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進區橫山橋中 朱 瑾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和表達能力的重要學科。互聯網的轉型升級和課堂的信息化管理使得學生的瀏覽量和知識面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也使“微課技術進課堂”逐漸普及,隨文練筆便是成果之一。為了提高學生隨文練筆的積極性,可以采用微課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促使學生表達真情實感。
隨文練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任務之一,是檢驗學生詞句組合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必要途徑,也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將之與微課相結合,利用微課所具有的開放性、直觀性等特點開展教學,以讀促寫,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微課,激活學生寫作欲望
小學是學生語言開發的關鍵期,隨文練筆能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利用微課開展此類教學,可以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創設豐富有趣的寫作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以觀察和閱讀開放性題材為源頭,結合生活實際將個人的想法與觀點進行語言的重構和表達。微課短小精悍,契合小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不長的特點,因此教師要將重點知識在5-15分鐘的視頻中講解完,在較短時間內抓住學生眼球,在情境創設中激起學生的寫作欲望。
(2)利用微課資源,促進語文知識遷移
教育資源的豐富性和流動性使得教師可以選擇用短視頻的方式教學,利用圖像、文字、動畫、音樂等小學生喜歡的手段進行寫作教學,能夠促進語文知識的遷移,在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也能拓展學生的見識,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隨文練筆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是語文課堂提質增效的催化劑,因此教師要將各種知識遷移到寫作上,從課堂組織、重難點介紹、小組討論等環節切入,讓學生對主題產生獨到的見解,提升閱讀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利用微課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新課改之前,傳統的隨文練筆大都采用固定模式,教師規定寫作主題,學生進行課堂練習,這種一刀切的教學方法極大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近年,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被廣泛關注,機械化的隨堂檢測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自主意識和學習需求。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打破思維定勢,使用微課開展教學,挖掘學生的潛能,打造開放式的學習環境,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隨文練筆訓練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學會以寫作的方式表達情感。
在作文教學中,以閱讀為源動力,采用簡短、靈活的微課形式開展隨文練筆,可以使閱讀與寫作高效融合。但這一教學方式還處于探索階段,尚未成熟,因此,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隨文練筆與微課的結合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階段性原則
隨文練筆要以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和所具備的心理特點為依據,因此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關注的。在微課的制作過程中,針對教學實例的選擇和主題的設定要依據學生特點進行,如較低年級的學生需培養觀察力和表述力,稍高年級的學生則需聚焦真實情感的抒發和框架體系的建構。
(2)反饋性原則
鼓勵性教學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授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正向刺激方法,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在合理評價的基礎上對學生的練筆作品進行反饋是教師整體評估微課質量和學生接受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實際訓練時,教師要保持敏銳性,及時查漏補缺,適時調整微課內容,幫助學生樹立寫作信心,讓學生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由“被動寫”變為“主動寫”。
(3)遷移性原則
小學生渴望知識,但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涉及面較窄,不能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好奇心,因此利用微課進行知識的遷移非常有必要。可以在“聽說讀寫”訓練中穿插自然、科學、歷史、藝術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在對各個領域不同視角的觀察中產生寫作靈感,教師再根據教材重難點準確評估遷移時機,從而使微課的作用和隨文練筆的訓練成果最大化。
想提升隨文練筆的效率,就要靈活地應用微課教學,并完成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利用微課教學,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重點是教師能否通過教材設置和學生反饋了解微課的機制,將微課的作用發揮到最大,更好地實現兩者的融合。針對教學實際情況,下面分別從直觀課堂、練筆能力、練筆情境和課外知識四個方面分析微課在隨文練筆過程中的實施策略: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隨文練筆,教師要發揮小學生所具有的豐富的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并以此為催化劑,打造直觀、有趣的課堂環境,提升練筆效率。注意,小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還未達到峰值,體現在寫作方面就會出現“無話可說”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練筆過程中,可以適時使用微課改善學生受具象思維限制的情況,在視頻制作過程中載入與教材相關的視頻或相關范文,在練筆之前播放。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會清晰直觀地看到文字所描述出來的情境,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對文章中修辭手法等的掌握也會更牢固。
例如,《黃山奇石》就是一篇寫實和想象相結合的記敘文,講述的是黃山風景區中天然形成的怪石,運用比喻和擬人修辭,將黃山形狀各異的石頭風趣幽默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也從側面反映了黃山的險峻和巍峨。文中有很多形象的比喻,如“仙桃”“猴子”“雄雞”等,學生僅憑想象很難對這些景觀形成深刻的認識。為了讓學生對景觀類記敘文有更好的認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改寫《黃山奇石》。可以提前下載關于黃山的視頻,讓沒有去過黃山的學生有更加直觀的印象,再發揮想象力,把黃山石頭的奇形怪狀描繪出來。多媒體的直觀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寫作難度,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古人傳下來的經驗,要保持對文字的敏感,需要養成“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但文明和科技的發展,使得課堂轉向了信息化,教學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互聯網也成為了開闊學生眼界的必要渠道。在隨文練筆環節,需要對學生的感知能力做全方位的鍛煉,包括對環境的描寫、寫作技巧的掌握、好詞好句的熟練應用等。為了培養小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制作微課過程中,教師要借鑒優秀教學經驗,將寫作技巧分門別類地教給學生,促使學生將積累的語言素材和寫作技法運用到作文中。
語文教材中的單元小結都設有相應的“習作”模塊,以“我的植物朋友”為例,教師先布置課外觀察任務,讓學生描寫某種植物。為了避免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教師在微課展示環節需提供相關資源,讓形形色色的植物在視頻的展示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從不同角度進行描寫。這一題材對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出了要求,所以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的顏色、葉子形狀、花朵氣味等,引導學生運用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寫作。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深受小學生的喜愛,教師可從教材的寫作主題入手,利用微課進行情景式教學,在所創設的形象中獲得體驗,從而使學生產生共情。教師在主體情景的創設中,也要遵循小學生在不同階段所具備的認知和心理特點,找準關鍵點,以調動學生情感為主要目的,及時以文字的形式記錄最直觀的感受。這一有效形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還能讓學生養成隨時觀察、情感延伸的生活習慣,在與周圍同學的交流互動中形成思想認同感,從而培養尊重不同文化的正確價值觀和積極人生觀。
以課文《臘八粥》為例,教師可進行拓展訓練,把“你最喜愛的食物”作為寫作主題。以特定時節的代表性食物為出發點,引起學生共鳴,將《臘八粥》作為范文,也可根據文章內容進行仿寫或擴寫。在微課的錄制過程中,以臘八節為素材,展示各家各戶做臘八粥的景象,營造濃厚的傳統節日氛圍。在此情境下,學生會不自覺地想到自己愛吃的食物和父母在特定節日準備食材的情景,引發無限遐想,就能“下筆如有神”,寫出充滿真實情感的文章。
現階段,小學語文教材針對當前學生的需求設置了不同模塊、不同主題,涉及到的知識基本能滿足該年齡段學生語言發展的需求。但理論和現實存在差距,一些教師注重學科成績和考試內容,沒有采用隨文練筆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在語言表達和實踐應用上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基于這一難題,教師應該豐富教學內容,整合教學資源,不僅包括書本知識,也應包括學生易接受的課外知識,讓每次練筆都具有長期實效性,即一次有一次的效果。
秉持以上教學理念,下面以《頤和園》為例展開介紹。《頤和園》是一篇具有歷史年代感的文章,對于小學生來說距離遙遠,可以借助微課的形式介紹相關知識。教師提前收集關于頤和園和故宮的相關圖片和視頻,給學生介紹故宮歷代帝王的歷史,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歷史文化遺跡,拓展學生的視野,這樣在寫歷史類題材的文章時更能透徹地分析因果,產生自我反思,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此外,要正確利用評價反饋機制。積極的評價能正面鼓勵學生,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因此,教師可以采用自主評價、生生互評、師生點評等方式,總結歸納評價結果,對優秀文章進行重點表揚,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優化寫作成果。
總而言之,小學作文教學不應該是呆板、固定的,而應該是充滿趣味和多變的,微課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在隨文練筆環節中引入微課,利用微課多題材、多形式的特點,對字、詞、句、段、文章結構、中心思想等內容進行講解,不僅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大幅度提高,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積累好詞好句,豐富知識儲備。此外,采用微課的方式,教學環境不再拘泥于學校和課堂,學習空間更加廣闊,學習內容可以延伸至校外、社會、大自然,能使學生的視野更廣闊,促使學生更好地表達真情實感,對學生語文素養提升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