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經秋,李 飛
(淄博市張店區第二人民醫院牙周科,山東 淄博 255033)
牙周 - 牙髓聯合病變為臨床常見的口腔疾病及多發病,在解剖學中,牙周組織和牙髓組織是互通的,因此,一旦發生感染、病變,其可通過神經、血管、根尖孔等組織互相影響,進而導致聯合病變的發生。目前,根管治療是緩解牙周 - 牙髓聯合病變的常用方法,同時采用地塞米松與甲硝唑糊劑作為根管封藥劑,可起到抗炎、殺菌的作用,而后進行齦下刮治,以促進牙周組織修復,但難以消除深部骨下袋和根分叉區的牙菌斑,致使治療不徹底[1]。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發展,激光在牙周疾病的應用中越來越廣泛,通過激光光束照射到生物組織中產生的光熱效應、光化學反應,從而進一步發揮抗菌、消炎作用,其次,其還能夠插入根管至根尖區,可有效清除牙石和菌斑,消除臨床癥狀[2]。故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激光輔助治療牙周 - 牙髓聯合病變對患者疼痛、齦溝液巨噬細胞炎性蛋白-1α(MIP-1α)、齦溝液分泌蛋白(DKK-1)表達水平與齦下菌群變化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淄博市張店區第二人民醫院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牙周 - 牙髓聯合病變患者分為對照組(30例)與觀察組(3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6、14例;年齡27~64歲,平均(44.28±7.34)歲;病情嚴重程度[3]:輕度20例,中度7例,重度3例;病程1~5年,平均(2.58±0.38)年。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7、13例;年齡28~62歲,平均(44.25±7.34)歲;病情嚴重程度:輕度20例,中度6例,重度4例;病程1~5年,平均(2.54±0.4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對比。納入標準:符合《口腔科疾病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案》[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臨床檢查與牙片影像學檢查確診者;3個月內未接受牙周治療且未使用抗生素或非甾體抗炎藥者;牙髓活力測試[5]為陰性者;口腔內至少1顆患牙的一個位點探診深度≥ 6 mm,臨床附著喪失水平≥ 5 mm,探診出血,牙槽骨吸收大于或等于根長的1/2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口腔疾病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合并嚴重高血壓、腦血管疾病者等。淄博市張店區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核批準本研究,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牙周常規治療:給予患者局部麻醉,暴露根管后首先應用0.9%氯化鈉溶液徹底清洗根管,同時對患處進行干燥和消毒處理,而后將1.5 mg地塞米松片(廣東南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4618,規格:0.75 mg/片)和1 g甲硝唑片[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947,規格:0.2 g/片]配制成粉劑,封藥時以丁香油酚調拌成糊劑填充根管。根管治療1周后,根據患者個體牙周情況通過超聲潔牙機[桂林市啄木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桂食藥監械(準)字2012第2230086號,型號:UDS-E]對患者進行齦上潔治,齦下刮治,在達到根面平整以后,通過雙氧水和0.9%氯化鈉溶液交替法對牙周袋進行消毒和沖洗處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Er, Cr:YSGG激光治療:根管預備方式同對照組,然后通過醫用激光器(LAMBDA S.P.A.,國械注進20163243056,型號: LA5D0001.1)先照射根管,設置為SP模式,光纖直徑、波長、功率、脈沖分別為200 μm、830 mm、2.5 W、900 mV,而后于根管中插入光纖至根尖1 mm的部位,并由根尖部位出發,朝向牙冠方向移動掃描,對每個根管進行至少15 s的照射后立即進行根管填充,在完成根管治療后,將光纖直徑調整為320 μm,波長不變,功率設置為1.0 W,光纖能順利插入牙周袋內后,調整光纖頭照射牙周袋壁,時長設為15 s,然后按常規刮除牙石,并進行根面平整。上述操作均由2名醫師進行,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后隨訪2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2個月的臨床療效,其中顯效:牙齦出血、紅腫消失,牙周袋明顯變淺,咀嚼功能恢復正常,經X線檢查顯示根尖正常或病變范圍縮小且可見牙槽骨骨質重建;有效:牙齦出血、紅腫緩解,牙周袋深度有所變淺,咀嚼功能有所改善,經X線檢查顯示根尖病變范圍縮小,牙槽骨無骨質重建;無效:牙周溢膿或膿腫,牙周袋加深且有明顯的咀嚼障礙,X線檢查顯示根尖病變范圍擴大[4]。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1周后的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6]評分進行評估,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7分為中度疼痛,8~10分為重度疼痛。③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2個月的齦溝液MIP-1α、DKK-1表達情況,常規去除牙齦菌斑、污垢,隔濕吹干牙面,將Whatman試紙插入齦溝底部,留置30 s取出,置入有0.3 mL的磷酸鹽緩沖液的離心管中,振蕩1 h,離心10 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齦溝液中MIP-1α、DKK-1的含量。④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2個月的齦下菌群變化,以無菌刮勺刮取患者齦下菌斑置于玻片上,用2%的剛果紅染色制成涂片,油鏡下觀察并記錄乳桿菌、梭桿菌、擬桿菌數量。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整理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 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均經K-S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2個月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比較治療1周后觀察組患者疼痛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比較[ 例(%)]
2.3 兩組患者齦溝液MIP-1α、DKK-1表達情況比較治療后2個月兩組患者齦溝液MIP-1α、DKK-1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齦溝液MIP-1α、DKK-1表達情況 比較( μg/L, ±s )
表3 兩組患者齦溝液MIP-1α、DKK-1表達情況 比較( μg/L, ±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MIP-1α:巨噬細胞炎性蛋白-1α;DKK-1:齦溝液分泌蛋白。
組別例數 MIP-1α DKK-1治療前治療后2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2個月對照組30 16.88±3.52 6.14±1.42*284.52±40.62 205.42±56.21*觀察組30 16.82±3.14 4.11±0.87*284.51±40.82 174.52±43.52*t值 0.070 6.677 0.001 2.381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齦下菌群變化比較治療后2個月兩組患者齦下擬桿菌、梭桿菌、乳桿菌均較治療前顯著減少,且觀察組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齦下菌群變化比較( CFU/mL, ±s )
表4 兩組患者齦下菌群變化比較( CFU/mL, ±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擬桿菌 梭桿菌 乳桿菌治療前 治療后2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2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2個月對照組 30 7.21±1.11 5.11±0.87* 9.14±1.32 6.14±0.88* 8.14±1.24 5.14±1.08*觀察組 30 7.24±1.02 4.68±0.42* 9.15±1.34 4.21±0.72* 8.16±1.11 4.32±1.02*t值 0.109 2.438 0.029 9.297 0.066 3.02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牙周 - 牙髓聯合病變可原發于牙周病、牙髓病,常表現為患牙疼痛松動,臨床常通過根管治療、手工潔治、刮治治療牙周 - 牙髓聯合病變患者[7]。而本研究中根管治療采用了地塞米松+甲硝唑糊劑填充根管,其中地塞米松具有抗過敏、抗炎及免疫抑制的作用,局部應用可有效抑制炎癥介質的生成,從而減輕水腫與疼痛;而甲硝唑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不僅可直接殺滅厭氧微生物,而且其代謝產物在體內仍具有抗厭氧菌的作用,可干擾細菌的生長、繁殖;此外,對患者齦下采取手工潔治、刮治,雖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會加重患者的疼痛,導致患者的接受度較低[8-9]。
近年來,隨激光技術的不斷發展,該方式成為治療牙周病的重要方式,可利用激光產生的熱效應直接殺死牙周的病原菌,起到清除病原菌的作用;此外,激光還可以對牙周袋內壁的肉芽組織進行切除、清創,從而減輕局部炎癥反應及充血癥狀,達到改善牙周癥狀的目的[10]。本研究中,采取Er, Cr: YSGG激光輔助治療牙周 - 牙髓聯合病變,觀察組患者治療后2個月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治療1周后的疼痛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證實了采用激光輔助治療牙周 - 牙髓聯合病變患者的療效顯著,且可減輕患者的痛感,患者更易接受。MIP-1α可趨化T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及自然殺傷細胞穿透血管內皮細胞與特異性受體結合,進一步釋放炎癥調節因子,使局部組織產生炎癥反應;DKK-1表達水平與牙周病變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其可受炎癥因子的刺激,抑制牙周韌帶細胞中由Wnt介導的成骨活動,進而破壞牙周組織[11]。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2個月的齦溝液MIP-1α、DKK-1水平均較對照組均顯著降低,表示激光輔助治療牙周 - 牙髓聯合病變,可有效抑制MIP-1α趨化的炎癥反應,進而抑制炎癥因子激活的DKK-1的破骨活動。這可能也與激光可通過增強病原菌清除效果,降低病原菌及其代謝產物的刺激,從而降低炎癥因子的表達有關。
牙周 - 牙髓聯合病變多由牙周細菌滋生引起,堆積在牙周的細菌可以引發牙齦出現炎癥和腫脹,破壞牙周微生態環境,而被破壞的牙周微生態環境會進一步促進細菌繁殖,導致炎癥向牙齦下擴散[12]。本研究中,治療后2個月兩組患者齦下擬桿菌、梭桿菌、乳桿菌均較治療前均顯著減少,表明激光輔助治療牙周 - 牙髓聯合病變均可有效改善牙周 - 牙髓聯合病變患者的口腔微生態環境;同時在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齦下各菌群數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表明采用激光輔助治療的效果更佳。這也是由于激光可通過高動能、高能量的激光水束有效清除牙菌斑,進而改善了牙周的微生態環境,因此效果更佳。
綜上,采用激光輔助治療牙周 - 牙髓聯合病變,可有效增強牙菌斑的清除效果,減輕病原菌及其代謝產物的刺激,從而抑制MIP-1α、DKK-1的釋放,改善牙周微生態環境及牙周 - 牙髓聯合病變癥狀,進而緩解其疼痛程度。但受試驗條件和時間限制,本研究選取例數較少,而且術后隨訪時間也不長,仍需臨床更科學、長期地觀察該種治療方式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