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足 肖紅青 郭元碩 郭振華 袁安發
1.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2.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新疆是我國的邊疆,民族文化交流頻繁,新疆形成了眾多的民間體育活動。通過查閱和收集相關數據可以看出,新疆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是在同一地域環境和民族文化的影響下,區域同化和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逐步形成穩定的、適合時代發展的、代代相傳的體育活動,如哈薩克和柯爾克孜的采羊、雙人拉力賽、駱駝賽、摔跤、賽馬等;維吾爾族民間的盤舞、沙哈迪、達加、賽納伊姆、薩瑪舞、納茲爾庫姆、麥西熱布、夏地雅那、達瓦茲等;哈薩克族的雙人拉力賽、采羊、賽馬等;新疆回族的斗雞、摔跤、斗狗、絆倒(回族摔跤)、拉棍子、蕩秋千、打木球等;塔吉克族的馬球、巴達赫尚商人、熊舞、瓦加、斗雞、秋千、快馬、傳戒指、撥弄琵琶骨等。其中,最有特色的要算蒙古族的“男子鐵人三項”了。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回族木球運動在新疆非常普遍。再加上木球運動不受場地和設施的限制,而且規則也簡單,該項目已發展成為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比賽項目,在新疆地區的運動項目及全國體育項目運動會長期占據著重要地位。通過查詢地方志、非遺網等文獻資料,整理出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共908項。
截至2021年12月,新疆轄4個地級市、5個區、5個自治州和11個自治區、直轄市。通過文獻資料整理,烏魯木齊市境內流傳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91項、克拉瑪依市105項、吐魯番市59項、哈密市79項、阿克蘇地區41項、喀什地區110項、和田地區34項、昌吉回族自治州66項、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15項、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42項、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88項、伊犁哈薩克自治州74項、塔城地區70項、阿勒泰地區27項、阿拉爾市1項、石河子市6項。通過雷同項目處理,最后得出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共計908項。
2.2.1 總體分布特征
新疆有大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國家和地區特征非常顯著。從地域來看,項目集中在新疆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從宏觀上看,新疆民族傳統體育賽事呈群體帶狀分布,分布不均(見圖1),主要表現為:(1)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布不均衡,從南北部地區來看,多分布在新疆的喀什地區,南部地區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土地面積較大,但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卻很稀少。(2)從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來看,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東部地區最好。(3)從全省來看,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稍發達地區,喀什地區比較集中,北部次之,南部地區最少。從圖1看出,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的喀什地區、北部地區的克拉瑪依市以及中部地區的烏魯木齊市。(1)喀什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經濟、民族特色集聚在這里,極大的促進體育的發展,帶動體育文化的多姿多彩。(2)北部地區的克拉瑪依市是民族傳統體育極為匯聚的地區,當地的體育文化是民族群眾的生活,受到人們的喜愛。(3)中部地區的烏魯木齊市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當地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當地的民族特色,有人民群眾融為一體的民間娛樂形式。
2.2.2 市域分布特征
對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空間分析,在ArcGIS10.8 中利Quantities 進行可視化處理,最后得出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市域分布狀況(見圖1)圖中市域色塊顏色越深表示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布越多。由圖1可以看出,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各州市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其中,喀什地區最為集中,此外,克拉瑪依市、烏魯木齊市等市也較為明顯。
圖1 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市域分布
由圖2我們可以看出,在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各州、市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差別比較大,最少的為阿拉爾市,只有1項,最多的為喀什地區有110項。此外,塔城地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哈密市、以及昌吉回族自治州差別不大。
圖2 新疆各個市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數量
2.2.3 空間分布聚集區域分析
在空間聚集區,分布密度主要用于測量。所謂的核密度估計(KDE)認為,地理事件可以發生在空間的任何地方,但概率在不同的位置是不同的。在密集點區域發生事件的概率較高,而在稀疏點區域發生事件的概率較低。本文采用核密度估計的方法,運用ArcGIS10.8軟件中的空間分析工具density,對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核密度分析(見圖3)。
圖3 新疆民族傳統體育核密度
由圖3的新疆民族傳統體育分布的核密度圖可以看出,喀什地區、克拉瑪依市2個高密度圈。由此可以看出,新疆民族傳統體育的分布與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生活習慣、以及政治、經濟與民族文化等因素有關。此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人們的繼承者。可以從當地的體育項目來看,豐富多彩的文化,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誕生,為此創造大量的條件。在新疆民族傳統體育從本質上是活態傳承的文化,是民族文化記憶歷經滄桑后的一種延續。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高密度圈的輻射范圍包括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區。除克拉瑪依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兩個民族傳統體育核心圈外,民族傳統體育密度較高的地區還有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任何生物生存都需要水源,在黃河流域誕生的文明之所以那么多,是因為水源往往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新疆的河流是中國也是亞洲最大的河流之一。河流是地形和氣候綜合作用的產物。從西到東,盆地跨越四個地貌單元: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這四個高原地形、氣候、地勢,地勢相對平坦廣闊,氣候相對穩定,非常便于開展大范圍群體性的體育項目。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特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維吾爾族的騎射、哈薩克族的賽馬、叼羊等。黃河流域由于水資源十分豐富,適合人民居住。因此,誕生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由此開展。
地形環境決定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它是人類創造文化的物質條件和客觀因素。地貌類型多樣,高原、草原、沙漠、盆地等自然環境千姿百態,盆地被高山環抱,俗喻“三山夾兩盆”。新疆地形的特點是盆地與山脈相間排列,新疆的北面是阿爾泰山,南部有昆侖山、阿爾金山和天山橫貫中部,從而形成北部的準噶爾盆地和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新疆分為南北兩部分。習慣把天山以南的地區稱為南疆,把天山以北的地區稱為北疆。把吐魯番、哈密地區叫做東疆。南疆位于昆侖山與天山之間,由不同大小的綠洲農田形成。南疆中的氣候很炎熱,降水量不是很大。北疆位于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在此中間是非常著名的準噶爾盆地。盆地中的東部沙漠地帶,西部是廣闊的草原。兩大河流(額爾齊斯河與伊犁河)促使這塊土地肥沃,水草豐茂。所以,特殊的地形地貌不僅是新疆當地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民族傳統體育空間分布的客觀因素。例如,在新疆天山北坡經濟帶的吐魯番市和哈密市,由于地形和氣候的影響,大量土地未被利用,耕地較少,主要是沙漠和戈壁。因此,這種惡劣的地形地貌環境極大影響人們的生活,致使當地人口較為稀少,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缺少。
絲綢之路開始于長安(現今西安),該條道路經過甘肅,經新疆通往地中海沿岸。絲綢之路的打通,大大提升了文化的交流,是文化交流的一條道路。它打通了當時西域的商人與中原地區的經濟往來,同時還加強了新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交流。新疆的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有跨界居住的民族,他們或許有著共同的宗教信仰、相通的民族語言和文化,極為相似的風俗習慣、飲食、民族歌舞和民族樂器,這些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為新疆的絲綢之路開展奠定了基礎。正因為絲綢之路有著廣闊的沙漠、草原、和戈壁,才得以使沿線國家和各種民族文化得以傳播與交流。盡管歷史不相同,地域中有非常大的差異,但共同生產出的技能、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等使各民族孕育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摔跤、射箭、賽馬等眾多極富地域性色彩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其中姑娘追、達瓦孜、賽駱駝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受到群眾喜歡,他們利用民運會、達瓦孜節等機會以及婚禮、集市、聚會等場合開展各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趣味性。民族傳統體育分布的高密度圈的有烏魯木齊地區、伊犁地區以及喀什地區,這些地區都是當時絲綢之路主要的驛站。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風格特點,新疆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居住歷史悠久的主要民族就有13個,新疆處于亞歐大陸,位于我國西北邊陲,新疆曾是我國歷史上東西交通的重要通道,西漢時期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曾經過這里,作為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的興起不僅促進了東西貿易商業的繁榮,也推動了民族遷徙的進程,東西貿易商道打開的同時,也打開了我國古代民族遷徙的重要通道。以往朝代民族遷徙相比,清代時期民族遷徙的規模更大,分布范圍廣,民族成分多,跨國民族也由此開始,出現這種現象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因此,新疆絕大部分民族都是有過遷徙史,后因地區經濟、農耕的落后,使民族的遷徙越頻繁。如在18世紀中葉,當時清政府就將錫伯、察哈爾等官兵從東北盛京遷徙到伊犁河一帶,形成了錫伯族的民族空間(現巴州境內)。錫伯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射箭、摔跤、貝倫舞、薩滿舞等也隨著民族的遷徙傳入新疆。民族遷徙將本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帶到新的地域,伊利河一帶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眾多。
經濟發展水平是制約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體育與經濟的關系也體現在體育的進步對經濟發展水平的依賴和促進上。隨著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水平的發展程度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更影響著人們對生活追求的方式,經濟的發展水平也影響著新疆民族傳統體育的交流與融合,如絲綢之路上所經過驛站烏魯木齊、伊犁以及喀什地區的經濟發展較高,百姓在享受文化交流與融合下帶來的經濟發展紅利時,對生活的追求也隨之提高,從而養成主動鍛煉身體的生活習慣。到近現代以來,新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走出了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促使許多新興產業的發展,西部大開發極大推進經濟的認識發展,也使得新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同時加速了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有效傳播。經濟、政治、文化的繁榮推動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使得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人們逐漸,在信息化和網絡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推動了新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交流,境內項目數量不斷增長;同時,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隨著新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不斷交流與融合也使原來的封閉空間慢慢地向外擴散,使得民族傳統項目形成了階梯式的空間分布。
新疆的民族傳統體育數量眾多,民族性和地域性非常明顯,呈團狀、帶狀分布。主要表現為:一是從全自治區來看,新疆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呈組團狀,主要分布在南北部、南部地區、西部地區、東部地區,而阿拉爾市、石河子市較少;二是從市域來看,各市區分布不均衡。三是從南北部看, 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數量上分布極不均衡, 就密度而言,西部密度最大, 東部次之,南部密度偏小, 呈現西密中疏的空間分布現狀。引起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布的主要原因有;河流孕育了新疆民族傳統體育的生成;地形地貌塑造新疆民族傳統體育的分布空間;絲綢之路促進了新疆民族傳統體育的交流;民族的遷徙是新疆民族傳統體育形成空間分布的重要原因;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著新疆民族傳統體育的雙向傳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