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菡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酒店品牌一旦身陷負面漩渦,成為眾人吐槽的靶心,輕則影響短期銷量,重則重創多年積累的品牌資產。
當品牌面臨負評、輿情時,該如何自處?
許多酒店品牌人深有感觸:現在品牌公關越來越不好搞了!
主要體現在三點:
刪除信息來源、從源頭上阻斷傳播,這是公關的釜底抽薪之法。
從前,企業面對的是單一媒體,這個方法容易奏效。
但現在,企業面對的是社會化媒體平臺,人人自媒體,你能刪一個,不能刪一萬個……悠悠之口難堵呀!
從前,有些品牌方的危機公關秘訣是“拖”。
“三不”方針:不面對,不解釋、不負責,一直拖著,拖著拖著就沒了。
但現在,一直拖著,相關話題就會越來越多,負評熱度居高不下,最終被反噬的還是品牌自身。
公眾的不滿就像高壓鍋,燒得越久,氣越大。
從前的公關金句:“你問你的,我答我的”,這種答非所問的公關套路,AI機器人一樣無懈可擊的笑臉,曾是許多公關人的標準作業。
但現在這種操作只會拱火,給公眾的不滿火上澆油。
還有些謎之操作的品牌方,發的所謂《道歉聲明》,字里行間都是委屈、不服。以為別人看不出來,其實…,只是送二次傳播的談資,讓事件進一步發酵惡化。
更有甚者,用抹黑顧客洗白自己,用“受害者有罪論”,給自己的過錯找借口,最后暴露的是自己的失格,被客戶追著打,場面一度失控。
而危機公關,最怕的是失控。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變化?
因為更年輕的消費者,后浪們,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相比“前浪”,后浪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
更高知。教育背景好,知識豐富,更有懷疑精神,他們不輕信品牌方一家之言,在重大購買決策之前,能輕松從電商平臺、社交媒體、用戶評測中獲得更真實的內幕信息,成為半個內行,消費理性。
更感性。追求更高層級的精神需求,愿意為顏值、興趣買單,在意品牌能否提供體驗價值,在乎品牌的價值觀是否與自己三觀一致。常會因為情緒的起伏,情感的波動,輕易對品牌“路轉粉”或“粉轉黑”,這種情緒體驗會化為實實在在的銷售。(看看“戰蘭”罵戰后,兩天兩億的直播銷售額就知道了)
更有維權意識和能力。他們懂得捍衛自己的權益,樂于分享自己的購物經歷,如果遇到不爽的體驗,愿意分享曬給大家“避坑”,并且也有大量的社交化媒體供其上傳、發布、互動,以及擴散。
總之,后浪們既有見識,又有主見,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和價值喜好,不像前浪那么容易“洗腦”了。
消費群體和環境都變了,公關迎來了最大的變化:
原來是品牌方和媒介結婚,現在是品牌方和公眾戀愛。
以前的品牌公關,男主是品牌,女主是媒體,沒公眾什么事,公眾頂多算“吃席”的。(所以截斷媒體,信息中斷了)
而現在,公眾走上了舞臺,搶過了話筒,直接和品牌喊話了。
品牌方如果“刪刪刪”,“壓壓壓”,本質就是剝奪公眾的話語權,這么蠻干,只會激起更多圍觀者的義憤填膺。
就像前一陣,李寧新款設計酷似“日軍服”,在引起公眾指責時,其高管在朋友圈中表示:“我們的消費者,對于中國文化的沉淀,教育知識的傳承還是少了。

(圖片來自李寧官方宣傳圖)
這種不當言論,如撮鹽入火,瞬間引發排山倒海的輿論,最后,李寧股價大跌,官方出面道歉,熱度才消減。
海天起初的騷操作也是如出一轍:
義正辭嚴地發“駁斥”聲明,想來“硬”的,最后面對輿情洶洶、股價暴跌,發出了遲到的“道歉”聲明……
假設,那天它第一時間發的是“感謝”監督信,或許不至于形象全毀。
對我們酒店品牌方來說,要順應時代趨勢,吸取前車之鑒,調整公關策略。
具體怎么變?
常言道:觀念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
我們首先從觀念的改變開始。
觀變轉變負評是產品升級的捷徑
很多品牌方視負評為洪水猛獸,必欲除之而后快,甚至不惜用恫嚇的方式。
真·大可不必!
公眾對企業是有容錯度的。
海底撈的食品安全不是沒出過問題,老羅的帶貨質量也曾有過負面,但為什么大家依然接納、認可、追隨?
它們都顯示出品牌應有的擔當:
這錯我認,立刻就改!
沒有不犯錯的人,也沒有不犯錯的企業,消費者是能接受企業出錯的。
他們不能接受的是:品牌出錯之后死不認賬,拒不改悔的態度。
滿嘴狡辯的抵抗,
避實就虛的聲明,
用法務威脅的蠻橫,
反潑臟水給顧客的齷齪,
推給行業潛規則的滑頭,
拉同行下水轉移視聽的雞賊,
引導對顧客人肉網絡暴力的卑劣……
品牌的這些應激反應和不當行為,讓公眾窺見了品牌方真正信奉的企業文化是什么,這才是真正引發“公關危機”的始作俑者。
一個品牌方,如果能有如此胸懷:
負評和質責,不是來找事,更不是找茬的,是來幫我發現問題、糾正問題的。
徹底放下敵對之心后,虛心檢視顧客的質疑,就會發現:
大部分的“負評”,都集中在衛生、健康、安全這些基本功能價值上,這可是一家酒店價值的最底處——如果酒店這個木桶的底部都出現了漏洞,酒店的流量必然會很快漏光。
還有些負評,集中在服務差和同質化上,這類問題屬于酒店的體驗價值,對中高端度假酒店來說,同樣是生死提問,可以引導酒店找回自己的核心價值。
態度轉變情感為王
欠缺誠意的公關套路,根源是不在乎用戶的感受。
很多問題被激化,在于該講感情時,卻去講道理。
(這就和跟女朋友吵架時講道理的結果一樣)
有時品牌方也委屈:
我合理合法,干嘛這么上綱上線?
輿論世界,情>法。合法并不代表合理。
海天的醬油違反《食品安全法》了嗎?
也許可能沒有,但顧客對吃了這么多年添加劑不爽;
某酒店枕頭上的跳蚤違反《侵權責任法》了嗎?
也許夠不上,但顧客對身上的癢包不爽……
有的品牌方不服氣:
就這么點小事值當嗎?別家也都這么干呀?他們干得還不如我呢!
拜托!顧客這樣對你,恰恰是把你當成個品牌,當成一個大品牌,才會對你有更高的要求。(你要是個三無路邊攤,用戶才不會找你)
同樣的事件,不同的態度,結果也完全不同。
在2019年的黃金周,兩大酒店品牌旗下的兩家重量級品牌,在同一時間(十一黃金周),同一事件(客房有蟲),顧客都有拍下照片和視頻,但事情后續走向卻截然不同。
● A酒店事發后,立刻承認過失、道歉、減免房費、給予賠償,因為品牌方較好的處理方式,網友的情緒以正面為主;
● B酒店的回應是:“不能確定系酒店蟲子所為”,這個態度一石激起千層浪,民意一邊倒的站在顧客一邊,排山倒海般譴責酒店衛生問題。
如果品牌方能理解顧客的情緒,快速反應,積極解決,是有可能挽回風評,迎來顧客的諒解,公眾的理解。
講真,大部分提出問題的客戶,都是帶著溝通意愿,抱著期望的。(就像能和你吵架的女友,還有挽回余地。徹底失望的,早就一言不發走了)只要品牌方能夠及時回應,得體回應,危機是很有可能轉化為良性互動,將客戶轉化成忠粉的。
當品牌方能放低姿態,傾聽用戶聲音,理解他們的感受,認同他們的情緒,才是真正的“用戶視角”。
行為轉變具體可量化的解決方案
吵架后,最好的滅火方法是,麻溜地去洗碗,并拍著胸脯保證:“媳婦大人,以后碗我刷、地我掃、工資卡歸你管”。
品牌公關亦然。
嘴上認錯只是第一步,關鍵還得給出解決方案,那種具體的123,怎么干事的承諾,虛話套話就免了吧。
去年老羅曾因帶貨鮮花質量問題而被投訴,老羅的公關處理堪稱教科書:
第一步:及時回復,給出保證。
“收到,非常非常非常抱歉。正在嚴肅追究責任(事先有協議約束)。如果他們不及時給交待,我們也會給,請放心。
第二步:態度共情,價值觀輸出。
“xx居然還在擔心品牌影響,可笑!有膽量發幾千份爛花,還怕品牌影響?今天做不到這件事讓消費者和我們全都滿意,xx就是你的前車之鑒”
態度擲地有聲,一下子讓顧客感覺被理解,更認同,找到了娘家人。
第三步:具體措施,明確結果。
在官方微博發文《關于……的致歉和補償措施》,提到自己的不安和愧疚。并給出結果:退一賠一。退的是鮮花品牌的全部款項;賠的是直播間自己按原價賠償現金給下單客戶。(如果按法條卡,老羅是無需負法律責任的。)
第四步:著手整改,邀請監督
直播工作室加強選品篩查,完善相關流程,并邀請粉絲監督。
品牌如何處理負評,最最最根本的決定因素是: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上下共同遵循的理念和原則,包括企業愿景、使命、價值觀、方法論、管理原則等等。
每一個品牌方都會擲地有聲地喊出自己的使命、愿景、價值觀,比
如:
以“成就美好生活”為使命,以“成為世界級的偉大企業”為愿景;
以“一家舒心的微笑公司”為使命;
以“建立一個體現中國(東方)特色、賦予時代特征、極具品牌性格的酒店集團”
……
但是能否真正的兌現,答案藏在公關反應中。
一個嘴上喊著要“打造具有國際視野的酒店品牌” ,在實際的公關行動中,卻接軌“城鄉結合部視野”,這樣的品牌,只能當村里的霸王,是很難走向國際的。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一個品牌何嘗不是?
說到底,品牌對公眾的態度,藏著自己的未來。
很多人將品牌公關=“危機公關”
事實上,真正的品牌公關,在日常。
以預防為主,占70%。(危機處置只占20%,相當于品牌方的期中考試,還有10%的工作是事后補救,相當于考砸了復讀)
所以,當小問題出現時,我們如果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就能防微杜漸,及時止損;
甚至智者可以窺一斑而知豹,從個例中找到普遍規律,并以此為契機,迭代產品,提升價值,溝通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