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碧宇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郭士杰
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不僅要改善人們的生活物質條件,更要創造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宜居鄉村,使人們能夠生活在青山綠水之間,這是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在城鎮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農村生活污水也在增多,而且污染成分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特征,這是處理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難題。另一方面,由于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生活污水工作中的經驗不足,也會導致實踐中面臨的阻力增大。為此,應該從新時代農村社會、經濟、生態發展的不同角度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生活污水處理方案和計劃,為各項工作的常態化推進提供支持,落實環境保護的目標和要求。
農村生活污水體量較大而且較為分散,包括了洗廁用水、廚房用水等,而且在工業和農業迅速發展中,在廠房中產生的生活污水量也在增加,微生物和無機鹽污染物、病菌等較多,主要污染元素包括了氮、磷、鉀等。近年來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濃度也在增大,這是生活污水處理過程中的主要難點之一。農村的發展水平和農戶生活習慣、農業生產方式等,都會對生活污水的水量和水質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實際生活污水處理工作中需要結合具體特點加以有效控制[1]。水資源是保障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資源,在人類活動逐漸加劇的趨勢下,水資源匱乏問題也成為當今社會中的主要問題,通過對生活污水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處理,能夠提升水資源利用率,緩解目前資源匱乏的問題。滿足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要求。受到農村產業布局和人口分布特點等因素的影響,生活污水的分布也較為分散,集中處理的難度相對更大。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與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工作相比,處理技術和設備的普及率不高,導致污水排放到周圍的水體當中,這是威脅水體生態環境的主要原因。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流程如圖1所示,需要確定不同環節內的控制要點,以達到全面治理的目的。

圖1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流程
對于污染問題防治工作的關注度不高,是當前農村社會發展中的主要問題。特別是相關政府部門在工作中以經濟建設為核心,受到“先發展、后治理”思維理念的影響較深,因此會導致污水量及污染程度不斷擴增,對人們的飲水安全形成威脅。相關部門未能及時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因此農村居民對于生活污水特點和危害的認知程度不高,難以在生產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污水會隨意排放到周圍水體或者土壤當中,造成大面積的污染狀況,不利于社會健康長遠發展。
雖然目前的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和工藝類型較多,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卻面臨較多的困境,無法達到預期工作要求,而且會造成資源浪費。部分處理技術和設施設備較為陳舊,無法滿足新時期生活污水處理工作的要求,在使用中的能耗增大,而且無法保障出水水質達到標準要求。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成本投入也較大,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普遍缺乏可靠的資金支持,這也是導致技術推廣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
環境問題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需要以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為核心,加強對生活污水的高效化、科學化治理。然而,在系統建設中由于對質量的把控不夠嚴格,也會導致其實用性受到削弱,難以發揮有效的作用[2]。在污水池建設中沒有考慮到實踐工作的具體要求,因此出現選址不合理的情況,而且未能嚴格遵循相關設計標準進行建設,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會遇到問題,比如堵塞和滲漏水等,難以保障污水處理工作的常態化推進。
生活污水處理工作勢在必行,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該項工作的重視程度,扎實落實國家相關政策要求,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各個部門之間應該形成密切合作,在污水處理中明確自身的職責和義務,構建協同機制和監督機制,防止在生活污水處理中出現形式化問題。在工程建設中應該做好招標和采購管理,加強對工程項目的嚴格審批,確保其達到質量標準,為后續治理工作的常態化實施創造條件。政府部門雖然能夠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但是想要在社會面上形成良好的節能環保風氣和氛圍,還需要公眾的全面參與。因此應該在污水處理工作中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使公眾能夠全面了解污水治理的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及其與自身的關系,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在生產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便減少污水的產出量,改善農村自然生態環境面貌[3]。另一方面,無論是在工程建設中還是在后期運維管理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持。因此政府部門需要加大財政投入,在做好經濟建設工作的同時,也要兼顧自然環境改善工作,為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應用奠定基礎。
由于農村生活污水的分布和類型、成分等十分復雜,因此在處理工作中需要做好全面的統籌規劃工作,分析其他因素對生活污水處理工作的影響,實現各方協同與統一,為生活污水處理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提供保障。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中長期計劃和短期計劃,確保生活污水處理方案的可行性,不僅要改善水生態環境,而且要注重對飲用水源的保護,以預防重大飲水安全事故。這就需要在污水處理廠和基礎設施建設中做好全面的調查與分析工作,了解不同地區內的水污染現狀和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分布特點等,拓展生活污水處理工作的覆蓋范圍。在很多農村地區,已建成污水處理工程較多,但是存在運行不暢的問題。因此在未來工作中應該做好全面改造和升級,為連片治理工作創造條件,實現農村資源的高效整合與利用[4]。對重點區域進行劃分,了解生活污水的污染程度,采取緊急處理措施,避免污染范圍的擴大化。同時在周邊區域做好水環境污染預警工作,預防緊急污染事件。
良好的治理模式,是推進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快速實施的關鍵,在治理模式的選擇上,應該保持科學性、特色性和有效性。由于農村生活污水在排放源、水質狀況和分布特點等方面和城市生活污水存在一定差異性,因此在構建治理模式時不能照搬傳統模式,而是要在工作中實現不斷創新和優化。工作人員需要全面分析當地收納水體狀況、地質條件和環境承載力等,注重對重點區域的有效保護,尤其是在資源開發中應該實現保護性開發,推動循環經濟發展[5]。生活污水處理可以采用區域式處理和納管型處理、分散式與集中式處理等,要結合當地的地形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布局等加以確定。
先進的處理技術能夠在生活污水處理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僅提升了生活污水處理工作的整體效率,而且能夠降低整體資源投入,優化資源配置效果。預處理和層疊生態濾池的有效融合,能夠降低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濃度,在發揮微生物降解和濾床過濾、植物凈化作用的同時,也可以在預處理中降低生活污水處理的難度,達到更高的出水水質要求。在選擇增氧裝置時應該保持高度自動化,在處理工作中降低對人為操作的依賴。隨著曝氣量的增加,可以有效改善去除效果,而且可以對系統的運行能耗實施控制[6]。相較于傳統處理方法而言,采用層疊系統時可以實現空間和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厭氧處理、好氧處理和兼氧處理等一體化程度更高,可以有效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氮元素。
微動力地埋式一體化處理技術在實踐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不僅能夠有效控制系統運行能耗,而且提高了整體處理效率,為后期運行維護和保養提供了便利。處理后的出水水質也可以符合相關排放標準,厭氧生物處理工藝和好氧生物處理工藝,是該技術應用中的核心工藝及環節,不僅能夠控制水體中氮元素的濃度,而且對于有機物污染的控制效果也較好。有機氮在厭氧處理環節能夠被分解成NH3-N,借助于碳源作用實現NO2-N 和NO3-N的轉化,產物主要為氮氣。好氧生物接觸氧化池,可以對生活污水實施進一步處理,產物主要包括了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質,因此具有清潔性特點,不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該技術的自動化程度較高,因此降低了操作的難度,防止人為操作不當而對最終的處理成效產生干擾。近年來,預處理技術和生態塘的融合度也越來越高,能夠滿足當前生活污水處理的實際要求,省去了污泥處理的環節,因此整個過程十分高效便捷[7]。在預處理環節,主要是針對生活污水中的懸浮物實施控制,有機污染物在兼氧菌和厭氧菌、好氧菌的共同作用下被有效降解,去除率可以滿足實際需求。
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建設是農村未來發展中的關鍵工作,需要結合生活污水的實際情況和污染現狀進行建設,確定具體的建設方案和規劃,實現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密切協同。首先,應該針對設計方案實施科學編制和優化調整。比如對于農村廁所的改造,不僅能夠從源頭上控制生活污水的產出,而且能夠有效提升資源利用率。要和雨污分流設施和處理設施實現密切協同,構建一體化的生活污水處理體系。在選擇管材時應該明確具體的處理要求和技術標準,選擇性能更加可靠的管材,不僅要達到系統施工標準,更要為后期水位控制和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在隱蔽工程建設中應該做好嚴格驗收工作,確保系統及設施功能的實效性,為后期檢查維護工作創造條件[8]。其次,應該在施工中落實質量管控要求。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在工程建設中做好嚴格監管,防止為了趕進度而犧牲質量安全的問題出現,真正改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使用性能。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應該加強對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的市場化管理,確保在實踐工作中能夠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增進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的交流合作,共同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不僅要提升各類設施在污水處理中的使用率,更要以此為依托創造更高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完善的屬地化管理機制,確保管理工作的便捷化實施,針對生活污水設施的運行情況進行檢查和維護,防止出現嚴重的故障問題,加快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進程。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傳統管理模式也呈現出一定的滯后性問題,因此需要引進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和設備,為智能監管體系建設提供保障,實現生活污水信息的快速收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在污染事件中應對響應速度,同時能夠起到預測和預警的作用[9]。公眾在生活污水處理和工程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需要開設更加廣泛的監督和舉報渠道,鼓勵群眾舉報污染現象,同時做好各類設施的保護工作。
農村生活污水的存在,會對人們的生活居住環境產生嚴重影響,加強生活污水治理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農村生活污水來源廣泛而且呈現出分散性特點,給生活污水處理工作帶來了較大難度。由于在工作中存在重視程度不高、技術推廣困難和系統建設不達標等問題,也會導致預期目標無法實現,不利于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應該通過提高重視程度、做好統籌規劃、確定合適的治理模式、推廣先進技術、健全系統建設和實施長效管理等措施,逐步提升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水平,以落實國家相關環保要求。
相關鏈接
污水處理:為使污水達到排入某一水體或再次使用的水質要求對其進行凈化的過程。污水處理被廣泛應用于建筑、農業、交通、能源、石化、環保、城市景觀、醫療、餐飲等各個領域,也越來越多地走進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關于水污染的話題不斷被提起,特別是地下水污染問題,浙江杭州、溫州等地有農民或者企業家出資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以此來引起大家對水污染嚴重程度的關注,雖然各個環保局長都選擇了沉默或者拒絕,但是民眾環保意識的覺醒,對水污染的關切程度達到了空前。
地表水污染顯而易見,地下水的污染卻是觸目驚心。中國13 億人口中,有70%飲用地下水,660 多個城市中有400 多個城市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但是據介紹,全國90%的城市地下水已受到污染。
而另一組數據亦表明,地下水正面臨嚴峻挑戰。2011年,北京、上海等9個省市對轄區內的857 眼監測井進行過評價水質為Ⅰ類、ⅠⅠ類的監測井占比2%,而ⅠV 類、V 類的監測井多達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