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明 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
“每天都這么懶洋洋 像一艘幽靈船 沒有船員沒有航向而且這是寧靜的太平洋 沒有暗礁沒有風浪 習得性無力感我感覺不到體內生命力 沒有方向 沒有目標 也沒有生的趣味”這是一位在校中學生寫的一首小詩。
近年來,我國許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隨機抽樣調查,其結果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排列前十位的癥狀有:學習動機不正、學習習慣不良、學習能力不夠、注意力障礙、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低、學習焦慮、自卑和社交退縮。這些學生,大多有比較強的習得性無力感,這是值得每個教育工作者重視和深思的一個問題。
同時體育與健康課程綱要明確地將心理健康列為目標領域,使體育與心理健康有效地結合,并建立了相應的目標框架,使其具有了實體的內容,那么如何在體育教學中來克服習得性無力感,使其對體育課堂產生興趣,很好地消除厭煩情緒?我在此提供一個學生克服習得性無力感的研究個案,供參考。
本研究選擇我校八年級學生梁某作為目的性的抽樣對象。原因有以下幾點:
1.我校是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屬于重點實驗學校,師資結構合理。
2.梁某家就住在學校附近,易于家校溝通,也能及時地把握他在校外的活動情況,能全方面了解該生學習、生活等行為上的變化。
3.梁某文化課成績一般,查閱他在七年級時的成績冊發現,期中、期末的成績相當糟糕,分別排在原班級的第39名(最后一名)、36名、32名、37名。
4.“為什么跑不完?”梁又一次沒完成跑步任務,我忍不住了,把他叫到一邊。
“我肚子痛,”他撒謊只會用這一句,而且說話從來不敢正面你。
“我打電話問過你媽媽了,說你身體沒毛病。”
“我真的肚子疼。”
“那我送你去醫院看看。”
“不用了。”
“那你把任務完成。”
“不要。”
“為什么?”
“我跑不動。”
“就你跑不動?”
“哦,老師,我太累了。”
“那我只能給你扣分了。”我的課堂要求是:無故不完成課堂任務者每次扣一分。
“不要。”
“那你繼續。”
“哦,老師我真的累死了,讓我休息一下。”我跟他磨來磨去,繞了一圈又一圈。
……
“那為什么全班就你完不成。”
“因為我是廢物!”
當這句話從他嘴里說出來時,我愣了下,安靜了片刻,然后悄悄走開了。他見我走了,就快速跑到籃球場那邊玩起了籃球。我想,對這樣的學生我不能采用這樣的方法了。因為他對體育課學習已經有嚴重的習得性無力感。
5.梁某具體情況是:年齡14歲,男孩,是我校八年級的學生。在平常上課討論活動階段愛講廢話,而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話題上,聽課也不太專心,時有出神,不善于做筆記,作業馬虎,自修課紀律松散,課間過于活躍,特喜愛籃球,行動上顯得自由散漫,沒有堅持性,與整個集體有點疏遠。同時也發現這個同學思想上并不復雜,對老師、同學沒有惡意,想法比較簡單,容易受他人影響,具有研究的典型性。父母經商,也難得空閑,對他照顧不周,所以,梁某是經常獨自一人在家看電視、看書和玩游戲。班主任與其他教師對他評價是:上課散漫愛插嘴,耐性不足,作業潦草拖欠,學習主動性差,信念不強,考試成績不理想,但常有悔意,好打抱不平。
1.問卷調查:根據人教思品教參的教學資源的問卷為藍本進行問卷設計和調查。
2.座談訪問:分別對梁某本人、梁某的父親、班主任及其同學進行訪談。
3.教學觀察:我給梁某分析了一下失敗的原因(見表1):

表1 失敗原因分析
歸因不同會引起不同的心理變化,進而影響以后的成就行為。能力是一個穩定的內部歸因,如果將成功歸為能力,會感到自豪,并期望以后還會成功;如果將失敗歸因為能力,則會感到羞愧,并期望以后還會失敗。努力是一個不穩定的內部歸因,如果將成功歸因為付出巨大的努力,會增加自豪感;如果將失敗歸因為缺乏努力,會增加羞愧,并期望以后付出更大的努力來獲得成功。任務難度是一個穩定的外部歸因,如果將成功歸因于任務簡單,會減少自豪感;如果將失敗歸因于任務太難,則會減少羞愧感。運氣是一個不穩定的外部歸因,如果將成功歸為運氣好,則會減少自豪感;如果將失敗歸因為運氣差,會減少羞愧感。
4.教學干預:在體育課堂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及群體性體育競賽中,對梁某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
打籃球是他的愛好,籃球隊是他的夢想,我以此為突破口,找他談了幾次,問他想不想來籃球隊,他說想,于是我就給他提出了一些條件,我說打比賽必須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跑得要比對手快,跳得要比對手高,這樣才能戰勝對手啊!他點點頭,似乎很用心。
于是給個案研究帶來了很大優勢,先以此為切入口接近梁某,獲得其信任,并逐步引導梁某對籃球的認識,使之意識到學習任何一項技能都必須付出努力的。因此,在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中逐漸幫助王某設置了練習目標和內容,逐步地提高其籃球動作技能,經過六周的觀察和訓練,據家長和班主任反映其在行為上有了很多的進步,能遵守課堂紀律,也熱心班級事務,看電視玩游戲的時間明顯減少了。
游戲,簡單易懂,在對身體的發展方面,體育游戲通過各種練習和活動,使游戲者的身體承擔一定的運動負荷,各器官、系統對各肌肉群得到必要的活動,這有利于他們的生長發育。同時,經常改變游戲活動的各種環境條件和活動方式(如采用競賽的方法等),提高要求,可以全面地發展少年兒童的速度、力量、靈敏、耐力等身體素質,提高他們判斷時間、空間的本領,發展他們的思維、判斷、記憶和創造能力,提高他們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此外,由于游戲帶有一定的情節性、趣味性,它能提高游戲者的情緒,培養他們的活潑愉快、開朗合群的個性和團結互助、勇敢頑強、機智果斷等等心理品質,使他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梁某身高 180,體重 100 公斤,由于長期的缺乏鍛煉以及飲食上面的不科學,造成肥胖,身體素質較弱,所以我只要求他在掌握技術并熟練運用后再要求所達到難度標準。比如立定三級蛙跳,先把三跳的節奏把握好,再要求遠度。使他能積極參與,并不斷積累成功,從而消除“結果不可控的”失敗體驗。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
“南風效應”給我們教師的啟示是:在處理教師與學生關系時,要特別注意講究方法,注重感情的投入。詩人泰戈爾說:“愛是理解的別名。”以情感人,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用真摯的情感溫暖學生,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愛。我用真摯的情感和無私的幫助感動了他,在平時教學中也滲透了老師對他的人文關懷,平時碰見他就跟他簡單談談心,有時間了就一起坐在操場上聊聊籃球。他總是很顯得很興奮,不斷發問,有時候不同意我的觀點生氣了,但是很快又跑回來,真是孩子氣,不必偽裝自己。
研究前,我應用問卷進行全年級調查,梁某同學的兩份問卷的回收,成績量化均在15分以下,屬于無力感很差的對象,經過一學期的有意體育傾向性教學,在常態的情況下,通過觀察和問卷再測,表現出具有一定的學習動力。從課任教師、家長的訪談中,進一步說明了梁某同學在學習上已經獲取很大的進步(見表2)。

表2 教師、家長座談反饋表
研究前梁某同學的成績在班級處于后五名的對象,經一學期的矯正能達到他預定的目標,進入了班級25名,各科成績均有進步,尤其是科學成績進步顯著,處于班級的前十五名,這也極大地調動了他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低目標、小步子,以一帶全的方法,讓他體驗到學習的成就。(見表3)。

表3 王某同學的八年級第二學期期末成績分析表
從表2、表3可以看出,通過體育教學訓練對梁某同學的培養取得了較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梁某同學德智體的全面發展。
1.從興趣入手是減輕無力感的契機,易獲得良好成就體驗,有效地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
2.利用體育游戲的等待和有序的功能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習愛好。
3.制定合理的目標非常重要,特別對是后進生。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的階段,都應該有個理想。或大或小,或長或短,只要心中有理想,走路才有方向,才能輕松。
4.我相信,只要我們老師合理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用愛心來教育和感化,對他循循善誘,時刻關心幫助,他一定會早日走出“習得性無力感”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