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思穎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學、做是統一的,教和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的基礎上進行教育的是有意義的教,從做中學的是真正的學,生命教育一定要在實踐中開展。”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只有通過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才能獲得新的經驗。學齡前是幼兒萌發生命意識的關鍵期,從小培養幼兒的生命態度對其人生觀與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
“生活即教育。”在日常教育過程中,我重視幼兒一日生活中的隨機教育。在一次戶外游戲時,幼兒發現一只小鳥躺在三樓的戶外平臺上。幾名幼兒湊過去看時,小鳥撲騰了兩下翅膀,但是沒有飛起來。大家圍在一起,有的低下頭,有的彎著腰,有的蹲在小鳥旁邊,討論著這只小鳥。他們猜測小鳥受傷了或迷路了,正躺在地上休息。從幼兒的一系列表現可以看出,中班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表達欲和思想。他們發現新鮮事物后,會第一時間進行討論與猜測并和同伴說出自己的想法。
不一會兒,圍觀的幼兒更多了。他們都爭相觀察,說出自己的想法,紛紛表示要幫助小鳥找到家,將小鳥帶回班級照料。此時,我發現了幼兒的興趣點與問題導向,給予他們充分的探索時間與空間,為他們提供更多自發性學習的機會。在這一過程中,我沒有主導幼兒的活動方向,只是作為觀察者和記錄者,支持幼兒的發現和行為,體現了以幼兒為本的教育觀念。教師善于捕捉幼兒自主學習的出發點,不輕易中斷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根據幼兒的需要和興趣,教師生成了鳥類主題課程,支持幼兒深度學習,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發展。
在家長、教師的幫助下,幼兒給小鳥準備了鳥籠、鳥食,細心觀察和照料小鳥。幼兒通過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加深了對小鳥的認知和喜愛,增強了責任心。一天,幼兒發現小鳥的羽毛掉了很多,便來詢問我。我沒有直接將答案告訴他們,而是引導他們自己尋找答案。于是,幼兒通過翻閱圖書、求助成人,了解到鳥兒脫毛的原因,如冬天換毛、需要洗澡、缺少陽光等。得知引發脫毛的可能原因后,幼兒采取了相應措施,如戶外活動時帶小鳥曬太陽、定期給小鳥洗澡等。教師不直接告訴答案,促使幼兒的學習系統化、螺旋式上升。這對幼兒思維的拓展和認知水平的提高都具有推進作用。
生命教育是有意義的、帶有自我生命溫度的教育。一個周末的早晨,妍妍和媽媽去百鳥園參觀后,帶回來了一只小鳥。她想,小鳥在幼兒園里沒有伙伴,兩只小鳥在一起好做個伴。于是,她就將小鳥帶到班里。這下,兩只小鳥一起,班級就更加熱鬧了,小鳥的鳴叫聲和幼兒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兩只小鳥相處和睦,特別親熱,形影不離。心心還和媽媽一起為小鳥制作了溫暖的鳥窩和小毯子,大家都期盼著小鳥生出鳥寶寶。
在一個小長假,心心將小鳥帶回家照料。回到幼兒園沒多久,小鳥就變得不再活蹦亂跳了,時不時閉著眼睛。
一天早上,其中一只小鳥蜷縮在籠子的一個角落,一動不動。原來,小鳥死亡了。這讓幼兒感到非常震驚、惋惜,更加同情另外一只小鳥。教師抓住這一契機,開展生命教育。幼兒明白了每個生物都是有生命的,每個生命都只有一次,應對生命倍感珍惜。
生命教育是美國學者華特士提出的,他認為:“教育并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讓學生具備謀求職業的能力,而是要啟發學生體驗生命、感受人生的價值。”在這次突發事件中,“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得到了充分體現,幼兒在養鳥中感受了生命的可貴,從而更加熱愛生活。在這次生成活動中,幼兒初步理解了生命的意義,樹立了科學、健康的生命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