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華,王向紅,趙仁邦,敖常偉
河北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保定 071000)
課程思政是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各門課程都要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發力[1],以德立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精神信仰,引導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
通識教育課程是專業教育課程以外的非專業教育課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標具有部分一致性,兩者相互配合可以共同完成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3]。河北農業大學的“營養與健康”課程是面向全校各專業學生開設的通識教育課。選修該課程的大都是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學知識長身體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課程教學中有機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非常重要。
從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育能力入手,通過確立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挖掘課程思政教育元素,探索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旨在教學成效上取得一定突破。
任課教師是開展課程思政的第一責任人,承擔著鑄魂育人的使命,不僅是知識傳授者,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引導的前提和基礎。課程思政對專業課教師政治素養的要求在本質上與思政課教師一致,必須具有政治立場、政治認同、政治情懷和政治信仰4個方面的政治素養,其中,政治立場決定課程思政的高度、政治認同決定課程思政的深度、政治情懷決定課程思政的溫度、政治信仰決定課程思政的向度[4]。
任課教師應胸懷“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5],努力成為“大先生”“大老師”,做為學、為事、為人的典范。教師應接受多渠道、多層次、立體化的思政素養能力培訓和師德師風教育[6]。教師應加強政治理論學習,關心社會熱點,及時了解國家大政方針和日新月異的變化,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同時還應加強本課程、本學科及其他各方面知識的學習,建立起廣博的知識體系;通過文獻、講座、思政課程分享會等途徑學習課程思政的內涵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定期就課程思政教育動態、思政內容的融入手段等進行討論和交流并達成共識[7],不斷提升課程思政教育能力和水平;深入學生中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關切,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放矢地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者緊密而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達到如鹽融水、潤物無聲的效果。
“營養與健康”課程主要講述合理膳食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包括營養素、各類食品的營養價值、膳食指南、營養狀況評價及食譜編制、膳食營養與疾病、食品安全等內容,旨在提高學生對營養與健康關系的認識,指導科學健康的飲食,維持和促進身體健康,促進學生把科學飲食變成自覺行動,為健康中國助力。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和特色,確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為:厚植家國情懷、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強化“強農興農”使命擔當和社會責任感,培養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法治意識。
在確立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和梳理思政教育元素。課程思政目標與部分課程內容及思政教育元素的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思政目標與課程內容及思政教育元素的對應關系
授課時,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地融入,注意增強整體性和系統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引領的潛移默化,進而實現課程的育人目標。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養生理念是最具人文精神和哲學內涵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一[8]。在介紹我國傳統膳食模式時,引入兩千多年前被稱為“醫學始祖”的典籍《黃帝內經》中的有關內容,如“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珍貴遺產,樹立民族意識和文化自信。
北京2022年冬奧會上,許多外國運動員非常喜歡中國美食,中國傳統美食餃子、豆包、韭菜盒子、擔擔面、烤鴨、糖醋里脊、宮保雞丁等頻頻登上熱搜。據統計,午餐吃掉八十多只烤鴨、一天吃掉一百多公斤餃子、兩天吃掉三噸揚州炒飯[9]。“舌尖上的冬奧”內容的引入使學生聽得興致盎然,激發文化自信和愛國熱情。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全國涉農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對農業院校提出更高要求[10]。作為農業院校通識教育課程的“營養與健康”,就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培養學生“強農興農”使命擔當和社會責任感的任務。
河北農業大學自創建之初,便以“普及新知、開啟民智、振興農務”作為教育目標,將“國家強盛、民族復興”視為己任[11]。1979年以來,學校緊緊圍繞太行山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進行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推動山區農業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走出一條享譽全國的“太行山道路”,鑄就“太行山精神”[12]。近年來,建設30個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涵蓋果品、蔬菜等10個大類26個特色農業產業,100多項新科技、新成果在驛站推廣應用,帶動7萬農戶增收。在講蔬菜、水果的營養價值時,自然地引入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的故事,激發學生的“知農愛農”情懷,強化“強農興農”的使命擔當。
講授“營養缺乏癥”內容時,引入中國工程院院士于維漢研究克山病病因、發病機理及治療方法的故事,通過講述他從細胞分子水平揭示克山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提出的克山病營養性生物地球化學病因學說被國內外科學界廣泛接受,為克山病的預防與治療工作做出杰出貢獻,使學生充分認識“科學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科學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和認識發展的動力”,培養科學創新精神。
講到膳食指南時,引入修訂膳食指南的故事,詮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膳食指南的修訂與營養科學研究不斷取得進展息息相關。修訂2007版膳食指南中的飲水量時,沒有日均飲水量的具體數據作為參考,只能根據能量代謝、通過推斷提出“輕體力活動者每天飲水至少1 200 mL”的建議。為更科學地制定出推薦飲水量,需要有人們實際攝入量的數據作為依據,在2009—2010年對上海、成都、廣州、北京的成年人和兒童少年的攝水量開展深入調查,并在2016版膳食指南中將日飲水量的推薦量修改為1 500~1 700 mL,這個推薦量比修訂前的數據更加精準。
講授食品安全方面的內容肯定離不開食品安全事件,通過聯系近年來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剖析其產生原因,引出《食品安全法》,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法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膳食指南的最后一條核心推薦是“杜絕浪費,興新食尚”,提倡珍惜食物、不浪費食物。上課時引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及“光盤行動”,讓學生認識到“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糧食浪費是危害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減少糧食浪費對保障糧食安全尤為重要”[13],在提高學生認識的基礎上,號召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并在自律的同時進行廣泛宣傳,為推動整個校園乃至全社會反食物浪費做出貢獻。
多媒體教學融文字、聲音、圖像等信息于一體,可以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學更加生動,優勢明顯,教學效果好[14]。智慧教學工具的利用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如隨機點名、彈幕、投票等功能有利于師生互動;可以豐富學生參與教學的途徑,如學生可通過“不懂”“彈幕”“投稿”等功能參與課堂學習;還可以較好地使學生集中注意力[15]。將多媒體和智慧教學工具結合起來,可以充分發揮優勢,使教學變得更有吸引力和針對性。如在講蛋類的營養價值時,就有學生發彈幕“一天吃三四個雞蛋不能消化,是這樣嗎?”,教師看到后就可以在講課過程中盡快找個適當的時機回應這個問題。
與營養健康相關的網絡資源有很多,而且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甚至還有一些網絡謠言在流傳。教師可以給學生推送相關的精品課程、主流網站、主流微信公眾號等資源,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開闊視野;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針對網絡上流傳的營養健康話題(如食物相克、生酮飲食減肥)在查閱資料、積極思考之后展開討論,使學生明辨是非曲直,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除了教師講課時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之外,也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體現在學生平時作業中。如作業的內容可以是“膳食指南知識和平衡膳食寶塔科普宣傳”,讓學生自己確定宣傳的時間、形式、對象、頻次等并具體實施,完成之后上交總結。在進行科普宣傳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深化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且在實踐中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課程思政是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舉措。“營養與健康”作為面向全校各專業學生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具有修課學生多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多、涉及專業廣泛的特點,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非常重要。通過學習、培訓、交流等方式提升任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育能力,基于課程內容、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和特色確立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深入挖掘、搜集和整理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并融入教學之中,通過利用多媒體+智慧教學工具、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在作業中體現思政教育元素等創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者緊密融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愛國主義精神和文化自信,強化學生的“強農興農”使命擔當和社會責任感,培養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和法治意識,實現課程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