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孟瑤,楊金坤 (重慶科創職業學院 重慶 402160)
南川大樹茶產地位于重慶,屬于獨特的地方品種茶葉,特點為芽葉肥壯、發芽早,且兒茶素與咖啡堿質量分數較高,適合用于制作紅碎茶,開發利用價值較高。目前,南川大樹茶已在當地形成初具規模的產業體系,并獲得當地地理標志認證,成為重要出口茶類之一。隨著數字貿易環境的形成,南川大樹茶在出口貿易中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如何擺脫現有困境,開辟新的貿易空間,成為推進產業整體轉型升級、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關鍵。基于數字貿易背景對南川大樹茶出口產生的實際影響,分析了數字貿易背景下南川大樹茶出口存在的產品結構混亂、產品附加值低、出口市場單一、國際市場沖擊等問題,并從擴大產業組織規模、打造區域品牌機制、統一管理標準建設、主動適應國際規則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化的建議,以此來更好地推進南川大樹茶出口,為之帶來更大的產業效益。
數字貿易背景下,跨境電商模式成為貿易主流,傳統茶類貿易過程中面臨的時間限制、空間限制等問題得以解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整體貿易效率。通過數字貿易渠道,南川大樹茶可借助網絡系統,將銷售體系覆蓋至國內外大范圍領域,使經銷者與消費者均能夠借助線上平臺及時獲悉對應產品信息,實現產品發布、產品宣傳、產品銷售、產品反饋、產品優化等快速有機循環。同時,較之傳統茶葉貿易中的區域限制,數字貿易背景下,南川大樹茶既可通過電子貨幣形式完成線上交易,又可依托完善的物流體系將產品運送至國內其他地區乃至國外,運輸效率得到明顯提升。
茶葉作為國內外暢銷品,有著廣泛的受眾,但在傳統貿易模式中,海外消費者想要購買我國茶葉產品,往往缺乏便捷的購買渠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南川大樹茶銷路的拓展。數字貿易的核心在于“數字化”技術的滲透,能夠有效支撐跨境電商平臺的搭建與完善,以及產品內容的大范圍宣傳。南川大樹茶在數字貿易技術支撐下,原有的貿易渠道被不斷拓寬,銷售模式不再僅局限于線下,同時也能夠借助互聯網平臺,提升大眾對于南川地區及大樹茶產品的認知度,有利于以區域品牌的形式將產品更快地推向國際市場,打響國際知名度。
南川大樹茶產業建設初期,所面向的消費群體較為單一,因此產品銷路也相對有限。數字貿易環境下,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增多,南川大樹茶借助數字化平臺進行營銷,吸引了更廣闊的目標受眾,以特色茶文化滿足了消費者的精神需求,一些國外的飲茶愛好者出于文化了解、茶產品體驗等不同需求,選擇購買南川大樹茶,跨境出口的基礎受眾群體逐步形成,新的銷售通路就此打通。
南川大樹茶作為重慶南川區主要的農產品項目之一,農戶、商家分布廣泛且密集,但總體來看,并未形成規模化、體系化的產業結構,多以家庭作坊式小規模種植為主,在貿易出口過程中也存在類別單一、結構混亂等問題。譬如,在產品的價格定位、品質分類等區域,南川大樹茶缺乏明確的細分意識,導致在后續出口營銷中,高端產品與中低端產品之間的界限不明,不利于規范化運營與管理。同時,在分散化經營狀態下,南川地區用于扶持茶產業發展的資源也無法得到集成發揮,出口優勢受到一定削弱,并且制約產業進一步發展。總之,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南川大樹茶出口面臨阻礙,必須要從根本上優化產品結構,構建規模體系,從而確保數字貿易背景下南川大樹茶出口得以順利推進。
我國作為茶葉大國,茶葉產量巨大,且名茶林立,因此南川大樹茶在出口貿易中既要面臨國際市場的競爭,也需要考慮如何在國內茶品牌中脫穎而出。目前,南川大樹茶在數字貿易營銷中,對區域品牌的建設問題仍然缺乏足夠的意識,譬如,營銷宣傳重點大部分集中于茶葉的口感、品質,對于歷史文化因素的注入以及情感價值的開發并不具備足夠的敏感度,導致產品的附加價值無法得到有效提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也難以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加上品牌建設力量尚未形成體系,對數字化技術的利用程度有限,逐步落后于一些大型知名茶葉品牌,甚至可能導致原有消費群體流失。
南川大樹茶要在國際市場上累積足夠的競爭力量,就需要以廣泛的出口市場、堅固的管理結構作為基礎。但目前為止,南川大樹茶出口市場相對單一,主要面向日本、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整體集中度較高,且長期以來變動性不強,致使對固定出口市場的依賴度增加,直接增加了產品出口的市場風險。除此之外,南川大樹茶在取得出口經營權之后,針對管理結構的優化問題仍未做好充分預案,一些無序市場競爭行為得不到及時約束,對茶農及企業的根本利益構成威脅,也不利于海外市場結構的規范化管理。
茶葉產品出口的本質在于搶占國際市場,獲取更大經濟利潤,但同時也意味著要應對更劇烈的市場沖擊。近年來,國外茶葉市場日益繁榮,如一些國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之后,以強大的研發團隊及加工技術快速搶占茶葉自然資源,再通過深加工賺取高度附加值,相比之下,小規模、作坊式的南川大樹茶生產模式難以與之抗衡。同時,對于茶葉這類農產品而言,主要的生產成本即勞動力成本,在種植、采摘、加工、銷售等環節中,均需要付出高昂的人工成本,與一些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產茶大國相比,生產成本的控制處于劣勢,直接影響著南川大樹茶在出口市場中的競爭力。
基于產業組織規模對于南川大樹茶出口貿易的重要性,應在未來產業建設中,進一步提升工農一體化經營、完善產業鏈條等舉措的落實程度,推進規模效應的形成,獲取批量效益。首先,可加大用于南川大樹茶生產方式改進、組織規模開發的資金投入力度,深化針對科技領域的研究,通過推廣培育良種、增強品控等方法,實現產量與質量的雙重提升,再加入參股等資金籌措形式,以主體多元化結構來全面調整產業經營模式,夯實出口根基。其次,將提升區域品牌競爭力作為根本目標,扭轉單一的價格競爭局面,使南川大樹茶逐步由“產品經營”走向“品牌營銷”,進而把角色身份由“貨源供應商”轉變為“全球經銷商”,打響國際知名度。另外,重點加強技術革新,引入高精尖研究人才,培育一批了解茶葉先進種植技術的茶葉種植農戶,借助科學手段提升產量及質量,解決單產水平低下的問題,同時重視加工工藝及設備、交通基礎設施的更新,打造具備一定規模的茶葉生產線,以完備的生產要素支撐各個環節的有效流通。
在數字貿易環境下,茶葉產品的消費功能不再僅僅停留于傳統形態,南川大樹茶品牌方更應重視產品附加價值的提升,轉化為品牌在出口市場的競爭力量,進而組建成更完整的產業格局。首先,南川大樹茶可分別從種植、加工、服務三個方向出發,搭建起對應的區域品牌運作機制,通過深挖農業、藥業、加工機械業等相關產業的研發能力,賦予茶產品更高的內在價值,在筑牢傳統市場根基的前提下,進一步爭取更多的出口競爭優勢。譬如,利用茶葉本身具有的養生功效,在區域品牌宣傳中重點強調南川大樹茶對于各個年齡段、不同需求人群的保健作用,迎合當下消費群體對于“綠色”、“健康”等理念的追求,關注有潛力的茶葉新興市場,如年輕消費群體對于中高端茶葉產品有著一定消費傾向等,致力于開發出新的市場空間,提高市場占有率。另外,深度了解我國茶產業在加工領域與產茶大國之間的差距所在,在技術含量、環保功能等方面努力跟進國際步伐,嘗試多功能組合機等方向的開發與普及,注重設備的連續化、小型化、節能化,使南川大樹茶的深加工程度與利用率得以提升。
現階段,國際市場對于茶葉產品的檢驗標準日益嚴苛,這要求著南川大樹茶生產企業在各個生產運作環節保持足夠的敏感度,通過統一管理標準建設來提高品控質量,加快出口效率。首先,可根據各個國家出口標準的不同,制定對應的規范要求,從茶葉生產過程開始,按照對應標準對茶產品進行分類,便于后續出口標準的劃分,同時應積極地參與國際茶葉標準的擬定。其次,針對南川大樹茶的生產、銷售等環節,分別設立對應的監督管理規范化標準,依照科學基礎方法實施管理操作,從茶農到生產工人,再到技術人員、營銷人員,都需要嚴格執行規范要求,保障產品出口質量的穩定性。另外,考慮到數字貿易背景下出口市場中的資本、資源、生產力、管理等諸多要素,進一步明確生產環節與流通環節之間的界限,利用數字化技術,更全面地發揮市場信息引導功能,引導產地市場充分利用供貨組織與采購功能,最大限度降低不必要成本損耗,對可能發生的問題做好應急預案,確保整體出口秩序有條不紊。
南川大樹茶要真正立足于國際市場,就需要主動掌握、適應國際標準規則,在規則范圍內最大限度突出產品自身的競爭優勢,以靈活應變的狀態來規避出口市場風險。一方面,結合南川地區的實際茶葉資源結構,發揮集約生產功能,搭建國際經營服務平臺,同時積極組織社會力量,引入茶葉行業協會等組織,對當地大樹茶企業橫向互助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不足的問題進行平衡。另一方面,在行業內部選拔具有代表性及綜合實力的龍頭企業進行針對性扶持,形成產業的核心中堅力量,帶動其他企業進行長期而穩定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將南川茶文化充分根植于產品的對外宣傳當中,以鮮明的文化特征作為區別于其他茶類的營銷資源,打造差異化產品體系,在國際競爭中掌握更多的籌碼。
綜上所述,南川大樹茶在我國茶葉產業體系中屬于優質品類,具有天然的品牌發展優勢,尤其在數字貿易背景下,能夠依托的出口資源較為豐富,有望在后續貿易市場中取得進一步突破。目前,受產品規模、品牌效應、管理結構、成本競爭等客觀因素影響,南川大樹茶要突破現有瓶頸仍面臨諸多難關,亟需從針對性角度設計優化方案,做好可持續發展規劃,使“南川大樹茶”這一品牌在國際茶葉市場上逐步占據更多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