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大多數人會憑選擇相信性格測試結果、平均績點、標準化評估排名等并不能如實折射出個人能力。然而,用平均值作為衡量個體的標尺這個概念其實已經根深蒂固,我們甚至很少對此提出質疑。或許我們偶爾會對平均標準感覺不安,但不可否認我們認為這確實可以反映人的客觀現實。因此,我將平均主義思維分別和教育革新、“內卷”本質結合,試圖在批駁當下的同時在未來視野下思考人的更深層次的發展。
平均主義首先由泰勒提出,并帶有著濃厚的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色彩。在上世紀西方工業時代蓬勃發展之時,“泰勒主義”應運而生,那就是根據平均主義的原則設計工廠。該原理認為,通過把個人與平均標準相比較,就可以對個人進行評價、分類和管理。過去上百年間,工業化成功的一個秘訣和整個社會發展的一個大勢,就是把人變成工業品,就是按照固定規格批量生產出來的標準化產品。這個概念最初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可如今卻像一根隱形的標桿,規范著我們的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我們“現代人”的一個文化特征,就是認為符合“標準”的就是好的,一旦不符合“標準”,就會產生焦慮和自我懷疑。社會的人實際上是“人形的零件”——一個統計學數字、一名標準工人,在社會巨大機器的運轉中充當齒輪,符合著常規卻又可被隨時替換。
平均主義在教育界的滲透同樣令人擔憂。泰勒為工業創建了標準化的工廠時間,這啟發了桑代克和泰勒主義教育者,隨后他們為教育系統開發了不容改變的教育路徑。作為執行者,現在的學校仍然遵循著在一個世紀以前制定的僵硬作息時間,這要求學生們要在固定的學期或課堂中,完成同樣的并不能改變的“核心”課程,從而確保所有的高中畢業生能在相同的年齡里擁有大致相同的知識。1924年,美國記者門肯總結了當時的教育系統:“公共教育的目標完全不是啟蒙和教化,而只是盡可能地減少個性,把不同的個體改造到同一個安全水平,培養和訓練標準化公民,消除異議和創造力。”現下,學校的辦學目的不是把所有學生培養到同一水平,而是根據學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對其進行分級,高于平均水平的學生得到獎勵,而落后于平均水平的學生將受到各種限制。這個體系對學生進行高效地排名,以便將他們安排在適合的社會位置上——盡可能地擠出每一滴功效。
對平均主義的探究似乎也給了當下“內卷”議題一個答案。對任何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大學文憑價值的人而言,高等教育的內在目的就是幫助學生以合理的價格為擇業做準備。在大學里,我們學習了批判性思維,學到了社會價值觀以及其他很多美妙的東西,也因此成為更優秀的人。盡管如此,若一旦我們沒有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好工作,那么我們多會認為自己大學的經歷是失敗的。縱觀學生的學習環境原理,可以發現在高中成績排名將和大學位次掛鉤,在大學績點或綜合測評表現也將對應工資薪酬,或對應著理想專業院校的深造機會。這個體系一味地關注學生的排名,迫使每個學生做與普通學生相同的事情,然后按此標準進行篩選,使學生們逐漸丟棄了自身的特征,去迎合招生者的要求。
帶有平均主義的世界觀不僅改變了社會結構,還改變了我們看待自己和較量彼此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們確定優先順序和界定成功的眼界。我們會擔心如果我們被貼上了“異類”的標簽,就會失去在學校取得成功的機會,注定要生活在較低的階級里;我們會擔心如果我們考不上頂級的學校或拿不到較高的平均績點,就會與理想的工作單位失之交臂。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要求我們成為更好的別人,它將夢想縮小成一個狹窄的渴望,渴望比別人相對好一些,而不是成為最好的自己。令人難過的是,每個人都和其他人一樣,只是更好一點而已。當大學教育培育的學生,只能在單一扁平的維度上和同齡人爭奪那點可憐的“卓越”,這種體制就無可避免地將青年推進“內卷”的巨大洪流中。
究其原因,作者給出了“途徑原則”的原理解釋。他指出在當今教育發展體系中,存在這兩個思想誤區:一是認為學生的發展晉升存在著單一固有的途徑;二是在這個途徑中,誰的前進速度越快,誰就將獲得這場人生競速的勝利。
在工作和學習中,所有人都告訴我們只有一條正確的路,如果我們走向另一條路,就會被告知誤入歧途甚至完全錯了。這會促使一種觀念的構建——人是要通過正常途徑才有機會取得成就,這個共同的想法使我們把自己的生活與生命的平均標準進程進行比較。如果一旦認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么評估進步的方式就只能是把抵達每個關鍵發展節點的速度與標準速度進行比較,看看你到底是快是慢。達到發展歷程被或完成職業目標所需的正常時間,就像一個永不消失的秒表,深深地扎根于我們的頭腦之中。一旦你落后于平均時間才到達某個節點,焦慮和挫敗感就會隨之而來。因此,個人成長、學習和發展的步伐也被迫地被賦予了深刻的意義,我們把更快與更好等同起來。諸如“神童”或“學得快”這樣的用語,反映了社會所持有的文化信念,即更快等同于更聰明。
如果我們要尋找受“平等適合”直接影響最大的地方,很顯然應該從學校教育入手。盡管“個性化學習”是當今教育最常用的流行語,但在傳統的教育系統中,幾乎一切依舊是為了確保學生得到完全相同的標準化學習而設計的。教科書為“適當的年齡”而設計,這意味著以特定年齡層中平均水平的學生為教育目標。許多評估都以年齡或年級為設計標準,這意味著設計基礎是某一特定年齡或年級中的平均水平的學生。教育體制選擇執行的課程計劃不僅決定了學生應該學什么,還決定了怎樣學習、何時學習、以何種速度及何種順序學習。換句話說,無論我們說什么,傳統的學校教育系統都已然違背了個性原則。
總而言之,我們不僅在談論今天已經在我們身邊發生的現實,也在談論未來的發展前景。世界的醫療行業正在向個體化醫療邁進,并以每位患者的平等適合為目標;能力資格認證正在頂尖大學中試行且獲得成功;基于環境的招聘已然出現,那些承諾重視個體的企業正在全球范圍內成功實踐。通過這些地方,我們能瞥見平等卻又適合的實際模樣。如今,是時候打破“平均主義”的思維怪圈,讓教育者、學校、企業乃至社會接受個性和采納平等適合原則,并將其看作重塑夢想的必要信條,塑造當今與未來世界的關鍵詞——創新。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 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