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寧寧
堅持“五育”并舉(2019《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是推進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突出德育教育實效,增強美育熏陶,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的必由之路。眾所周知,審美教育已然成為教育界熱切關注的話題,推進審美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和相互促進發展有多種途徑。教師引導學生傳唱經典歌曲、推薦鑒賞勵志歌曲是實施審美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
向學生推薦勵志歌曲有一個典型案例,就是《蝸牛》2005年被選進上海市中學生愛國主義歌曲100首歌曲推薦目錄。據某中學調查有94.7%的學生歡迎流行歌曲進課堂,這一事情“引發了整個社會以及教育界討論的熱潮”[1],一時間毀譽參半。如何引導學生去看待和認識偶像的力量和流行歌曲的影響,至今仍是教育工作者無法回避的問題。無可置疑的是當時很多中學生喜歡唱《蝸牛》,這首歌已悄然走進了校園。今天的回望,會給予我們新的反思和啟迪。其實,學生異口同聲唱響流行歌曲,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教師進行審美教育的契機。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美育重視保持作為個體的人的精神的平衡、和諧和健康,使人的理性與感性相通。而脫離了感性認知的理性教育,會變成一種固化的、呆板的、限制人的生命活力的定勢思維。對學生開展美育教育,教師不僅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因勢利導,更需要建構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審美理想,有效指導學生提高審美水平,正確和恰當認識偶像和流行文化。
《蝸牛》是作者周杰倫境遇不佳、事業處于低谷時期創作的歌曲,因非常渴望擁有自己的歌唱天地,寫下這首歌:“該不該擱下重重的殼/尋找到底哪里有藍天/隨著輕輕的風輕輕的飄/歷經的傷都不感覺疼/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作者一是自我勉勵,同時也為了鼓勵像自己一樣普通的年輕人,即使渺小如蝸牛也要為了夢想的目標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陽光靜靜看著它的臉/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這首歌鼓勵年輕人不要被現實擊垮,即使像蝸牛一樣也要努力前行,相信天道酬勤,相信夢想的力量,相信總會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歌詞樸實無華,曲調舒緩而不失溫暖,給清苦的學習生活以療愈和向上的力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歌詞里的積極能量,蝸牛雖小,心系陽光,跬步前行,催人奮進,是一首具有凈化心靈,追求理想,培養水滴石穿精神的勵志歌曲。
關于推薦愛國主義歌曲,《真心英雄》《中國人》等流行歌曲入選并未引起異議。《蝸牛》引起激烈討論的焦點在于是否應該歸于愛國主義歌曲。反對者認為這首歌入選比較牽強;而支持者認為任何教育都不是空洞的說教,應根據兒童少年的身心成長的發展特點及接受適應能力;支持者認為這首歌曲能夠鼓勵青少年奮發向上,是彰顯不懈努力民族精神和凝聚人心的體現。今天來看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感知和挖掘愛國主義的內涵。愛國主義是具體的、現實的,不僅指個人對祖國的一種熱愛的態度、支持依存的關系,也指對民族文化的自信、歸屬和認同,愛國主義可以表現為自尊自勵自強以及不屈不撓和不懈努力的奮斗精神。從歌唱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的角度來看,從適應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接受能力來講,《蝸牛》具有積極向上的正面能量,入選愛國主義歌曲從某種意義而言是一種消解簡單說教的嘗試。
從審美價值來看,《蝸牛》歌詞帶有個人化的情緒表達,但不是粗制濫造,是平常小人物的心聲,不是低級趣味,是負重前行的光亮,歌詞像一股暖流可以溫暖正在成長期的青少年的心靈。中學生的學習壓力,如重重的蝸牛之殼,學習之辛苦,如爬梯一般,需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稍不留神便會掉下來,再重新爬。小小的蝸牛受到歡迎,說明每個人都是負重而行。雖然渺小如蝸牛,但仍要去尋找屬于自己的藍天,不懼困難,不畏傷痛,堅持不懈。這種渴望陽光、追求夢想而永不放棄、自強不息的積極精神,就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能夠鼓舞向上的青春勵志的歌曲。
從審美理想來看,音樂是可以調劑生活、感化人心、升華境界的寄托。《蝸牛》的歌詞朗朗上口,曲風舒緩,意境優美,能夠讓歌唱者在藍天、陽光、微風、隨著葉片往前飛的審美感受的基礎上,形成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和向往,是一種苦樂交加、無怨無悔、奮斗向前、指向幸福生活遠景的創造性想象,是一種形象性與觀念性的和諧融合。
2001年《蝸牛》入選上海課改初中《音樂》教材。2014年語文出版社將《蝸牛》收錄進小學三年級新版教材。這或許是教材編寫者尊重青少年審美情趣的一種選擇。今天教育工作者仍然要審慎地對待這個問題,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提升教師的審美素養,通過什么樣的審美教育途徑和科學的方法去引導學生培養審美情趣,陶冶傳統文化中“思無邪”的詩歌情感,激發對祖國文化的熱愛,樹立健康向上、積極向善的審美理想。
學校美育工作從“軟任務”成為“硬指標”,需要完善中小學相銜接的美育課程體系,無疑實施美育“浸潤行動計劃”(2019《關于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的通知》)是可行之路。美育教育關乎學生的全面發展,關乎立德樹人價值觀的浸潤。2015年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2]。美育教育的熏陶、感發、激勵、凈化、升華的積極作用和重要意義已獲得廣泛認可,同時更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合作和行動落實。
教師對美育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美育是面向每一個人的教育,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逐漸建構出適合的審美理想。
教師的審美理想應是在教學審美感受基礎上形成的對美的一種完善形態,是一種指向美善品格、指向未來的創造性想象。它是具體的、形象的,同時蘊含著符合理性的價值思考和境界。教師審美理想一經形成,會滲透于具體的教學審美活動之中,能夠啟發學生對美的欣賞和創造,對學生的審美價值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詩教和樂教,倡導內外統一的文質彬彬的審美理想,指向人性的完善和社會的和諧。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到在美的藝術中,感性和理性能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融合,其審美理想是人性的和諧發展。教師可以從中西文化中汲取營養。
學校教育重建完整人性的途徑之一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審美理想應是審美文化的結晶或審美經驗的升華,審美理想不同于一般的社會理想,不是抽象的美學觀念,同時也不能被符合邏輯的概念涵蓋或替代。審美理想一般是建立在一定的審美經驗的基礎上,具有直觀可感的經驗性和形象性特征。如果要表現審美理想,應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東西,藝術形式應是一種很好媒介和可實踐審美教育形式。
學生的審美理想一般是在家庭與學校的審美文化氛圍里熏陶而逐漸形成的,是由個人的審美體驗和人格境界得到肯定的關于美的觀念和范式。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教師幫助學生建構審美理想,就是找到適當的教育契機,不斷地引導學生認識現實、追求理想,并努力去實現理想的過程。詩人泰戈爾認為,積極的審美活動能給人以高尚的精神愉悅,創造出真實完整的物質世界,譜寫出愛的頌歌和生命的樂章。[3]
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實現審美理想教育。審美理想首先是以具象性形態而存在的,就像歌曲中這只具象的蝸牛,“在最高點乘著葉片往前飛/任風吹干流過的淚和汗”“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陽光靜靜看著它的臉”“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總有一天我有屬于我的天”。在這種具象的描述之中,體現著符合音樂美的抽象必然性,指向“鍥而不舍”“峰回路轉”等內涵。審美理想是具體的存在,理想美好如藍天、溫暖如陽光,蝸牛這個具體形象蘊含了“自強不息”“苦盡甘來”的理性思考,審美教育的內在目的性應見諸于學生喜歡的感性形態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像蝸牛一樣每天進步一點點。每一個樂觀向上的身影都是美的,每一次努力追求陽光的勇氣都是值得點贊的,每一位勤奮進取的學生都能夠彰顯出“每個人都了不起”的時代精神。教師審美理想的建構,是通過在教育實踐中適當地把學生關注的具象事物與抽象理念有機統一而建立起來的,也是在審美教育過程中適時地將形象性與觀念性完美融合而形成的。
審美理想教育是德育的一種途徑,教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以不背離道德、符合美善品格的審美理想指導學生的審美創造和實踐活動。
教師應該立足于對學生的人文關照,重視對人性本身的思考及對當代學生自身特點的體察和剖析。馬克思曾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的人。[4]教師自己首先力爭成為具有審美理想的老師,才能更加有信心和有底氣鼓舞和感染學生,引領和推動學生使之積極進取、成為對自己負責、對社會有擔當的有用之才。
審美理想對審美創造起著選擇和導向的作用,教師需要身體力行,在正確的價值觀指導下,以自身良好的審美趣味和全面的審美能力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特別是需要針對學生不同發展時期的不同身心特點,幫助學生在審美經驗的感性與理性的認知、審美情趣的陶冶、審美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做出正向的引導。
教師需要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美善品質,張揚和倡導積極樂觀的審美理想。歌曲《蝸牛》指向光明、指向未來的審美理想有益于學生健康成長,能感發和喚醒學生心靈中的美好夢想,使之擺脫如蝸牛殼一般的桎梏,消解壓力,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教師的審美理想對學生的審美活動具有導向和激發作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敏銳感受和逐漸認識現實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的美與善,選擇不背離道德、符合自己意愿的實踐活動和值得追求的未來目標,為創造更新更美的理想生活而不懈奮斗。
總之,教師的審美素養,一般包括審美經驗、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等要素。其中審美理想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高層次教育。一個具有審美理想的教師,應成為蔡元培先生所說“修養愈深,審美程度愈高”的教育家,應把教學當作藝術來看待,教師審美理想的建構,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創設與教育美的創造。“能培育出人之美的教育,就體現了教育之美,就是美的教育。”[5]在實際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用審美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不同個性,發現學生進步成長之中的閃光點,盡可能使用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實施教育,給予學生更多的贊賞和鼓勵。優秀的教師總能以充滿愛的審美理想,賦予平淡的教材和普通的課堂詩情畫意的亮色。教師的審美理想既表現為對美的欣賞能力的傳播與感染,也體現為鑒別學生藝術活動的順勢而為的鼓舞與推動,還滲透在對學生創造能力的情感浸潤和審美文化的價值指導。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當努力成為堅守立德樹人信念、具有崇高審美理想、擁有仁愛之心、掌握精湛教育藝術的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