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 霄
在信息時代,教師不但要有與時俱進的教育教學思想,還要結合信息技術為幼兒打造適合學習和成長的氛圍。因此,筆者在幼兒教育中運用了信息化教學模式,并結合信息技術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以期培養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陶冶幼兒情操等,從而為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基礎。
幼兒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兒童教育的基礎。由于幼兒年齡偏小,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方式與中小學生有所不同,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采用易讓幼兒接受的教育方法,使幼兒在教育中不斷成長。因此,筆者認為在幼兒教育中融入信息技術,進行視聽化教育,不僅可以使教學課堂充滿畫面感、營造活躍的氣氛,迎合幼兒的心理,還能實現教育目標,培養幼兒積極、陽光的性格,塑造幼兒健康的心理。
由于幼兒年齡小的關系,他們喜歡看色彩斑斕、充滿活力的內容,他們喜歡輕松、愉快,充滿樂趣的課堂氣氛。因此在幼兒教育中,要迎合幼兒的心理,運用多媒體教學,為他們打造視聽結合的課堂,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快樂的心情,實現玩中學、學中玩的體驗感,使幼兒不斷成長。
手工制作是幼兒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活動,它既是幼兒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又能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和良好的習慣,更能提高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一方面,在制作手工過程中能促進對一些零件的運用能力,能對幼兒的智力發育產生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還能讓幼兒在手工制作中發現一些他們所能接受的道理。由于條件有限,以前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只能一邊給幼兒講解,一邊和幼兒一起制作。現在由于信息技術的出現,在這類的手工制作教學中,教師既可以結合多媒體給幼兒播放提前錄制的有聲有色的視頻讓幼兒跟著學習、制作,也可以播放與制作內容有關的音樂營造課堂氣氛,讓幼兒真正融入教學內容中,在學習中陶冶心靈。
比如,在“春天的顏色”手工制作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幼兒展示有關春天的圖片,或者直接給幼兒播放一段春天的視頻片段增強真實感,強化幼兒的融入感;再給幼兒播放一些關于春天的輕音樂,讓幼兒沉浸在視、圖、樂的意境中,用手中的彩色卡紙、色彩泥、色彩筆等創造自己心中的春天,或者把自己看到的春天中的某一個景物,用手工制作出來。顯然,在多媒體的視聽化課堂中,不但能給手工課堂增添豐富的色彩,激發幼兒的創造力,還能促進幼兒的動手積極性,為提升幼兒動手能力創造條件。
在幼兒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切實結合小、中、大班不同年級、不同孩子的特點,運用一些游戲或者多媒體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喚醒幼兒豐富的想象力,讓幼兒有一個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助力幼兒健康、全面地成長與發展,促進幼兒教育教學的 提升。
比如,教師可以巧用多媒體,結合“聽音畫畫”這一教學目的與內容進行教學。通過給幼兒播放一些輕松的音樂,讓幼兒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等幼兒聽完音樂后,教師引導他們分享:“小朋友們,你們在音樂里聽到了什么?”有的幼兒說:“我聽到了飛翔的小鳥。”有的幼兒說:“我聽到了叮咚的溪水。”有的幼兒說:“我聽到了春天腳步聲。”然后,教師再鼓勵幼兒拿起手中多彩的畫筆,把自己聽到的世界畫出來,看誰畫得最漂亮。幼兒們在教師的鼓勵下,再加上繼續播放的音樂,他們動手畫出了自己聽到的東西。與其說,幼兒們畫出了他們聽到的景物,不如說幼兒畫出了自己心中的世界。這就是信息技術在幼兒教學中的作用與魅力,它能創造詩情畫意般的意境,用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催開幼兒心中的美好,可以陶冶幼兒心靈,升華幼兒教育。
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網絡上有很多教育教學的資源,如幼兒園的、小學的、中學的。教師要結合自己的教學需要,根據自己的科目,打開網絡找到相應的視頻、圖片、文字等資料。在幼兒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有信息化、網絡化的思想與意識,大膽、靈活、科學地運用網絡資源,來優化幼兒課堂教育教學,發揮視聽化的教學作用,使幼兒教育富有詩情畫意般的溫暖,彰顯影響式教育的作用,營造幼兒喜歡的課堂氛圍。
信息時代幼兒接觸信息的渠道與方法有很多,幼兒耳濡目染、似懂非懂地接受了很多傳統經典的國學教育,特色教育環境對幼兒的成長非常重要。因此作為新時代教師,我們不能把幼兒只當成孩子看,要重新認識信息時代中幼兒的基礎、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既要教幼兒背誦一些簡單的古詩詞,如《三字經》《弟子規》等,還要有一些簡單的唐詩、宋詞等。要充分利互聯網,給幼兒找一些適合他們欣賞、學習的詩詞類文化綜藝節目,從小提升幼兒的欣賞水平,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同時也讓我國的傳統經典得以傳承。
比如,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詞詩大會》、騰訊出品的《鄰家詩話》等,這些節目有圖、有像、有畫、有聲,既能通過舞臺的設計來營造詩詞中的意境美,也能通過真人對詩詞的再現演繹體現詩詞的情感美,再加上音樂的渲染,不管幼兒能不能看懂,但對幼兒來說欣賞、觀看的過程就是美好的體驗,能陶冶他們的情操,這對他們欣賞水平、文學素養的提升都是很好的鋪墊。為了從小培養幼兒的歸屬感與愛國情懷,還可以為幼兒找一些適合他們觀看的紅色節目或者小視頻,如《紅色記憶》《紅軍不怕遠征難》等,這些既能讓幼兒了解紅色故事與歷史,還能在他們心中種下愛國的種子。除了紅色綜藝節目或者視頻,還有一些紅色兒歌,如《小小少年》《學習雷鋒好榜樣》等,這些可以陶冶幼兒的心靈,提升他們的思想認識與欣賞水平。
幼兒教育教學中會涉及一些簡單的識字教學,由于以前條件有限,大多數教師都是自己設計教學,如把一個字拆分成一個一個筆畫,再讓幼兒拼成一個字,或者用識字卡片等。這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教育教學的效果,但是時間一久,這樣沉悶的課堂會讓幼兒失去興趣。現在信息技術的出現,教師完全可以運用網絡資源,把幼兒識字教學打造成趣味、生動課堂,讓幼兒的識字學習變得輕松自然,讓他們在詩情畫意的情境中認字、學字,體驗學習的樂趣。
現在網絡上專門有給幼兒設計的識字小視頻或者小微課,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給幼兒播放。比如“田”“山”兩個字,網上小視頻是這樣設計的:兩個小兔子駕駛著自己制作的小飛機在天空飛行,它們看到底下一塊地被分成四格,每格有長勢旺盛的秧苗。一只小兔子說:“你看這像不像是一個‘田’字?”然后它們繼續飛行,看到底下一座山,有三個高低不同的山峰連綿起伏。另一只小兔子又說:“你看這座山像不像一個‘山’字。”這樣的識字視頻既符合幼兒的學習習慣和接受能力,又能帶著幼兒游覽風景,讓幼兒邊“走”邊“看”邊學習,給幼兒呈現了詩情畫意般的畫面,也讓幼兒有了詩情畫意般的學習感受。作為教師要大膽、合理地運用網絡資源滿足教學需求,并學習這些小視頻的教學理念,提升自己教學能力的同時,也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 味性。

基于信息時代教育思想與方法的變化,幼兒教育與之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僅是教學模式、方法的多樣性,內容也更加豐富,更趨向于幼兒的智力、能力、興趣等方面,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做了鋪墊。
幼兒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不僅想通過各種方式了解世界,還想通過各種活動來證明自己,使自己得到教師、家長的認可。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的這種心理,在教育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為幼兒組織活動,讓幼兒展示自己的平臺,挖掘幼兒的潛能,為培養幼兒多方面發展創造條件。
比如,教師可以結合一些節日如國慶節,選擇一些紅色主題的故事進行創編并用多媒體展示,讓幼兒表演紅色故事;在六一兒童節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網絡資源為幼兒組織一些活動,如唱歌、跳舞、小品等;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組織幼兒進行配音等。由于以前條件有限,教師沒辦法給幼兒創造這么多的展示平臺。現在只要教師有思路,就能借助信息技術、網絡資源靈活地為幼兒組織教學活動,讓幼兒展示自己。這不但豐富了幼兒教育的內容,也滿足了幼兒的成長需求。
由于以前條件有限,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渠道就是通過電話和短信,不但形式簡單,溝通內容也簡單。在信息時代,教師想與家長溝通,或是家長想了解幼兒在園里的學習情況,都能通過各種渠道(如幼兒園公眾號、家長QQ群、家長微信群等)輕松實現。家長還可以在這些平臺上,根據自己的觀察或者想法留言、寫評論,或者直接與教師及時溝通。通過網絡信息技術進行多樣化的溝通,家長和教師在交流與溝通中獲得的信息量也是多元化的。家長和教師可以結合這些信息,調整或者強化自己對幼兒的教育方式,這樣既有針對性,也有普遍性。
總之,在幼兒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以幼兒為教育核心,并利用信息技術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這樣既能實現對幼兒智力的啟發,又能豐富幼兒的思想、增強他們的想象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