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波
(安慶市林業科技推廣中心,安徽 安慶 246003)
自十九大以來,我國便提出“應該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生態體系”的相關要求,并對相關細節工作制定了不同的制度要求。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不僅滿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國家生態文明理念,更符合可持續發展需要,是幫助我國實現生態安全的重要方式。但是現階段,安慶很多自然保護地依舊存在管理不科學、不規范的情況。因此,圍繞自然保護地管理現狀及整合優化對策進行研究,對于維護生態體系建設尤為重要,其意義十分重大。
安慶市位于大別山南麓,其在地形上存在以下特點:西北區為低山區域,東南部則是長江洲圩灘地,中部存在大量的丘陵。山區面積占35.69%,丘陵面積占33.1%,圩區面積占20.05%,江河湖水面占10.58%,長江外灘占0.58%。
安慶市的生態區域較為豐富,存在多種類型的生態亞區,在自然保護地管理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價值意義。但是,由于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地的管控規則不同,導致自然保護地重疊區域在規劃編制、管理政策等方面存在沖突,不利于自然保護地的保護和發展[1]。其中西北區域屬于森林生態亞區,中部區域則為農業生態亞區,而東南方向為濕地保護與洪水調蓄生態亞區,為此,安慶市域呈現了“一帶兩區”的生態安全格局。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便印發了《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其中根據受保護強度進行劃分依次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以及自然公園幾種類型。其中自然公園整合優化是指要對生態系統以及自然遺跡等景觀,或者涵蓋一定科學價值、生態價值的資源進行地質以及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工作。自然公園主要包括森林公園、濕地公園以及地質公園幾種,而結合現階段安慶市的實際情況來看,其區域內部存在自然保護區7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4個、市級1個;風景名勝區6個,國家級2個、省級4個;國家級地質公園1個;森林公園9個;濕地公園6個。
結合現階段安慶市自然保護地管理狀況來看,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自然保護地之間的交叉重疊情況較為嚴重。根據數據顯示,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與小孤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存在交叉重疊,交叉重疊面積為299.41hm2,占小孤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的38.88%。第二,部分自然公園的邊界存在模糊的情況,且面積數據并不精準,會直接影響最終的管理方案制定。究其原因在于很多自然保護地均無原申報時的矢量邊界,僅能夠根據一些老舊的數據進行矢量化處理,以致于實際面積與批復面積之間存在一定誤差。
(1)整體調整。結合安慶市過去在管理方面以及自然保護地方面的問題,本文提出應該針對自然保護區進行整體調整以及優化。具體包括減少保護區新建、自然公園轉化等工作。
(2)范圍調整。各自然保護地規劃之初,因技術手段限制、保護理念的差異等,將一些村莊、公路、景點等劃入了自然保護地的核心區或一般控制區范圍內[2]。針對這一現象應根據我國自然保護區整合優化的相關要求,相關人員應科學地進行范圍分析,并將之前錯誤劃分的區域進行調出處理,解決自然保護地管理方面以及整合優化中的矛盾狀況。而對于在原有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的農田等應該進行合理處理。此外,對于存在嚴重影響的區域來講應該進行有序退出,并按照法律要求完成對控制區域范圍的調整和優化。最終結合數據顯示,自然保護區應有16137.38hm2的區域進行調出處理,且需要調入5377.44hm2的保護區面積。在調入的區域中,主要是整體價值較高,內部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區域,而原有的鄉鎮區域則因為人口密集度較高,且人為活動較為復雜,保護價值較低等因素被調出原范圍,最終整合優化面積為12486.99hm2。
(3)功能分區調整。由于歷史原因,自然保護地大多由部門主導、地方自下而上申報而建立,存在各部門“各行其事”的情況[3]。為此,在調整功能分區時,應依據整合優化調整規則,將自然保護區原核心區、緩沖區整合優化為新的核心區,原實驗區優化整合為一般區。一般控制區域的調入與調出依據主要是根據其是否會對生態功能性產生影響進行研究,產生嚴重影響的需要退出一般控制區,而若是不存在影響,或者影響并不明顯則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例如在安慶市內,自然保護區功能分區優化所涉及的區域較多,因此需要綜合分析該地區的地形以及社會發展狀況,并針對保護對象的分布加以研究,最終確認具有保護價值的重點區域。在具體工作中,該區域將永久基本農田以及礦業權等調整為一般控制區域,總面積約為8199.61hm2,而從實驗區域整合為核心保護區的面積則為6015.10hm2,表1調整前后功能分區面積變化一覽表。

表1 ?調整前后功能分區面積變化一覽表
在全面進行自然保護區的整合優化之后,工作人員需要按照相關理念以及集合種群等內容進行再一次的區域規劃。例如在不影響原生植被整體情況的基礎上,對不存在保護價值,且人為影響并不嚴重的區域要調整為一般控制區;而對于保護區域集中且自然環境質量較好的區域則為核心區,且核心區的面積比例可以適當地增加和調整,而性質以及保護內容則不需要加以調整。與此同時應進一步加大對原有天然植被的關注和重視,并積極地利用宣傳等形式調動周圍群眾的積極性,使其能夠主動地參與到自然保護地的保護與管理工作中,這也滿足我國針對自然保護區功能區整合優化的相關要求。
(4)管理機構優化。管理機構隊伍直接影響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以及最終的自然保護地管理與整合優化效果,因此必須對此進行系統化的完善與改革,壓實管理責任,通過積極爭取成立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明確管理責任主體等方式落實管理責任,確保責有人擔、事有人做。為此,在具體工作中需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堅持政事分離。在具體工作中需要將自然保護區的行政管理工作劃分至安慶市林業局部門,在市林業局加安慶市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牌子,并設立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科具體承擔自然保護區的行政管理工作。與此同時,對于國家級別以及省市級別的保護區來講,則需要單獨設置管護局,并完成日常的監測與研究分析等工作。第二,分類管理,明確職責。改革后,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由市林業局管理,經費由省財政承擔;市級、縣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由縣(市)林業局管理,經費由地方財政承擔,做到財權、事權、責任相統一。三是提高管護機構規格。經省編委批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機構按正處級設置,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機構按副處級設置,便于管護局與自然保護區所在地黨委、政府的溝通銜接,促進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的協同發展。第四,在后續的工作中若是存在跨地市情況的自然保護區,應該由省級的林業部門進行機構的建設與管理。此外,為進一步確保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以及工作質量,所有管理人員的工作都要進行詳細、系統的資格審查,嚴格按照規定執行編制有關的相應工作。
(1)整體調整。在本次進行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的過程中涉及兩處自然公園,其中風景自然公園1處,面積為2098.65hm2,森林自然公園1處,屬于省級級別,面積約為2237.64hm2。
(2)范圍調整。在進行范圍區域劃分的過程中,主要為調入和調出,其中調出面積約為11589.75hm2,包含村莊以及農田等,而調入的面積則為2218.74hm2,屬于自然環境質量較好的區域。
(3)管理機構優化。在進行自然公園管理機構優化的過程中,將自然公園的行政管理內容劃分至林業局進行,而其他內容則是與自然保護區的優化整合相一致。
在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之后,安慶市形成了“8+20”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即針對8個自然保護區與20個自然公園進行系統化、全面的日常管控工作,涵蓋了森林鳥類自然保護區、濕地類自然保護區,以及風景自然公園、森林自然公園和濕地自然公園等類型。在整合之后,安慶市的整體自然保護地面積由原有的2468.72km2調整為了2492.73km2,增加了約為24km2的區域面積。此外,優化之后自然保護區面積調整為1447km2,占該區域整體面積的10.35%左右,而自然公園則為1044km2,占比為7.62%左右。
一方面,在生態效益方面,有效地解決了原有自然保護地在范圍以及面積上交叉的問題。預案科學地遵循了自然生態系統規律以及實際情況,進行了調入以及調出的調整工作,界定了不同自然保護地的范圍。此外,在優化之后每一個保護地的矢量邊界都更加明晰,可有效地提升當地的生態安全質量。與此同時,有利于提升當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安慶市的湖泊以及山地數量眾多,且整體的生態系統較為完整。因此在優化整合的過程中綜合了其自然地理因素,對區域內的森林以及野生動物、水體等資源進行了強有力的保護工作。從原先的“基質-版塊-廊道”分布優化為現階段的“一帶兩區”,有助于促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確保其不會受到嚴重的因素影響。
另一方面,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不僅能夠帶來一定的生態經濟價值,還可以促進當地的可持續發展質量。安慶市建立的“8+20”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是該地區貫徹落實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體現,不僅能夠有效地保護自然資源,還為生態保持、水土完整等工作提供了條件,具有一定的內在價值。與此同時,此次整合優化工作,還對永久基本農田進行了調整,有效地解決了人與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為農村的經濟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條件,滿足可持續發展的切實要求。
綜上所述,針對現階段安慶市在自然保護地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本文經過詳細地分析,認為應該進行針對性的范圍調整,并利用管理機構優化,來增強區域性的生態保護質量。為此,在后續的工作中,要求相關人員應該加大對自然保護地相關矛盾的關注,提升自然保護地管理質量,為安慶市生態系統建設等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