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為 劉鳳虎
1.山東體育學院研究生教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2.山東體育學院武術學院,山東 日照 276800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國的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并且軍事、政治、文化力量在國際上已經擁有了極大的影響力。但因為歷史原因,我國的體育產業起步較晚,雖然近幾年的發展較為迅猛,但傳統武術項目在眾多體育項目中較為弱勢,發展略微滯后,這不符合我國作為國際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大國形象。2008年北京奧運會,武術項目的加入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習武熱”,這為傳統武術項目的傳播和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但是僅憑借北京奧運會的影響力不足以帶動整個傳統武術產業的發展。所以,要想加快發展傳統武術事業和推進傳統武術傳承工作,就必須將目光投向學校體育教育。學校教育擁有極強的教育和傳承功能,對于傳統武術項目進校園的研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SWOT分析法,對傳統武術項目進校園外在的機遇、威脅,內在的優勢、劣勢展開分析并提出建議。
本文根據研究需要,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查閱近十年來傳統武術、傳統武術項目發展、傳統武術進校園等相關文獻的優秀碩博士論文和期刊數十篇,為本文的理論支持提供堅實基礎。
SWOT分析法,是基于內外部的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這種分析方法最早被用于企業管理研究,但隨著這套理論的不斷成熟和完善,SWOT分析法也逐漸被應用于各個不同的領域。顧名思義,SWOT分析法由四個方面構成,分別是S-優勢(strengths)、W-劣勢(weaknesses)、O-機遇(opportunities)、T-威脅(threats)。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對傳統武術項目進校園的內部優勢與劣勢和其外部的機遇與威脅進行全面系統剖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多種多樣的傳統武術項目更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但是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移動網絡設備大規模普及,信息時代來臨,一些中國傳統的體育文化被輕視和邊緣化。而且,大量西方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猛烈地沖擊著我們的本土文化,文化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必須加緊傳承和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這已經是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
現階段,學校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學校本身就是學習知識、傳播文化的場所。通過學校,運用有效手段,向中小學生傳播傳統武術項目的知識和技能,在文化和教育上擁有雙重意義。傳統武術項目進校園,不僅可以豐富學校的體育文化,還能有效保護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擁有了更加優質的發展土壤和傳承空間[1]。
傳統武術項目獨具特色,在經過多年發展、完善和改進后,具有各民族特點。傳統武術項目走進校園,可以讓學生在體育課程項目上擁有更多可選擇的方向。學校體育課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學生學習當地的傳統武術項目,不僅可以實現體育課程的目標,還可以讓學生充分的了解當地的文化和習俗[2],讓某些瀕臨消失的民族傳統文化得到可以傳承的空間。
就目前的中小學而言,籃球、足球、排球等球類項目和部分田徑運動項目是體育課程中的主力,學校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較為稀缺,雖然不少中小學校也開展了武術課程,但以武術操和興趣班的形式為主,缺乏系統性。中國高校雖然很早就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進校園,但也多以太極拳為主要教學內容,使得高校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普及較為單一,忽略了民族傳統武術教學的全面性。由此可見,將傳統武術項目引進校園是十分必要的,學校既可以豐富學校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又可以對中國民族傳統體育起到發展、完善和傳承的作用。
我國人口眾多,學生群體也十分龐大。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小學以上(含小學)的在校人數高達兩千一百多萬人。龐大的學生群體帶來的是巨大的升學壓力和就業壓力,學生的身體素質正在逐年下降,心理疾病也在越發地趨于年輕化。針對各年齡段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已經是當下極為迫切的需要。在學校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最符合當下環境的決策。武術本身有強身健體的固有屬性,同時還兼具教育、競技、娛樂和社交功能,所以在學校內增設傳統武術項目,在有效提高學校體育課教學質量的同時,更可以提高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完善學生價值觀與人生觀,將學生培養成心理健康、身體強壯、社會適應能力良好、三觀正確的可用人才。
3.1.1 傳統武術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我國的武術發展史十分悠久,它的形成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3],是我們祖先自身實踐活動的結果,在傳統武術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和傳統思想、傳統習俗與傳統道德等傳統文化相結合,經過幾千年的大浪淘沙,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武術文化,習武先習德,習武先學禮,武術文化深刻地展示著中國儒家思想。在學習武術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時,中華文化的精髓潛移默化地就被習練者所融會貫通,習武者講求修身養性,平日里講求團結友善、謙遜待人,習練時講求尊重對手、注重禮節、點到為止,這些都是對儒家文化最好的詮釋。
3.1.2 傳統武術項目資源豐富
武術作為我國民間廣泛傳播的傳統運動,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就像太極拳,不僅在國內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在國際上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標志”之一,所以,傳統武術項目較好的群眾性與普及性是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源泉和動力。我國的眾多武校每年都向社會輸入武術人才,這些人才都將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繼承者,他們也是中國武術教師隊伍的儲備人才。眾多的武術培訓機構和大量的武術習練者也造就了許多的武術人才和武術明星,有劉海龍等比賽型人才,也有成龍、李連杰、甄子丹這樣的影視明星。他們的知名度高,社會影響力大,尤其是對在校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4],在這些明星潛移默化地影響下,學生更愿意了解武術、練習武術,使學生對傳統武術項目的興趣更加濃厚,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傳統武術項目的學習和訓練中去。
3.1.3 大部分傳統武術項目練習所需門檻低
一個體育場地、設施完備的學校必然需要擁有一座帶有足球場與塑膠跑道的田徑場,若干個籃球場、羽毛球場、排球場以及乒乓球臺,甚至有的學校還會建有游泳館、攀巖壁等花費巨大的運動場地設施。雖然學校花費巨大,占用了學校大量的土地來修建運動場所,卻難以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大部分的傳統武術項目對場地和運動器械的要求極小,僅需要一塊較為平整的土地就能滿足項目的需要,并且傳統拳術自古就有拳打臥牛之地的說法,可見武術套路對訓練場地并不挑剔。總的來說,武術的教學與練習有不受場地、設施等條件限制的特點,相比于足球、籃球、游泳等對運動場地有嚴格要求的運動項目,武術就在場地的選擇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不僅如此,對于經費有限,無力承擔大型運動場地建設的學校而言,引進傳統武術項目剛好可以解決他們運動場地不足的問題,可以以較少的花費達到更好的體育教育目標。
3.2.1 部分項目存在危險性,學生練武難練心
傳統武術起源于原始的狩獵行為、軍事行動,且武術的最本質屬性就是“技擊”,其本身就有暴力的運動屬性。雖然武術套路中的暴力屬性已經被極大地剝離,但是仍然有大量的拳、腿等擊打動作,以及許多的“高難度”動作,例如騰空飛腳、旋風腳、空翻等騰空類動作,還有橫叉、豎叉這樣對柔韌要求極高的基本動作,如果練習這些難度動作時方法不當或者教師監督、保護不到位,就極容易導致學生受傷。
學生本就是一個活潑好動的群體,他們充滿活力,但同時難免也會心浮氣躁。學習武術是同時修煉身體和心靈,講求的是修身養性,要求習武者謙遜待人,但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很難做到心平氣和地練習武術,部分男學生還比較沖動易怒。這就使有些學生只學習到了“武術”,卻沒有學習到武術文化中的精髓——武德,這會讓這部分學生在對抗性練習中難以做到“點到為止”,增加了學生受傷的潛在風險。所以,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必須重視對學生們心性的培養,要對學生與教師共同進行安全教育引導,規范練習方式,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規避此類風險。
3.2.2 武術項目種類繁多,學習難度大
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各類拳種數不勝數,根據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記載,被官方收錄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類多達一百二十九種。不僅如此,眾多的拳種還散布在中國各省市的各個地區,這就使得中國大部分的拳種教學難以統一。數量眾多的拳種不僅給教學帶來了一定難度,而且學生面對如此龐大數量的拳法種類時也難以選擇。不同于籃球、足球、排球等球類項目,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興趣來進行選擇,學生在面對武術套路時,由于武術教師本身的局限性和武術拳種存在的地域性,往往不能根據自身的喜好與興趣進行選擇,只能是“有什么就學什么”,這嚴重打擊了學生們擇練武術套路的積極性[5]。一套拳法通常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才能被習練者掌握,如果想要融會貫通那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大部分學生是從零基礎開始練習武術套路,這就要求他們要從最簡單的基本功開始練起,這些基本的手法、腿法、步伐往往十分枯燥,學生們通常難以接受。加之完整的套路比較復雜,動作繁多,通常又需要有較好的上下肢協調能力和一定的爆發力,這就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對于面臨巨大升學壓力和繁重課業負擔的學生來說,要在保質保量完成本身學習任務的同時去練習難度頗高的武術套路,這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
3.2.3 學校傳統武術教育缺少綜合性教師人才
傳統武術眾多的“門類”讓其在學校的傳承上產生了一定的困難,這困難不僅僅來自于眾多的武術拳種分散在中國的各個地區,而且也存在于其自身的傳承者不斷減少的現狀中。雖然像長拳、太極拳、八極拳等發展較好的拳法,目前學習者與傳承者的隊伍還算完整,但是中國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足有129種之多,僅僅少數幾種拳法的發展無法拯救瀕臨消失的“稀有拳種”。傳統武術項目想要進校園,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質教師,但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同時掌握傳統武術技能,又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教師人才,相對于目前學校的龐大需求來說還是太少。所以想要多元的、完整的、全面的、又快又好地在校園內傳承傳統武術文化,推廣傳統武術項目,還是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綜合性教師人才[6]。
3.3.1 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隨著傳統武術事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對傳統武術項目的傳承和保護,也越發地看重傳統武術運動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近年來,我國國務院頒布了多項關于推動傳統武術事業發展的相關政策(見表1),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傳統武術事業的發展,同時也加快了傳統武術項目進校園的速度。

表1 國務院頒布關于推動傳統武術事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3.3.2 高校與專業武術院校傳統武術項目發展蒸蒸日上
近年來,體育專業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相應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高校畢業生人數也在不斷地增加。這些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學生,在熟練地掌握各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技能的同時,還學習了先進的訓練方法和教育經驗,是民族傳統體育教育事業上教師的重要儲備人才。這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畢業生,無論是在理論知識的積累上,還是在專業技能的掌握上,都已經達到了成為一名合格體育教師的水平。這些優秀“預備役”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現有民族傳統體育教師隊伍的空缺。眾多的民辦武校發展蒸蒸日上,這些專業的武術學校每年也向民族傳統體育事業輸送了大量的武術人才。以知名度較大的塔溝武校為例,塔溝武校主要培養武術散打、武術套路方面的人才,目前在校學生超過35000人,每年畢業人數眾多,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專業技能過硬的武術教練與教師人才。無論是武校畢業人才還是高校畢業人才,都可以為日后傳統武術項目進校園提供充足的教育力量。
3.3.3 新媒體時代的傳統武術信息傳播速度加快
所謂新媒體,是指由當今新的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的支持下,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設備,向用戶傳播信息和提供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7]。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是極快的,不同于以前的書籍與報紙,現在的數字信號可以在十幾秒鐘的時間內,被遍地的光纜和無線信號塔傳遍整個世界。在如此便捷的信息傳遞環境下,傳統武術文化也迎來了新的機遇,以往罕有人知的“瀕危拳種”,現在可以被記錄成視頻或是以“直播”的方式快速地在人群中傳播,人們也可以足不出戶就了解到他們想要知道的武術知識。在這種信息大潮的影響下,許多的專業武術運動員或是民間武術家,借助當下流行的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傳播著他們對傳統武術文化的一腔熱枕,吸引了大量喜愛短視頻平臺的青少年學生觀看,這在無形中擴大了傳統武術文化的影響力。
3.4.1 外來體育文化的沖擊
從我國的體育史來看,外來體育文化對我們傳統武術文化沖擊是巨大的,以奧林匹克為主的競技運動所帶來的影響十分明顯。1995年,我國制定并實施《奧運爭冠計劃》以來,“金牌至上”原則就不斷深入人心,人們對奧運會的關注度也不斷上升。隨著這種現象的影響,以至于現在學校中所謂的“傳統項目”不再是以武術為首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而是我國在奧運會比賽中的優勢項目,例如乒乓球、籃球、排球、田徑等。在這種西方體育文化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不斷沖擊與碰撞下,傳統武術文化不斷地被邊緣化,這種邊緣化的產生是必然的,也是可以阻止的,但就目前我國的體育文化發展趨勢來看,傳統武術項目的邊緣化趨勢依舊嚴重。不只是西方體育文化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造成沖擊,來自鄰近東方的體育文化同樣對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威脅[8]。隨著日本、韓國影視節目大量傳入我國,空手道、跆拳道也逐漸被國人熟知,這些“新穎”“時髦”的格斗運動很快就受到了人們的追捧。并且隨著韓國文化的不斷入侵,以及韓國跆拳道項目的申奧成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以至于跆拳道項目對民族武術項目發展的威脅越來越大。
3.4.2 應試教育對學校體育教育的影響
應試教育又被稱作是填鴨式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只注重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和考試成績,是與素質教育截然相反的概念。雖然國家教育部推行和頒布了許多政策來鼓勵推行素質教育,但目前社會的巨大就業壓力和升學壓力下,家長、學校乃至社會看重的依舊看重學生的分數和排名使素質教育難有生存的土壤。在這種應試教育的糟糕環境下,所有不參與中考、高考的所謂“副課”都要為參與考試的所謂的“主課”讓路,高中體育課被擠占的現象已經成為常態,有些學校中甚至出現學生跑操時都捧著書景象,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大多數學校的“門面”,內里依舊是應試教育。如此高壓的學習環境,對學生乃至教師都是一種傷害。而學校體育教育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正處于一種極為尷尬的境地,一邊是國家的大力推行,一邊是在學校不斷的為“主課”讓路,學校體育教育成為了應試教育背景下的“犧牲品”之一。顯而易見,在學校體育教育整體呈現頹勢的大環境下,在學校體育中處于弱勢的傳統武術更是“弱上加弱”,在學校教育中的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生存環境極為糟糕。所以,如果不改變現在應試教育當道的大環境,傳統武術項目進校園就依然困難重重。
3.4.3 當下中小學校對校園傳統武術的教育過于淺薄
雖然當前已有國家政策支持傳統武術進校園,但就目前學校對武術項目的推廣情況來看,大多數中小學對武術的理解十分淺薄。傳統武術項目中的許多優秀文化內涵都被大多數學校拒之門內外,只學其形,不學其意,使得多數學校的傳統武術項目空有外形,卻沒有內在的“靈魂”支持。一些學校雖然在校園內大力推廣武術項目,并且部分學校將課間操替換為十分有民族傳統體育特色的武術操,但學生只學到了武術動作,并沒有學習到中華武術的文化和歷史,這就使這部分學校傳承的武術文化不成體系,這些學校傳統武術文化傳承體系無以為繼。學習武術應該首先要學習其中優秀的文化精髓。武術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它不僅了糅合中國儒家思想的精髓,也囊括了諸多的傳統道家思想,這對現在學生的人格建設十分有利,但學習這些優秀文化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并且需要大量精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技術的綜合性教師人才,在當下教學時間和綜合性教師人才都較為匱乏的中小學校,想要實現傳統武術技術與文化的同步教學顯然是十分困難的,這就導致現在的大部分學校對傳統武術文化方面的教育缺失,這對傳統武術項目進校園產生了一定的阻礙。
傳統武術文化是誕生于中國大地上的傳統體育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燦爛的瑰寶,要借助傳統武術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自身優勢,以此強化在中小學校園內的推廣力度。要充分的考慮到校園體育教育的特點,來對進校園的傳統武術項目進行適當的調整,在保留其文化內涵的同時,簡化或增設運動內容,讓運動項目更適合中小學生的身體發展規律。當下國家正在大力支持傳統武術的推廣運動,全民健身計劃中也提到要在學校體育課和課外活動中設置與優秀傳統武術項目相關的教學內容。學校要緊跟國家政策,抓住傳統武術項目進校園的關鍵契機,加快傳統武術項目育進校園的進程。目前社會各界對傳統武術項目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面對西方體育文化的猛烈沖擊,傳統武術項目顯得勢單力薄。要借助新媒體時代的傳媒力量,加強對武術文化、武術項目的宣傳,利用網絡技術革新傳統武術文化的教育方式,抓住網絡時代的宣傳紅利,運用傳統武術的自身優勢來對抗外來文化入侵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