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雅婷
近年來,伴隨我國一系列中外合作辦學相關法律政策頒布,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在項目管理方面日漸規范,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校內涵式發展,為提升其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發揮了巨大作用[1]。自2003年國務院頒布《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以來,近10年間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在國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其發展速度、辦學規模與辦學層次都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截至2021年底,220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2227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獲得教育部官方審批。
在教育全球化的環境影響下,中外合作辦學直面政治、經濟、文化、國內外教育環境與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呈現覆蓋面廣、內容多樣的鮮明特色。因此導致服務大局意識欠缺、與新時代要求相差甚遠,政策體系不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急需提高等問題[2]。為更好的保護中外合作辦學碩果,進一步引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發展路徑制度化、健康化,教育部于2013年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工作的意見》,規范辦學質量。2020年6月,教育部再次強調教育對外開放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深化教育國際合作,為新時期中外合作辦學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同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方案中強調改進高校國際交流合作評價,提高合作辦學工作質量。2021年,“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開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對新時期中外合作辦學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道路。
截止到2 0 2 0年底,中外合作辦學注冊學生總數為509504人,“在讀”的學生總數為302616人。經調研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注冊系統發現,學生所在專業人數排名前10的專業依次為工商管理、會計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國際商務、財務管理。
統計2020年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科結果顯示,工學占26.08%,在農學、理學、醫學專業中雖然占比較高,但理、工、農、醫等實用性強,急需學科在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比重共占所有合作辦學學生的31.19%,比例仍然較低。

2020年中外合作辦學理、工、農、醫學科學生數量情況表學科類別 學生數量(人) 占比情況理學 17980 3.53%工學 132940 26.08%農學 1962 0.38%醫學 6112 1.20%總和 158994 31.19%
中外合作辦學在國內外教育環境的推動下,無論是從項目數量、參與高校數量還是項目生數量上,都直接顯示出中外合作辦學開展的勢頭迅猛。在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不斷影響,中外合作辦學推陳出新,仍在線上開展合作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教育國際化道路,提高了教育全球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滿足了當下高校國際化發展的新需求。但高校在中外合作辦學實際運行過程中,在辦學秩序、辦學水平與辦學質量方面仍面臨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困難、辦學質量不高、學科專業重復、合作專業薄弱等諸多問題與困難。
早在2007年,教育部便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外合作辦學秩序的通知》,指出部分地區與高校沒有全面考慮到項目的辦學目標、運行能力對外方的辦學資質與能力未能認真核查,在合作專業的選擇中一直傾向于在會計學、財務管理、計算機、信息技術等“大眾認可度高”的學科上低水平重復辦學。2011年,天津的4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17項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被教育部停止辦學。其中,天津大學與香港大學合作的項目管理、房地產經營管理兩個碩士學位項目、天津商學院與烏克蘭奧德薩國立大學、俄羅斯圣彼得堡制冷與食品工藝大學、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理工大學等合作的項目皆存在無實質辦學行為,因而被教育部終止辦學。
2013年,國家為解決辦學目的不純、一味追求利益、整體辦學質量不高等辦學過程中的焦點問題,教育部為保障辦學質量,量身定制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工作的意見》明確細節條款指導辦學。隨后2014年,教育部判定4所高校:天津理工大學舉辦的工商管理、河南工業大學會計學、吉林財經大學會計學、黑河學院俄語專業合作辦學項目涉及嚴重違規超計劃招生現象。教育部依據其不同程度的違規行為,采取限期整改、減少招生、停止招生不同成度的處罰措施。通過加強監督和管理的干預,不斷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和健康、可持續發展能力[3]。
2018年,教育部印發《關于批準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終止的通知》,234個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被依法終止。此通知樹立了中外合作辦學領域需要堅決推進淘汰更新,優化升級的政策導向。
2016 年,《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發布,意見強調將合作辦學合作學科重心放在國家急需的自然科學與工程科學類專業建設,引進國外優質資源,提升合作辦學質量[4]。調研教育部發布的近三年批準舉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名單,獲悉2019年共獲批74個項目,其中涵蓋了服裝與服飾設計、產品設計、動物醫學、船舶與海洋工程、體育教育、生物技術、學前教育、視覺傳達設計、創新與領導力、管理信息系統、音樂學等專業。2020年共獲批83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其中通信工程、西班牙語、臨床藥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美術專業、能源與動力工程、交通運輸、物聯網工程、環境設計、環境生態工程、數字媒體技術、藥學等專業得到獲批。2021年上半年教育部共獲批24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涉及商業智能與分析、葡萄與葡萄酒工程、體育經濟與管理、影視攝影與制作、制藥工程等專業。
結合政策導向與近三年中外合作辦學獲批項目的實例來看,工商管理、會計、金融、國貿、計算機、財管等紅極一時的合作專業在近幾年已經很少得到獲批,國家重視并鼓勵理工等急需學科、“高精尖”學科的合作辦學。
隨著教育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中外合作辦學的內涵與發展方向在不斷豐富與更新。依據目前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現狀,探索出中外合作辦學未來發展在合作雙方高校的資質、項目辦學目標、合作學科專業三個方面至關重要。通過分析與研究中外合作辦學“終止”合作與“雙贏”合作案例得出以下三條發展路徑,進一步推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高質量發展。
在辦學資質方面,“注重優化更新,以政策為導向”。合作雙方要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重點優先引進優質教育資源;項目辦學目標方面,“精準定位辦學目標,打造高水平合作項目”,以打造一流合作項目、高水平示范項目為目標;合作學科專業方面:“強化學科優勢,構建專業特色型人才培養新體系”。向理、工、農、醫等自然科學與工程科學類傾斜,開展高質量中外合作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