌理、色澤為靈感來源,嘗試探索實用類漆器新形態、基于傳統漆工藝技法的特點,實驗漆工藝的創新表現。
“窯口-田野”展示了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對典型地方窯口進行保護性研究的相關成果。窯口是一種特殊的手工藝遺存,具有強烈的在地性色彩。當前,學院對于窯口研究已積累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和方法,通過田野考察、文獻整理、技術分析、材料實驗、個案解讀、經典復原等手段,充分挖掘地方窯口的時代、社會、地理、地域等特征。在此基礎上,通過語言采集、民俗關聯、基因轉化等方式,將散落于田野的信息進行梳理、整合、再認,形成易于保存、利于傳承的研究成果和話語體系。
文旅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開發銀行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將文化產業的發展與鄉村振興深度結合在一起,引起了文化產業的從業者廣泛的關注。文件中提出了八大重點賦能領域,其中手工藝產業分布廣、發展基礎好,是重點領域之一。旨在鼓勵非物質傳承人、設計師、藝術家帶動農民結合實際開展手工藝創作生產,推動紡染織繡、金屬制造、傳統建筑營造等傳統工藝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北京國際設計周策劃總監曾輝,在談到傳統手工藝助力鄉村振興時,提出要發現非遺之美,設計生活之美。此次展示的“非遺-鄉土”,展示的是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多年來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相關行動。非遺與鄉土緊密相聯,鄉村手工技藝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是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路徑。保護非遺,就是保護賡續千年的鄉土社會的文脈與基因,在這個過程中,專業人才培養、核心技藝傳承、創新創意發展尤為重要。學院立足于上述認知,通過課題立項、非遺研培、產區調研、校地協同等形式,加強對鄉村手工技藝的學術輸氧,通過系統化的研究、教學,逐漸形成一套非遺傳承保護和鄉土文化承續的理論與方法。
隨著文化進步和生活品質提高,人們對生活產品的要求不僅僅滿足于其使用價值,越來越注重設計所帶來的美學價值、生活方式和情感價值等,而這些恰恰是傳統工藝與東方設計思想所關注的。當創意設計成為產業與產品的核心價值時,不再單純以物的價值為導向,而是“物以載道、物以載美”的價值取向。為生活方式提供了獨特的美學追求和創意表達,強調體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為日常生活服務是傳統工藝設計的基本理念。傳統工藝中有豐富的民間創造智慧,如何把它融入現代衣、食、住、行、用等生活中,為生活所用,為大家所用?
讓這些傳統手工與民間智慧活在當代,活在未來,并能夠普惠于大家,能夠讓大家買得起、用的起。所以,由傳統手工業轉型升級為現代手工業則具有現實意義的民生價值,勸業復興現代手工業就是當代中國傳統工藝文化復興的一個重要選擇,也是對現代工業化、信息化產業的有機補充,是中國民生產業發展的方向。復興現代手工業對于精準扶貧、擴大就業、鄉村振興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從鄉食到手作的“非遺之美”,對于“生活即道”的美好追求是保護傳承、活化非遺與復興現代手工業的方向。因此,在傳統工藝中注入現代設計的力量,“用較大的力量打進去,再用較大的力量打出來”,推動傳統工藝的再創造與現代轉化,目的就是要讓傳統工藝回歸到生活的本源,讓手工制品成為生活所用的東西,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