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支曉娟

幼兒園種植活動是一項綜合性活動,能夠激發幼兒的探究力、學習力和創造力,為幼兒提供接觸自然、探索自然的機會,激發幼兒對生命的熱愛。本文基于兒童視角下“小豆豆農場”的建設,從設計理念、空間布局等方面闡述我園在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
我園地處農村,種植資源豐富,東南側有一塊面積約300 平方米的閑置土地。對于這塊土地,教師、幼兒都有自己的想法。幼兒覺得:這個場地一直空著,里面還有很多雜草、石塊,與爺爺奶奶種的地不一樣;這塊地好大,如果能在這里做游戲就好了;這里都是泥土,一點都不好看……教師認為,幼兒園現有的戶外游戲場地狹小,制約了戶外游戲的開展。如果能把這塊地拓展成游戲場所,就能夠滿足幼兒的戶外活動需要。
為了給幼兒一個接近自然的成長環境,開發與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我園結合園本課程建設,將這塊閑置地、改造成幼兒園“小豆豆農場”。
陶行知先生說過:“有意義的生活必有計劃?!蹦敲?,建什么樣的農場呢?基于“兒童視角”和“自然生長”背景,教師和幼兒一起商量,在“小豆豆農場”主題定位上聚焦“三問”。
一問:你去過農場嗎?調查發現,多數幼兒有去過農場的經歷,如周邊的生態農場、“農家樂”。可見,農場對幼兒來說并不陌生。
二問:農場里面有什么?對于這個問題,幼兒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說,農場里可以種植蔬菜;有的說,農場里可以養小動物;有的說,農場里可以釣魚,等等。還有的關注到農場的基本設施。
三問:建什么樣的農場?這一話題引發了幼兒對農場的熱烈討論,家長們也積極參與其中,爭當農場“設計師”。有的說可以種班級的種子吉祥物,如紅豆、玉米、芋頭等;有的說可以種喜歡吃的蔬菜瓜果;有的說可以建一個小房子,里面養很多花。在一系列討論后,大家一致認為,要打造特色“小農場”,播種幼兒喜歡的種子。
陶行知先生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贝_定主題后,教師和幼兒一起商量建設,分工部署。幼兒認為,放農具的柜子由教師負責提供,而收集各種各樣的種子由他們來完成。接下來,“尋找一顆珍貴的種子”活動拉開了帷幕。幼兒將這些收集來的種子在教室里進行了分享。種子的來源主要有以下途徑:幼兒園的種子、家鄉的種子和“偶遇”的種子。
幼兒園的種子:幼兒在“花田小鎮”“幾分田”等角角落落尋找種子的蹤跡,收集了許多在幼兒園種植活動中收獲和使用的種子,如青菜的種子、蘿卜的種子、香菜的種子、花的種子等。
家鄉的種子:有的種子是幼兒節假日回老家時特意收集帶來的,有的種子是遠方的親人特意寄來的,如安徽的塔菜種子、四川的川椒種子、福建的西洋菜種子等。
“偶遇”的種子:有一部分種子是幼兒、教師、家長“偶遇”發現、收藏的,如路邊的野花、湖畔的木棉花、拈花灣的蘆葦等。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小豆豆農場”初見雛形。隨著“小豆豆農場”主題活動的深入,我園嘗試開展豐富多樣的探究活動,將農場梳理、分類成六大區,即觀賞區、休閑區、飼養區、種植區、堆肥區、展示區。
觀賞區:幼兒年齡尚小,喜歡具有豐富自然色彩的環境。在開展種植活動時,教師要充分調動幼兒的活動興趣,創設良好的活動環境,讓幼兒主動參與到種植活動中。教師利用大自然中的資源以及廢舊材料等,建立生動的教學環境,增強幼兒的情感體驗。每個班級結合班本文化,制作富有班級特色的標識牌,創設微景觀,利用籃子、吉他、架子等美化裝飾,營造濃郁的田園氣息,豐富幼兒的視覺體驗。
休閑區:在“兒童視角”下,教師追隨幼兒的腳步,了解幼兒的需要,鼓勵幼兒參與環境審議。有的幼兒提出,種植園地中需要休息、記錄的地方。經過討論后,大家一致決定為農場提供帳篷、休閑桌椅、風車等,鋪上了草坪。幼兒可以在里面休息、操作、記錄……在滿足幼兒奇思妙想的同時,幼兒突破原有的經驗,不斷完善“小豆豆農場”設施,滿足各種需求。
飼養區:隨著實踐內容的不斷豐富,種植活動的內容與形式都需要被擴展?!靶《苟罐r場”飼養區其實是幼兒利用空地開挖的水渠。這里不僅可以種植水培植物,還可以養殖小魚、泥鰍等。飼養動物的過程是一個多方互動的過程,是幼兒觀察、探索、實驗的循環過程,幼兒在充滿生命力的環境中獲得經驗。
種植區:為了增強體驗性,教師和幼兒共同設計“小豆豆農場”道路,在每塊田地中用磚頭、瓦片、廢舊地板等鋪設出一條條小路,將整塊田地分塊,如田字形、太陽形、井字形等,將農場小路進行藝術化加工。同時,配備了自動灑水系統。在這里,幼兒可以在農場里順暢地游走,觀察、照護植物。
堆肥區:幼兒發現有些植物變黃了,開始探索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堆肥區便產生了。教師巧妙調動幼兒的主動性,引導他們利用食堂提供的魚腸、瓜果皮等作為天然肥料,為“小豆豆農場”植物的生長提供養分。
展示區:我園注重打造具有兒童感的環境,給予幼兒看得見、摸得著的感官體驗。幼兒將種植過程用課程故事的方式記錄下來,利用圍墻將課程故事展示出來,讓零散的經驗得以總結、回溯、再生長。
在種植活動中,我園發現了一些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幼兒有濃厚的種植興趣,但他們的動手能力較弱、種植經驗不足。為此,我園立足實際,嘗試引入動態管理機制,及時解決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提升種植活動成效。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種植園地的周密管理是收獲的保證。我園在“小豆豆農場”中開辟一塊空間,實行承包制管理,由幼兒個人認領。幼兒可以選擇和爸爸媽媽一起確定種植內容、照料農作物。幼兒在種植過程中遇到問題時,主動記錄下來,回家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尋找答案。家長還帶著幼兒去自己的“專屬農田”里除草、施肥,給幼兒講解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幼兒積極參與種植活動,親眼見證植物發芽、開花、結果的全過程,體驗了收獲的滿足感。
在種植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在獨立操作的同時,開展小組合作。幼兒自由組合,選出每周的小組長。小組長利用戶外大游戲、午餐后散步的時間,帶領組員到各自的責任田觀察、照護。我園還定期邀請種植專家來園,為幼兒答疑解惑,以專業的視角為幼兒帶來更豐富、專業的認知。例如,在種植玉米時,幼兒發現自己種的玉米比其他班級種的玉米矮小。經過專家指導,幼兒懂得是肥力不足引起的。他們找來肥料,在玉米拔節孕穗期施肥,玉米很快就長高了。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發現問題、尋求幫助、解決問題,豐富了種植經驗,培養了責任意識。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勞動教育的目的,在謀手腦相長,以增進自立之力,獲得事物之真知,了解勞動者之甘苦?!庇變簠⑴c“小豆豆農場”的規劃與創建,喚醒了他們內在發展的沖動,以主體的體驗獲得認知,在學習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詮釋了我園“自然生長”的理念。
“小豆豆農場”主題活動將自然教育滲透到幼兒、家長、教師的日常生活中,擴展了自然教育的邊界,教師對幼兒的觀察和關注更加深入,課程意識更加強烈。“小豆豆農場”成為幼兒心靈綻放、教師天性充盈、園所詩意盎然的幸福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