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小成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將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主要教學目標,不斷優(yōu)化小學數(shù)學的課堂教學質(zhì)量,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在本文中,筆者從自身教學經(jīng)驗和具體教學案例出發(fā),談談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優(yōu)化的方法,以供參考。
有一段時間,筆者對所帶班級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很不滿意,但又找不出根源在哪。在一次課堂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幾個平常聽課比較認真的學生在私底下傳紙條,便嚴厲批評了他們,并在課下將他們叫到辦公室談話。在談話中,這幾名學生說:“老師,最近的課太沒意思了,大家一時無聊才傳的,我們下次不傳了。”
學生的話,引起了筆者的思考。為了找出根源,筆者和學生進行了坦誠的交流。
教師:“為什么你們覺得課比較無聊呢?”
學生1:“老師,就您在上面講,我們在下面聽,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比較認真的,聽著聽著就走神了。”
學生2:“老師,就像今天的課,我們雖然是知道了,但是您那樣說的時候,我們還是摸不著頭腦,覺得很無趣,有時候根本聽不懂。”
學生3:“如果老師可以讓我們自己動手操作,我們的認識會更加深刻的。”
筆者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發(fā)現(xiàn)過去在課堂上太注重自己的角色,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這次談話促使筆者開始思索數(shù)學課堂優(yōu)化的方向和方法。
在此后的課堂中,筆者有意給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在教授一些關(guān)于數(shù)學的實踐性知識時,筆者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比如,在教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筆者吸取之前的教訓,改進了教學方案,讓學生觀察不同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并鼓勵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用小木棒組裝成長方體或者正方體,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主動思考“有的小木棒可以拼裝成長方體和正方體,有的為什么不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頂點、長、寬、高又是什么?”整個課堂的氣氛很活躍,學生認真地拼裝,在動手操作中探尋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奧秘,在數(shù)學知識中快樂地遨游。這讓筆者收獲了很多,也提升了筆者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信心。
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筆者在課堂上安排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與同伴互相交流的過程中鍛煉語言表達、合作交流、問題思考等能力。筆者在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時,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和目標,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分工,以達到預期的活動效果。在整個過程中,既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也需要學生的全力配合。比如,在解決“購票”怎么劃算的問題時,筆者為學生設計了如下的學習內(nèi)容。以下是教學實錄節(jié)選。
1.合作學習的問題。李老師組織54名學生去春游,公園有以下三種購票方式:票價為50元/人,團體票為原價的8.5折;學生票為40元/人;還有買6免1的免單活動。學生都建議老師用第三種方案,到底用哪一種方案購票,請你們幫一幫李老師吧。
2.小組合作的目標。鼓勵學生學會分步驟解決不同的問題;運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具體的問題,鞏固折扣的相關(guān)知識;懂得“免單”的基本常識,學會分析和比較相關(guān)的知識點。
3.合作學習的方案。全班共8個小組,每個小組6人,每個小組通過合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展示學習的成果。
大約8分鐘后,學生的討論結(jié)束了,并由小組發(fā)言人展示小組的學習成果。
小組一:“老師,我們小組是這樣考慮的,這里有三種方案,我們先算出來了每一種方案的價錢,然后把價錢進行了對比,這樣就能知道哪一種方案比較劃算了。”
教師:“具體說說你們是怎么計算的?”
小組一:“老師,就是將每一個方案的價錢都計算出來。第一種方案我們算出來是2295元,第二種方案計算出來是2160元,第三種方案我們小組還沒討論出結(jié)果。”
教師:“第一小組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值得肯定,其他小組的解決方案呢?”
小組二:“老師,我們與第一小組算出來的結(jié)果有出入,我們算出來的費用比第一組的費用高,因為第一組忘記將老師的費用計算在里面了,學生有54人,加上老師應該是55個人,第一組只計算了學生的費用,沒有將老師的門票考慮進去,第一種方案應該是2337.5元,第二種方案應該是2210元,第三種方案我們小組還在努力計算中。”
小組三:“老師,我們同意第二組的說法,第一組出現(xiàn)了失誤,第二組計算結(jié)果和我們一樣,而且第三種方案我們小組已經(jīng)計算出來了,買6人免1人門票的方案算下來的價格是2400元,是最不劃算的。”
小組四:“老師,以上小組都很在理,我們對第三種方案還存在異議,但又不知道應該怎么計算。”
小組五:“老師,第三種方案涉及免單,這個雖然聽起來比較簡單,但算起來還是挺難 的,我們討論了很長時間都沒有結(jié)果。”
小組六:“老師,我們也是,第三組還是比較厲害,他們都已經(jīng)算出來了,具體的計算結(jié)果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教師:“同學們,你們都很棒哦,在整個討論過程中,老師能感覺到你們對問題討論的激烈程度,看到了你們對每一個問題都很用心,也很積極參與其中,你們對問題的討論熱情值得肯定,對于第三個問題,我們一起來解決吧。”
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給了每一名學生與其他人交流、合作的機會,讓他們的思維互相碰撞產(chǎn)生火花,還使很多平時不愛表達的學生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了。在展示活動中,雖然有的小組還是沒能找到相應的答案,但是答案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探究的熱情已經(jīng)被喚醒。在充滿激情的數(shù)學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還提升了數(shù)學素養(yǎng)。
筆者鼓勵每個學生都勇敢地成為“小老師”,將自己對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問題的解決思路和方法與其他同學分享,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更好地解決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碰到的問題。以下是“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周長”一課的教學實錄節(jié)選。

學生A:“老師,我想成為‘小老師’。”
教師:“學生A主動想要當小老師,很有勇氣,大家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他,希望他能幫我們解決疑惑。”
學生A(走上講臺):“同學們,周長的意思你理解了嗎?”
有的同學在點頭,還有的在搖頭。
學生A:“學生B,你懂 了嗎?”
學生B搖頭。
學生A:“那我們再來認識一下什么是圖形的周長吧。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媽媽吃完飯之后特別喜歡在小區(qū)內(nèi)的橢圓形綠道上跑圈,這個橢圓形的大小與咱們學校的操場的形狀類似,這么說大家可以理解嗎?”說 完,她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圓圈。
其他同學點點頭。
學生A:“同樣,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周長也是,大家觀察教 室的黑板,是不是一個長方形?”
其他同學:“是的。”
學生A:“那么黑板的周長,我們應該怎么來計算呢?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黑板的周長就是把黑板所有的邊長都加起來。”
其他同學:“這么說比較容易理解。”
同學們在學生A的講解中,懂得了周長的概念,明白了怎么計算長方形的周長,之前沒聽懂的知識,經(jīng)她通俗易懂的講解,使大家恍然大悟。
除了讓學生到講臺上當“小老師”之外,筆者還鼓勵學生以同桌兩人一組,成為彼此的老師,在互相講解、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筆者鼓勵學生通過當“小老師”的方式,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心態(tài),在表達、交流、學習、講解的過程中,鞏固自己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彌補自己的知識漏洞,并獲得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成就感。
筆者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經(jīng)常通過激勵性評價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獲得滿足感和喜悅感,并學會欣賞自己、接納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
比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時,筆者提問計算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一名平時很內(nèi)向的學生C舉手了,于是筆者點名讓她回答。起初,學生C有點緊張,筆者安慰她:“不要害怕,慢慢說,你會說明白的。”聽了筆者的鼓勵,她鼓起勇氣,開始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等她說完,全班同學給了她熱烈的掌聲。筆者也表揚道:“學生C,你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孩子,從你的表達中,我能看見你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對問題的思考也很用心,你值得擁有更熱烈的掌聲,請同學們再一次將掌聲送給她。”課后,筆者又鼓勵學生C:“以后膽子放大一點,勇敢地表達自己,你會越來越棒的。”后來,只要碰上會的問題,學生C都會舉手,久而久之,她能夠在同學面前勇敢地回答問題了。在教學中,當同學回答問題出現(xiàn)錯誤時,筆者也會采用激勵性的評語,鼓勵學生不要害怕犯錯,在求知的路上要大膽探索。筆者通過激勵性的評價,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堂上實現(xiàn)了進步和成長。
綜上所述,教師應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學生樂于參與的教學活動,以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讓小學數(shù)學課堂變得更加優(yōu)質(zhì)、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