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亮 孫光宇 趙 越
數據要素在經濟價值創造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逐漸成為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和新引擎。近年來,全球發達經濟體紛紛將數據競爭力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我國也積極布局數字經濟戰略,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
銀行業是數據驅動型行業,數據在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中發揮著基礎性、全局性和引領性作用。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已成為商業銀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機遇,但機遇背后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與挑戰。數據要素市場加速發展背景下,展望商業銀行的機遇、挑戰及應對之策具有重要意義。
政策導向逐步清晰。發展數字經濟的關鍵在于培育數據要素市場。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首次提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隨后有關會議和報告都對數據要素市場的建設提出了意見和建議。金融業具有天然的“數字基因”,將成為國家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的最佳實踐基地。央行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指出,要逐漸加強數據能力建設,在保障安全和隱私的前提下,進一步推動數據的有序共享與綜合應用,不斷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公共數據開放提速。數據的開放共享是培育數據要素市場、釋放數據價值的基礎。2015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提到“穩步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放”;之后,相關部門提出“政務信息開放”“政府信息開放”“政務數據開放”“政府數據開放”等概念。全國多個地方政府也出臺了專門針對“公共數據開放”的政策措施。據零壹智庫不完全統計,目前,上海、浙江、天津、山東、廣西、重慶、貴州等地已經發布專門面向公共數據開放領域的管理辦法。復旦大學中國開放數林指數網站顯示,截至2021年10月,我國已有20個省級政府數據開放平臺(含省和自治區,不包括直轄市和港澳臺)和173個城市政府數據開放平臺(含直轄市、副省級與地級行政區)上線運營(見圖1)。
圖1 2012——2021年地市級以上政府數據平臺數量增長情況
數據交易市場建設加快。促進數據交易和流通是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的關鍵環節。數據交易所被視為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充分挖掘數據要素潛力的重要“底座”。2014年以來,隨著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相關政策的不斷推出,全國各地的數據交易平臺、交易中心和交易所(以下統稱“數據交易所”)不斷涌現。據零壹智庫不完全統計,目前由地方政府發起、主導或批復的數據交易所已經有39家。自貴陽大數據交易所于2015年正式掛牌運營以來,2015——2017年,先后有近20家數據交易所成立;2020年之后,又有一批數據交易所在山西、北部灣、北京和上海等地成立;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西部數據交易中心、深圳數據交易所、廣州數據交易所等十余家數據交易所的建設也陸續啟動,數據交易所建設進入2.0階段。
數據要素市場與銀行業聯系更加緊密。2018年,銀保監會在《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中首次明確了數據治理的定義:“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建立組織架構,明確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及內設部門等職責要求,制定和實施系統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確保數據統一管理、高效運行,并在經營管理中充分發揮價值的動態過程?!敝?,銀保監會與央行又出臺多項政策性文件推進銀行業數據治理工作,涉及數據治理體系評價、治理能力提升、治理體系構建等內容(見表1)。其中,2021年9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監管評級辦法》,在評價指標體系中首次納入“數據治理”項,權重占比為5%。銀行業數據治理邁入了“強監管”階段。
表1 涉及數據治理的相關政策
數據要素為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帶來新空間。數據要素在商業銀行獲客、活客和風控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數據治理的逐步推進,數據資產確權、使用和交易的規范越來越明確,商業銀行以數據或數據資產作為金融資源開展信貸業務的可行性越來越強,并逐步形成新的信貸產品。目前,北京、上海、山東等地的公共數據平臺均已發布金融相關應用。在服務中小微企業的過程中,公共數據的應用有助于銀行完善用戶信用畫像,降低信貸成本,控制不良貸款率。隨著數據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基于數據資產的金融業務將是商業銀行調整信貸結構的一個著力方向。
數據治理賦能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數據治理涉及商業銀行業務種類、業務流程和內部管理等各個方面,數字治理的提升過程將推動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提高商業銀行經營質效。目前,六大國有銀行憑借其在管理、人才以及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已經成為數據治理領域的先驅。其中,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在年報中發布了數據治理相關規劃;建設銀行設立了數據治理工作組;郵儲銀行設立了數據治理委員會;中國銀行數據治理“三橫兩縱一線”框架基本建成;農業銀行提出“對數據治理進行強化,對風險數據集市和單項風險管理系統進行優化升級,對集團風險數據加總與風險報告能力進行持續提升”。同時,部分中小銀行也在積極推動數據治理工作,不斷夯實數據基礎建設。例如,貴陽銀行從完善治理組織、建設制度機制、開發治理工具、加快人才培養以及狠抓管控落地等方面入手進行數據治理管控能力建設。
數據要素市場帶來新的產業空間。近年來,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等技術、產品和服務蓬勃發展。根據IDC相關報告,2021——2025年,我國網絡安全相關支出預計將以20.5%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將達214.6億美元。與此同時,近年來,數據資源的存儲、計算和應用需求大幅提升,數據中心也迎來新的發展空間。信通院數據顯示,我國數據中心行業市場收入在2021年達到1500億元左右,近三年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0.69%。一些數據業態的出現和成長,將為商業銀行帶來新的業務機遇,改善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
傳統信貸思維、信貸模式難以支撐新興行業的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技術型、數據型企業吸引了大量的資本。這類企業在成長初期投入很大,實現盈利需要較長時間,按照傳統的信貸規則,很難成為商業銀行的主流客戶。面對巨大的業務空間,商業銀行需要更新原有的信貸思維和信貸模式,從而適應新興產業的發展。
內部數據治理、專業人才體系建設要求提高。商業銀行內部數據治理涉及的部門多、業務多、關聯數據多,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健全數據治理架構,明確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管層的職責分工,明確數據治理歸口部門、牽頭部門和業務部門的職責。同時,商業銀行的數據來源廣泛,數據體量龐大,需要做好內部數據標準建設。一旦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便會出現數據指標口徑不統一、指標重復建設等問題,最終導致數據的可用性不高。
對中小型銀行的特色經營產生挑戰。中小型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源于其對本地及區域內市場的深度經營能力,而數據要素市場相關的經濟生態受地域的限制越來越小。區域性中小銀行如何發揮區域資源稟賦、建立自身的特色業務優勢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引導和培養客戶對線上化金融服務的認知。一是從需求端培養客戶對線上化金融服務的認知,針對不同客戶群體(尤其是中老年客戶群體)宣傳推廣線上化服務的便捷性和可靠性,培養使用手機銀行App和智能客戶端等線上化服務工具的習慣。二是從供給端為客戶提供更多的線上化服務場景,與超市、藥店、理發店、社區等線下場景供應商合作,不斷豐富線上化服務內容。三是循序漸進,在智能化網點建設與線上化服務對接過程中,制定完善的數字化服務行動方案,從而在客群開發過程中形成細分市場,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線上化金融服務。
加快智能化網點服務系統的流程優化和設備的改造升級。
一方面,開發手持終端機加強移動辦公,實時查看客戶操作、審批流程以及客戶營銷信息,并同步獲取客戶數據。另一方面,引導客戶熟悉和接納數字化服務的設備工具,并將使用終端反饋的數據和使用效果向后臺研發人員進行及時反饋,不斷提升數字化設備的運營效率,提高數據要素的積累量和積累速率。同時,在應用公共數據、數據交易所數據以及實現內部數據資產價值的過程中,為實現數據與業務的有效結合,盡快培養“懂數據且懂業務”的人才隊伍,并建立與之相配套的人才管理體系。
注重數字金融服務從技術、流程到服務體驗的全過程管理。設立數字金融部或者數據要素部等類似部門作為統籌非接觸服務的中樞,負責整合金融科技部、零售業務部、私人銀行部等各個部門的資源。以數據要素為依托,實時改造升級業務經營全流程,對前臺、中臺和后臺數字金融的運行、內外服務和公開反饋情況及時有效地優化和管理,使客戶和商業銀行自身都享受到數據要素發展帶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