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林
(興化市人民醫院眼科,江蘇 泰州 225700)
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是由于視網膜分支靜脈處血管被血栓堵塞而導致視網膜出現局限性的缺血性改變,進而導致靜脈回流出現障礙,使視網膜黃斑區域發生水腫,而黃斑區是中心視覺的主要部位,一旦出現水腫則會導致患者視力下降,嚴重者甚至會致盲[1]。目前,臨床上對于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繼發黃斑水腫的治療,多采取玻璃體腔注射抗新生血管藥物以減輕黃斑水腫,恢復視力水平。雷珠單抗和康柏西普均為目前臨床常用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藥物,其中雷珠單抗能夠與VEGF的異構體進行緊密結合,從而達到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及防止血管滲漏的效果[2]。康柏西普能夠阻斷由VEGF介導的信號傳遞,抑制病變新生血管的生長,對于黃斑病變同樣也具有較好療效[3]。以上兩種藥物在既往臨床應用中均曾用于治療各種原因所導致的黃斑水腫,且均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4],但用于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繼發黃斑水腫的治療中兩者療效誰更優越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康柏西普與雷珠單抗治療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繼發黃斑水腫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興化市人民醫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繼發黃斑水腫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5~73歲,平均(59.34±5.21)歲;病程1~4個月,平均(2.65±0.51)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4~74歲,平均(60.61±5.47)歲;病程1~5個月,平均(2.73±0.64)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視網膜靜脈阻塞的診斷及治療》[5]中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與上述診斷標準相符者;均為單眼發病者;未合并有其他眼部疾病者;既往無眼部手術史者等。排除標準:有玻璃體切除史者;合并有重要器官嚴重疾病者;合并有惡性腫瘤者;免疫功能低下或障礙者等。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使用雷珠單抗注射液(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注冊證號SJ20170004,規格:10 mg/mL,每瓶裝量0.2 mL)進行治療,注射前3 d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沈陽興齊眼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593,規格:0.4 mL∶1.952 mg)進行抗感染治療,4次/d;注射當天以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 (s.a ALCON-COUVREUR n.v,注冊證號HJ20160133,規格:15 mL∶75 mg)進行表面麻醉,麻醉生效后使用0.9%氯化鈉溶液對眼瞼進行沖洗,并使用開瞼器進行開瞼,于患者患眼距離角鞏膜緣3.5~4.0 mm的顳下部位進行垂直穿刺注射,確保針頭位于玻璃體腔內,0.05 mL/次,注射完畢后以抗生素眼膏包扎眼部。觀察組患者則使用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130012,規格:10 mg/mL,0.05 mL/支)進行治療,注射前操作及注射方法同對照組,0.05 mL/次。兩組患者均依據治療后1個月復診情況決定是否重復注射。重復注射的標準:①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檢查顯示黃斑存在水腫;②黃斑中心視網膜厚度(CMT)較上次隨訪時增加≥ 100 μm;③CMT下降不明顯。兩組患者均持續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視力改善有效率。使用國際標準視力表測量兩組患者治療后1、3、6個月視力情況,患者檢測結果較治療前檢測結果對比增加≥ 2行為視力提高;患者檢測結果較治療前檢測結果對比減少≥ 2行為視力下降;視力檢測結果在視力提高與視力下降之間即為視力穩定[6]。視力有效率=(視力提高例數+視力穩定例數)/總例數×100%。②CMT。使用光相干斷層掃描儀 Cirrus HD-OCT[卡爾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型號:5 000]對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3、6個月CMT進行檢測。③最佳矯正視力(BCVA)。使用標準對數視力表測量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3、6個月BCVA水平,記錄時轉換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值。④視網膜外核層厚度(ONLT)、光感受器層厚度(PLT)。使用光相干斷層掃描儀Cirrus HD-OCT對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3、6個月ONLT、PLT進行檢測。⑤注射次數、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兩組患者注射次數及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眼壓過高、球結膜下出血、眼內炎。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兩組間比較行χ2檢驗,多時間點比較行χ2趨勢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行t檢驗,組內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視力改善有效率比較對照組患者治療后1周及1、3、6個月視力改善有效率分別為56.67%(17/30)、 60.00%(18/30)、66.67%(20/30)、73.33%(22/30);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周及1、3、6個月視力改善有效率分別為 60.00%(18/30)、63.33%(19/30)、73.33%(22/30)、83.33%(25/30)。治療后1周及1、3、6個月,兩組患者視力改善有效率呈逐漸升高趨勢,但兩組間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0.069、0.071、0.317、0.084,均P>0.05)。
2.2 兩組患者CMT比較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1、3、6個月兩組患者CMT呈逐漸降低趨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各時間點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CMT比較( μm, ±s )
表1 兩組患者CMT比較( μm, ±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后1個月比,#P<0.05;與治療后3個月比,△P<0.05。CMT:黃斑中心視網膜厚度。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后6個月對照組 30 645.78±74.96 365.41±57.36* 256.41±38.31*# 234.41±29.25*#△觀察組 30 642.35±78.52 352.74±58.14* 247.63±35.67*# 225.45±27.63*#△t值 0.173 0.850 0.919 1.220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LogMAR視力值比較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1、3、6個月兩組患者LogMAR視力值呈逐漸降低趨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各時間點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LogMAR視力值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LogMAR視力值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后1個月比,#P<0.05,與治療后3個月比,△P<0.05。LogMAR:最小分辨角對數。
組別例數 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后6個月對照組30 0.53±0.12 0.41±0.10* 0.30±0.07*# 0.13±0.04*#△觀察組30 0.55±0.11 0.42±0.09* 0.29±0.06*# 0.12±0.03*#△t值 0.673 0.407 0.594 1.095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PLT、ONLT比較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1、3、6個月兩組患者PLT值呈逐漸升高趨勢,ONLT值呈逐漸降低趨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兩組間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PLT、ONLT比較( μm, ±s )
表3 兩組患者PLT、ONLT比較( μm, ±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后1個月比,#P<0.05;與治療后3個月比,△P<0.05。PLT:光感受器層厚度;ONLT:視網膜外核層厚度。
組別 例數 PLT ONLT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6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治療后3個月 治療后6個月對照組 30 58.34±5.25 72.37±7.46* 82.48±8.25*# 90.41±8.85*#△412.36±54.66 314.42±42.83*265.78±34.64*# 225.63±34.59*#△觀察組 30 58.17±5.08 73.42±7.13* 83.57±8.31*# 91.26±8.47*#△415.84±52.74 311.37±41.69*261.31±32.86*# 221.41±32.56*#△t值 0.127 0.557 0.510 0.380 0.251 0.279 0.513 0.48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兩組患者注射次數、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注射次數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并發癥總發生率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注射次數、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是由于各種原因形成的血栓堵塞視網膜內分支靜脈所致,而視網膜內局部缺血缺氧又會刺激視網膜產生新生血管,但新生血管極易發生破裂,從而發生出血、水腫及滲出,進一步累及黃斑區域,對患者視力產生嚴重影響。
雷珠單抗能夠與VEGF-A進行緊密結合,阻礙VEGF在血管內皮細胞表面與其受體結合,從而阻止血管內皮增生,減少視網膜滲液釋放,達到促進滲液吸收和消除水腫的目的[7]。康柏西普是VEGF受體 - 抗體重組融合蛋白,不僅可以阻斷VEGF-A的所有亞型,還可以阻斷VEGF-B和胎盤生長因子(PIGF),其作用范圍相對更廣[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1周及1、3、6個月,兩組患者視力有效率呈逐漸升高趨勢;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1、3、6個月兩組患者LogMAR視力值、CMT、ONLT呈逐漸降低趨勢;PLT呈逐漸升高趨勢,但以上所有數據兩組間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繼發黃斑水腫患者使用雷珠單抗和康柏西普均能夠減少CMT、ONLT厚度,并增加PLT厚度,提高不同時間點最佳矯正視力,從而改善患者視力。劉竟慧等[9]研究者同樣對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繼發黃斑水腫患者進行了相似研究,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康柏西普與雷珠單抗進行治療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87.50%、75.00%,兩種藥物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繼發黃斑水腫患者視力水平,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相比無顯著差異。
由于血栓所引起視網膜分支靜脈堵塞會導致視網膜內血液與氧氣供應不足,為保證足夠的供血供氧,視網膜會自發促進新血管的生成,而這種新生血管是從正常血管中延伸出來的新的螺旋形毛細血管,不僅會迅速發展,還容易破裂引起出血,進而對黃斑區域造成影響,以致于患者視力降低,因此使用藥物抑制視網膜內新生血管的生成對于患者視力恢復具有重要意義[10]。但雷珠單抗與康柏西普均需要進行眼內注射來抑制眼內新生血管的形成,而玻璃體是人體中最為脆弱的器官之一,操作中稍有不慎即會導致眼球受損,從而損害患者視力,即使操作醫師較為熟練,長期重復地將藥物注射至玻璃體內仍舊有可能導致眼壓升高,從而增加青光眼風險,且雷珠單抗和康柏西普均只能在一定時間內抑制液體滲漏,作用時間較短,其中雷珠單抗的半衰期相對更短,藥物代謝速度較快,為保證治療效果,需要反復多次注射[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注射次數顯著少于對照組;兩組間并發癥總發生率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康柏西普與雷珠單抗應用于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繼發黃斑水腫患者中均較為安全,但康柏西普注射次數更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眼壓增高的風險,與林國喬等[12]研究結果較為 相似。
綜上,康柏西普與雷珠單抗應用于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繼發黃斑水腫患者均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視力,但康柏西普注藥次數少于雷珠單抗,更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