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浩偉 孫芷昕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提出:“學前階段要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引導幼兒自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幫助幼兒做好閱讀和書寫的準備。”大班幼兒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和持續學習能力,進而滿足小學學習需求。繪本是幼兒教育中的主要載體之一,可以增強課程內容對幼兒的吸引力,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讓幼兒學習更主動,為幼小銜接奠定基礎。
大班幼兒面臨升學的重要關口,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家長對幼兒的學習要求往往會更高。與此同時,幼兒在面臨壓力時會產生一定的焦慮情緒。繪本閱讀教學能夠有效排解幼兒的壓力和焦慮情緒,引起幼兒的情緒共鳴和共性認知。例如,繪本《小阿力的大學校》將主人公上學之前的擔心和負面情緒描繪得淋漓盡致。他去學校后,很快就遇到了自己的好朋友,遇到了和藹可親的教師。繪本將上學的過程更直觀地展現在幼兒的面前,幫助他們排解對于未知的恐懼,更好地適應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從剛開始的擔憂,到后來的融入,這個過程會讓幼兒覺得“原來小學里的教師、同學和幼兒園中的教師,同學并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只要在心理形成認同和轉變,他們就會對小學充滿向往。
繪本能夠將文字和圖畫充分融合,根據幼兒的信息獲取方式進行設計,其中融入了很多科學的教學理念。例如,繪本《綠雨傘》的圖畫非常精致,特別是雨中的綠色,能夠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促進幼兒主動探索繪本中的信息,更好地融入故事。繪本中并沒有很多人物的正臉,但是背景和綠色的雨傘可以烘托一種溫馨的氛圍。教師在引導過程中要強調“綠色”雨傘的視覺特征,引發幼兒的聯想,讓幼兒主動說出思考和感受,進而理解綠色代表的生機,提升幼兒對顏色的感悟能力。


教師可以通過合理的提問策略,讓閱讀過程更加“外向”,讓幼兒通過聯想和思考的方式,找到繪本要傳達的情緒和主題。例如,繪本《安的種子》中,本、靜、安都得到了自己師傅贈予的種子。但是,三個人種下的種子走向了不同的結局。本因為意氣用事,沒有將自己的種子培育發芽,導致種子沒有成功發芽;靜試了很多種方法,但結果都和他想的不一樣;安成為三個人中唯一成功培育蓮花的人。這時,教師要利用繪本內容提出問題,更好地拓展幼兒的思維,為幼兒的聯想和探索提供相應的空間。因此,在使用繪本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應該使用合理的提問,挖掘畫面背后的深層次內容。只有這樣,幼兒在閱讀過程中的特性才能更加“外顯”,進而從繪本中獲得更加豐富的認知。
對幼兒來說,繪本內容豐富多彩,故事情節有著極強的吸引力。為了能夠更加直觀地體會繪本的深刻內涵,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情境的方式,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在《一座房子和一塊磚》繪本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角色扮演的環境,讓幼兒扮演大黑熊、小老鼠等卡通動物,通過具體的活動代入繪本內容。幼兒在參與過程中,能夠直接體會到繪本情節的推進,更好地體會到勞動的意義,在提升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動手實踐能力。
為了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有價值的知識,繪本的方式和內涵往往具有多元性。在演繹故事的過程中,幼兒可以運用語言、動作和表情,展現繪本中的形象,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理解人物和故事的過程。例如,《三打白骨精》《白雪公主》等一系列繪本作品,劇情非常精彩,人物形象生動,能夠讓幼兒直觀體會情緒的變動。從這個角度來看,在繪本閱讀中,教師要注重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取得更加符合預期的教學效果。
教師要結合繪本的具體內容進行深度開發,對繪本中的隱性資源整合和優化,明確不同繪本類型在不同課程中發揮的作用。同時,教師要找出其中存在的“線索”并串聯起來,以更加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例如,《梨子提琴》《100 萬只貓》等繪本,將友好相處、不爭不搶的理念傳遞給幼兒。《小烏龜富蘭克林》繪本在講述小烏龜故事的同時,將不同的生活習慣呈現出來,描述了小烏龜與同伴相處的過程。
在學習過程中,幼兒不斷發展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教師要根據不同繪本的特點,找到繪本的核心價值和主題內涵,采用“留白”閱讀方式,讓幼兒結合已有的故事內容進行聯想和構建。例如,在繪本《猜猜洞里有什么》中,幼兒圍繞“洞里有什么”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塑造情境的方式提升幼兒的興趣。
綜上所述,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和繪本特性靈活實施,通過多元化閱讀指導策略,推進幼兒的深度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