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勇鴻(北京)
本次展覽本著“讓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的宗旨,傳播美學精神,實現現實價值,對觀眾來說,是一次非常美好的觀看體驗。
中華世紀壇舉辦“融匯東西,營造生活”中國傳統工藝振興主題設計展,該展強調關注傳統工藝的設計創新,并強調傳統手工藝與生活美學、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文旅融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相結合。這是一場以傳統手工藝關照現代生活,以現代文化價值觀打開古代審美的集中展示。展覽以“二十四節氣”為時間美學系統,以八個代表性節氣為空間節點,營造出系列展覽中不同文化專題。
C2區域是金屬展區,這里的展品都是由桂林旅游學院提供的。桂林旅游學院坐落于山水甲天下的廣西桂林,學院下設工藝美術專業,面向現代文旅產業、根植行業,立足廣西,面向全國,輻射東盟。人類從遙遠的時空走來,一路坎坷顛簸,披荊斬棘,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對自由的向往,對美的追求,是人類歷史長河中不曾停息的風帆。工藝美術,是人類最偉大的造物活動之一,是人類通過匯聚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與智慧的一種思考,是對人類生活方式、審美觀念產生深刻影響的實踐行為。工藝美術專業的各位老師潛心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熔鑄古今,鍛造匠心,深耕西南民族文化沃土,注重將非遺傳承與現代設計交融、將民族特色注入世界文化大潮,努力探索工藝美術專業與文旅融合的發展之路。培養新時代工藝美術人才,讓更多的工藝美術作品轉變為生活必須品,切實豐富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桂林旅游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實施模塊化、雙導師工作室制,與行業企業聯合實施人才能力培養體系。在貫徹學校關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新形勢下,設有臺灣美葆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冠名的“美葆玉石首飾工作室”、“金屬藝術工作室”、“纖維工作室”、“陶藝工作室”等,工作室以“鍥工琢藝”的精神,培養了數百位新型工藝美術專業設計人才。
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滇黔桂民族文化旅游區傳統村落文化基因識別與活化路徑研究”的支持下,金屬藝術工作室的銀器和花絲首飾為主要特色,共展出學院學生優秀作品近60件。這些作品每件都獨具特色,令觀展者贊不絕口。
提到銀器和銀飾,我們很難不想到西南少數民族,尤其以苗族為代表,苗族人博采眾長,將傳統銀飾技術傳承至今,傳統工藝在傳承中慢慢產生了群體的審美觀念,形成銀飾藝術創造的規范。苗族銀飾正是遵循這樣的發展邏輯,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民族特性。花絲鑲嵌,這是一門起源于春秋戰國時的古老工藝,戰國時期稱金銀錯,唐代稱金銀平脫,唐代“羽人飛鳳花鳥紋金銀平脫漆背銅鏡”即為當時花絲鑲嵌工藝的代表作。到明代中晚期,花絲鑲嵌工藝達到高峰,其代表作品是明代萬歷皇帝金絲翼善冠和明孝端皇后鳳冠,這兩件文物將花絲鑲嵌工藝與編織、堆壘、點翠工藝結合,取得了綜合性藝術效果,被后世稱為巧奪天工之作。花絲鑲嵌工藝制作難度大,程序復雜,人才培養周期長,隨著社會變遷,很多工藝已經失傳了。為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2008年6月,花絲鑲嵌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這門古老工藝的從業人數仍然不多。
桂林旅游學院受滇黔桂地區民族文化滋養,在銀器制作方面有良好基礎,從而培養出一大片優秀藝術人才。金屬藝術工作室教師梁立新、韋劍華、黃小泉、何彥欣致力于將中華優秀傳統技藝結合西南民族文化地域特征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大家在工藝美術方面各有專長,本著同一個目標和方向,團結協作,共同努力,很快建立起一個工藝美術教學團隊。在學院領導的支持下,在前輩們的帶領下,工藝美術專業的老師們不斷思考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關系,探索新思維和新的表現形式,他們將傳統銀器制作和花絲鑲嵌工藝相結合,引進新材料,改進新工藝,重新構建新時代“人”與“物”的關系。
在韋劍華和何彥欣的精心指導下,桂林旅游學院學生在花絲鑲嵌方面的技藝提高很快,創作出很多優秀作品。參展作品《水天一色》就是其中之一。這件作品榮獲2022年首屆全國大學生“畢業季”工藝美術類優秀畢業作品大賽優秀獎。作品線條柔和,精致典雅,將水的流動性和起伏狀意象抽離出來生成新的意象,再結合當代首飾設計語言進行重新整合,使作品整體呈現“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柔美、靜澈感,以表達對自然的崇尚和追求。作品在形式上打破原有的傳統花絲鑲嵌工藝繁復的制作方式,以線條營造不同層次感,鑲嵌少量寶石畫龍點睛,創造出一種精致、簡潔的風格,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這種對傳統工藝進行傳承的同時,加深創新性探索,賦予了花絲工藝新的視覺體驗和審美感受。
他們指導的另一件作品《春澗》,是本次展覽的重要展品之一,這件作品參加了2020年北極國際首飾藝術展并榮獲第一屆“未來·域珠寶首飾設計大賽”優秀獎。據介紹,該作品設計靈感來源于齊白石的一幅畫《蛙聲十里出山泉》。這是齊白石九十一歲時,為作家老舍先生畫的一張水墨畫。這幅畫著色十分簡單,畫家簡直“惜墨如金”。畫中可見石青色遠山若隱若現,焦墨色山體懸在一道狹長的山澗上,山澗中溪水湍急,幾只蝌蚪順流而下。雖題蛙聲十里,但畫面上并沒有蛙。這是為何呢?大師的高妙之處恰就在這里。我們常說,好的藝術作品就是要引發人的無限想象,從而引起共鳴。從齊老的畫中,人們見到活靈活現的蝌蚪游蕩在溪水源頭,自然會想到蛙和蛙鳴。這就像孩子走到哪里,母親的視線就要跟到哪里是一樣的。十里長溪,自是伴著蛙聲十里,順水而下,蛙聲似乎由遠而近。這與“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正是由于齊白石對“時”、“空”領域的嫻熟駕馭,讓畫面上雖不見蛙,但卻能讓人聯想出潺潺水聲和兩岸蛙聲相合,“聽取蛙聲一片”的效果。另外,蛙還是廣西壯族的圖騰,相傳,人類始祖“女媧”的名稱,就是由蛙圖騰而來。作品《春澗》以白銀為材料,以傳統花絲鑲嵌工藝結合現代手法制作而成,造型如行云流水,線條優美,古樸自然,“溪流”上泛起的“水花”又似五線譜上的“蝌蚪”,充滿靈動之感。作品尾部鑲嵌的藍寶石在顏色和形態上再次形成蝌蚪的造型,活潑別致。整件作品構思精巧,意趣盎然。
在所有參展作品中,還有一件《絡絲藤下》也很令人驚艷,這是一件銀質作品,榮獲2022首屆全國大學生“畢業季”工藝美術類優秀畢業作品大賽優秀獎。其作品靈感來源于童年在絲瓜藤下玩耍的記憶,作品采用鍛造工藝、鏨刻工藝與蠟雕工藝結合,用絲瓜從宏觀到微觀的不同形態表現淳樸的“趣味性”,體現對美好田園生活的向往。
當然,本區域優秀展品還有很多,每一件作品背后都凝結著指導老師們的心血和汗水,值得觀賞者去探索和品味。
除了C2金屬展區,“融匯東西,營造生活”中國傳統工藝振興主題設計展還設置了瓷器展區、竹藝展區、玻璃藝術展區等,每個展區的展品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本次展覽本著“讓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的宗旨,傳播美學精神,實現現實價值,對觀眾來說,是一次非常美好的觀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