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農村科技教育中心 丁紅
小麥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對糧食安全和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小麥品種是決定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增收的基礎。推廣和科學利用良種是實現農業優質、高產、高效的關鍵技術措施。因此,在小麥生產過程中,必須重視小麥品種的選育與利用。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小麥生產國和消費國,其生產對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得益于小麥育種技術和種植手段的進步,我國小麥產量總體保持穩定。2021年小麥種植面積達2356 萬hm2,總產量為13 695 萬t,比2011年增產15.5% 。單產增加是小麥總產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優質小麥品種在產量提高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過去的40 多年,1 hm2小麥產量已從1978年的1840 kg 增加到2021年的5810 kg,位于全球較高水平。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和江蘇是我國小麥產量最高的省份,其小麥產量占我國小麥總產量的75%。當前,高產、矮稈、抗逆、適應機械化收獲的優質小麥品種得到廣泛推廣,優質小麥產業發展迅速,但品種類型還是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不斷提高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成本制約了小麥產業的競爭力。我國未來需要重點發展綠色、高效、營養、健康的小麥產業。
40 多年來,我國小麥生產取得了巨大成就,保障了國家的口糧安全。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勞動力、生產資料成本的不斷增加,小麥生產面臨著提高質量、成本降低和低碳環保的挑戰。目前,廣大人民群眾在吃飽吃好的基礎上對小麥品種的要求越來越高,高品質的專用小麥無法完全滿足當前市場需求。隨著我國人民的飲食、生活習慣,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需要培育出適合加工饅頭、面條、糕點、面包等多種食品類型的優質專用小麥品種,并在保證產量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小麥的營養成分和風味品質。
在小麥生長發育過程中,異常氣候條件和極端氣候變化容易引起病蟲害、干旱、倒伏、高溫、低溫和澇災等危害,特別是近年冬季凍害、拔節抽穗期冷害、生育期干旱、生育后期干熱風危害、赤霉病、白粉病、條銹病、葉銹病、紋枯病、蚜蟲、吸漿蟲、孢囊線蟲等發生頻繁。我國需要培育抗病蟲害、抗倒伏、抗逆性強、適應性廣、養分利用率高的小麥品種,逐步減少生產中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降低生產成本,保護環境。
灌溉對小麥的生長至關重要。我國是水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之一,在華北平原和黃淮地區,隨著地下水位持續下降,開發高產節水小麥品種就顯得非常必要。根據小麥品種之間的水分利用效率差異,篩選、培育和創制節水耐旱或雨養的小麥資源和品種,并結合節水技術和高產栽培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小麥生育期的灌溉用水量,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保護環境,還可以保證小麥的產量。
在小麥生產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地對小麥品種進行生產利用,需要把握一定的種植原則。應當遵循先試驗示范而后推廣的原則,不盲目地種植新品種,不能只相信商業廣告的宣傳,應當在這些小麥品種試驗示范完成之后,再進行下一步的推廣工作。如果新品種沒有經過試驗,就不能大批量地引進栽培,必須確保新品種通過試驗和審定之后再進行推廣。
由于一個地區涉及很多品種,故小麥品種就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培育。一般來說,有的品種需肥量大,有的品種需肥量少;有的品種適宜早播,有的品種適宜晚播。在實際栽培過程中應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選擇合適的栽培條件,確保品種的穩定高產,真正發揮良種的作用。一般來說,在栽培過程中可以將2~3 個品種搭配種植,這樣可以很好地防止品種單一化的問題。如果品種比較單一,不利于小麥抵抗自然災害。因此,品種選擇應當將穩產、高產的品種搭配,新老品種搭配,不能聽信片面的廣告宣傳,需要在試種之后再大量購買使用,從而有效避免經濟損失。
在小麥品種利用的過程中,需要遵循良種良法配套的原則,推廣優良品種,否則不能充分發揮良種的優良特性。只有確保選擇優良品種,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品種的增產作用。與此同時,在栽培過程中還需要實現良法配套,注重品種的栽培要點和特性。在合理的播種時期進行播種。過早播種會加大病蟲害的風險,過晚播種會導致小麥生長發育遲緩。與此同時,在播種過程中還需要結合當地的地形、土壤肥力進行適當調整,根據播種的生產條件、播種期、品種特性等選擇合適的播種量。這樣才能有效保障小麥品種選育和生產利用的高效性,提高小麥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