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詩雨
審美感知力能幫助學生用真、善、美的眼光領略世界的風采,學會辨別美與丑,能陶冶其性情,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增強學生的自我表達意識。小學生思維靈活,但容易受成人化標準審美觀念的影響,缺乏一些基礎的審美感知力。教師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并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我表現欲,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 素質。
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自我意識強烈,對事物的觀察、分析和理解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他們受固定審美意識的限制,缺乏一些基礎的審美感知力。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激發學生美術創作的欲望。
美術教師通常會采用直觀的方式給學生傳遞知識,學生受到視覺的沖擊后,更容易記住知識點。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常常會對游戲化的教學方式產 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將有趣的游戲融入美術教育教學環節中,給學生營造一種趣味性的學習氛圍,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還能提高其想象力和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審美感知力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用真、善、美的眼光領略世界的風采,學會辨別丑與美,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例如,筆者在教授“多彩的百褶裙”一課時,許多學生缺乏自信心,無法對服飾進行色彩搭配,便依葫蘆畫瓢,模仿他人的作品。對于這種情況,筆者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色彩知識,幫助其樹立自信心。學生在學習美術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審美情趣,這可以幫助學生逐漸學會辨別丑與美。
教師通過一些教學手段,營造一種積極的學習氣氛,可以讓學生在美術作品中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表現獨特的自我。久而久之,隨著審美感知力的逐漸提高,學生會越來越自信,并通過聯系生活中的真實情境,逐步內化于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美術課程相對其他課程來說,教師能夠采用主觀情感與客觀理解相融合的教學方式,營造一種讓學生樂于學習的氣氛,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美的需求。這種方式能夠引導學生,對細微之處進行觀察和想象,并通過視覺的刺激,使其思維更加靈敏、想象力更加豐富,在了解、欣賞、創作作品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情操與藝術表現力。
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的提升是培養學生審美感知力的關鍵,學生通過感受生活、領略世界蘊藏的豐富的內涵,從而逐漸學會欣賞美、分享美、創造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符號、色彩、材質、空間是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樂于接受的學習元素,能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其審美感知力。教師可以綜合各學科之間的特點,實現跨學科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活他們的文化情懷,強化他們的審美感知力。
線條是人們為了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所創造的非客觀存在的實體,是人類最開始使用的涂鴉符號。使用線條可以將客觀的畫面有機地呈現給學生。因此,線條常常會被用來表達某些審美意義,這也潛移默化地給予了線條不同的美感特征,使其創造的具體形象更具審美性,能有效地啟發學生對美的感受力。以下是開展“非遺手工銀飾傳承人進校園”活動的教學片段。
X教師:“今天,我們邀請到手工銀飾的非遺傳承人來到學校,為大家介紹銀飾手工藝,大家可以隨意參觀,在參觀過程中,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銀飾上的線條,并談一談它們帶給你們的感受。”
學生1:“有些銀手鐲上的線條很細,感覺很精致。”
學生2:“銀手鐲上有直線,還有曲線。”
X教師:“是的,銀飾上有直線,直線體現出簡潔、明朗的特點,給人一種直觀、穩定的感受,曲線相對于直線的簡潔顯得更加有內容,給人一種溫柔、含蓄的感受。線條的表現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現在面對不同線條裝飾的銀飾,你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了嗎?”
學生3:“我現在覺得看這些銀飾都要用心去感受,體會它想表達的情感。”
色彩在生活中的應用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小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與生活經驗息息相關。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色彩的認識,幫助他們了解色彩象征的意義,明白色彩與生活密切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對色彩的審美感知力。以下是美術課程“多彩的百褶裙”的教學片段。
X教師:“請大家仔細觀察百褶裙的顏色,你們有沒有發現什么特點?”
學生1:“有黑、紅、黃三種顏色。”
X教師:“黑、紅、黃三種顏色讓你們感覺到了什么?”
學生1:“黃色像太陽,讓人感覺很溫暖。”
學生2:“我覺得紅色很喜慶,過年的時候很多物品的顏色都是紅色的。”
學生3:“我覺得黑色是一種很沉重的顏色。”
X教師:“不同的顏色有不同的趣味,色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巧妙地運用色彩能表現出個人獨特的審美趣味。”
同樣的物品,可以用不一樣的材質來表現,給人的感受也不一樣。材質能表達創造者的情感,也能帶給人們不同的情感體驗,這需要學生留心觀察、用心感受,從而在欣賞的過程中提高感受美、表達美的能力。以 下是教學活動“材質的美”的教學片段。
X教師:“請同學們仔細看一下這兩張圖片(如圖1、圖2),圖片上的建筑物分別是什么材質的?結合它的色彩,說一說帶給你們什么樣的感受。”

圖1 北京長城

圖2 成都環球中心
學生1:“圖1是長城,長城是由石頭和泥土組成的,色彩是灰色的,我覺得它給我一種古老的感覺。”
學生2:“圖2的建筑物很有現代感和空間感。”
學生3:“圖2的建筑物好像是玻璃做的,能反射出不同的色彩,看上去就很漂亮。”
X教師:“看來同學們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接下來,老師要拿出兩個物品,銀飾和刺繡,同學們可以摸一摸,然后結合它們的色彩,談談你們的感受。”
學生4:“銀飾的色彩比較單一,摸上去涼涼的、硬硬的,但感覺很精致、很高貴。”
學生5:“刺繡的色彩很豐富,這些顏色給人一種很溫暖的感覺,看上去很精致。”
X教師:“不同的材質有各自呈現美的方式,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
空間感知包含著對線條、色彩、材質等的審美體驗。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發現、分析、欣賞生活中的空間,不斷地拓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能夠吸取美的精華,凈化心靈,開闊眼界,在完善視覺體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審美感知力。以下是教學活動“感知生活中的空間”的教學片段。
X教師:“同學們,之前我們學習了生活中的透視現象,課后你們有什么體會?”
學生1:“在我知道透視這種現象和空間感的存在之后,我覺得一切都好神奇。”
學生2:“了解透視和空間的知識之后,我覺得生活變得更有趣了。”
X教師:“是的,透視現象能給我們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除此之外,同學們還有沒有發現建筑的特點?”
學生3:“一些建筑有很多顏色漂亮的墻繪。”
學生4:“有的西方建筑像城堡一樣,色彩也特別豐富,看著就很豪華。”
學生5:“東方建筑很古樸,給人很質樸的感覺。”
X教師:“空間包含的范圍很廣,我們能在認識空間的同時接觸到我們之前學習過的線條、色彩、材質等,我們只要用心發現,就能逐漸悟出生活的美好,希望同學們能繼續發揚這種善于觀察生活的精神。”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用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因此,教師可以將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在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加入美術學科特有的元素,讓學生能在感受美的過程中增強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從而體現美術學科的意義和作用,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力。以下是將美術融入語文學科的教學片段。
X教師:“在讀課文《四季之美》的時候,你們有沒有發現這篇課文中有很多描寫色彩的詞語?”
學生1:“有,在第一自然段,魚肚白、紅暈、紅紫,這些色彩能讓人感覺很愉快。”
學生2:“還有冬日的白雪、白灰。”
X教師:“看來同學們都找到了隱藏在文章中的色彩,這篇文章是一篇很優美的文章,作者通過巧妙地運用色彩,將自己的滿心歡喜融入情景之中,表現了文章的意境美、情感美和韻律美以及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 之情。”
隨著素質教育目標的設置、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美育的滲透和審美觀的培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審美感知力的培養,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元素,創設符合教學需要的教學情境,實現跨學科教學,這不僅能有效豐富小學美術的教學內容,還能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