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鵬 俞祖華
(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煙臺, 264025)
1923年2月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充分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頂點;但它最終以失敗告終,表明工人階級孤軍奮戰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結成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中共從“二七”大罷工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制定了統一戰線政策,推動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當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嚴峻考驗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結合“二七”紀念,一方面宣傳中國工人階級反帝反封建的徹底革命精神,增強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心決心;另一方面結合“二七”大罷工的經驗教訓,強調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闡明統一戰線是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所在。《新華日報》充分發揮其作為黨報的喉舌作用,通過發表社論、紀念文章等形式對“二七”罷工精神進行宣傳紀念,強化了全國民眾對抗戰勝利的信心。《新華日報》的“二七”紀念,致力于傳承“二七”大罷工的反帝反封建與革命統一戰線兩大遺產,突出了全面抗戰話語與民族統一戰線話語。本文以全面抗戰時期的《新華日報》為考察對象,對“二七”紀念的抗日話語進行研究,分析抗日話語體系的構建。日前后刊發一系列紀念文章。如1938年2月7日,《新華日報》第四版的《二七——民族解放的前哨站》;1940年2月7日,《新華日報》第二版刊登了從《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節選出的《“二七”慘案的經過》;1942年2月7日,《新華日報》接連兩個版面刊登了《“二七”紀念》與《二七慘案經過》;1944年2月7日,《新華日報》在第四版設立紀念“二七”專欄,刊發了李挺的《從十二年長工到模范區長》、唐蕨的《工人與文化》和張帆的《死人倉庫》,等等。
此外,《新華日報》還報道了一些地區的紀念盛況。1938年與1939年的2月8日,均對平漢鐵路工人的“二七”紀念情景進行了報道;1940年、1941年的2月8日,報道了印刷工會與內部職工召開紀念大會的盛況;1943年2月8日,第二版刊登《“二七”二十周年》,報道了勞動協會開會紀念“二七”的盛況。
全面抗戰時期,《新華日報》每年都以各種形式紀念“二七”,且相關社論都刊于頭版。如1938年2月7日,《新華日報》第一版刊發社論《紀念二七要爭取抗戰勝利》。此外,《新華日報》還在“二七”紀念

除常規紀念文體,還有圖畫、詩歌等紀念形式。1940年2月7日,《新華日報》第四版刊登了張鍔的繪畫作品《工人階級目前中心的任務》,畫面描述的是一個工人(身下有無數的工人)拿著錘頭敲擊日本侵略者和漢奸。1944年2月7日,《新華日報》第四版紀念“二七”專欄刊登了張企所作的詩歌《老虎鉗》。
《新華日報》創刊之時,正處于全面抗戰初期,日本瘋狂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在全面抗戰背景下,《新華日報》將“二七”紀念的宣傳與民族抗爭精神緊密聯系起來,凸顯了全面抗戰的訴求。《新華日報》在創刊后的首個“二七”刊登的紀念文本,其核心話語即圍繞全面抗戰展開。1938年2月7日,《新華日報》在第一版刊登社論指出,“兇惡的日本強盜正以瘋狂的侵略戰爭想要滅亡中國”“現在的抗日救國正是以新的斗爭方式來完成‘二七’以來的歷史任務”,向著我們的最大敵人——日本法西斯軍閥——實行神圣的抗戰,為貫徹抗戰到底爭取最后勝利,創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而奮斗”。[1]同時指出,“帝國主義和殘余的封建勢力,依然支配著中國,尤其是野蠻的日本帝國主義”。[2]1941年2月8日,《新華日報》刊登了“二七”十八周年紀念大會盛況,董必武報告“二七”事件經過及其經驗教訓,“希望各位同志秉承‘二七’烈士奮斗精神,不屈不撓,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實現獨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國”[3]。1943年2月6日,阿衛的紀念文章指出“為了打退日本強盜,我們必須發揚‘二七’烈士的這種英勇堅決的精神”。[4]紀念日宣傳能夠“通過紀念過去‘事業’養成國民之愛國心”[5],在“二七”紀念文章中,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話語屢次出現,表明這一時期全面抗戰已經成為“二七”的時代內涵。在民族危機嚴重的背景下,《新華日報》“二七”紀念文章中的全面抗戰話語凸顯。
《新華日報》通過“二七”紀念,向民眾傳遞出目前紀念“二七”的現實意義遠遠大于其歷史意義的信號。“紀念活動中的抗戰動員,對于塑造中共形象、提升中共抗戰動員影響力、整合各方力量贏得抗戰勝利發揮了積極作用。”[6]《新華日報》呼吁全國民眾,“為著徹底的抗擊日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清掃賣國漢奸”“走向民族解放戰的最前線來完成二七京漢工人所遺留給我們的事業”。[7]在全面抗戰話語建構下,全國民眾在內心產生共鳴,即堅持抗戰,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就是在繼承“二七”光榮傳統,承繼“二七”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將其化作打敗侵略者的力量,激勵民眾走上抗戰的道路。
“二七”是“中國勞動者第一次在政治斗爭中愿當雄偉的頭角”,表現了他們是“爭取民族獨立,民權自由,和民生幸福的戰斗中實最勇敢,最有力,最可靠的隊伍”。[8]在《新華日報》刊登的“二七”紀念文章中,工人和工人運動的紀念話語都以抗日為主題,號召工人繼承和發揚“二七”精神,堅定抗戰的信念,并借助“二七”紀念,強調工人是民族解放的主力。1938年2月7日,《新華日報》社論指出,“綜觀‘二七’大罷工及流血之經過,可以想見當日工人之奮斗精神,實不愧為反抗軍閥爭自由之先鋒”。[9]
1940年2月7日的《新華日報》社論指出,“中國工人到處和任何時候,都是站在抗日的最前線與敵人肉搏,他們保持和發揚了京漢鐵路工人的優良傳統”,說明了“中國工人是如何的英勇積極參加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戰爭”,充分表現了“中國工人對勞動階級、中華民族的忠實”。[10]1938年2月7日,《新華日報》刊登紀念文章指出,“二七烈士的血警醒了全中國的勞動者,使他們在自己的身上,發現了潛在的無限的威力”。[11]1942年2月7日,《新華日報》刊登紀念文章指出,“我們緬懷當時烈士的壯志成仁,目睹今日中國工人在民族戰爭中的巨大作用,使我們充滿著中國獨立自由前途光明的信心。我們要研究‘二七’的教訓經驗,發揮工人在抗戰中的作用,來紀念今年的‘二七’”。[12]
1938年2月7日,《新華日報》社論指出,“二七”斗爭“充分地表現了中國工人大眾團結”[13]的精神。“二七”團結精神在紀念文章中被進一步傳播和強化,突出了工人與組織的團結,闡述了工人是抗日中堅力量。1940年2月7日,《新華日報》第四版吳敏的紀念文章指出,“在工人的手中,組織是最重要的武器”“組織是工人群眾發揮力量的唯一的源泉”“組織,由個別的,集合為統一的,由地方的,集合為全國的,然后才能發出重大的作用”“‘二七’慘案所流的鮮血,也就是為了爭取組織的自由而流的”。[14]1943年2月6日,《新華日報》刊登紀念文章指出,“‘二七慘案’就是京漢路的工人為成立京漢路總工會,而慘遭直系軍閥吳佩孚、蕭耀南摧殘屠殺的流血的紀念日”,說明了“二七”斗爭中工人大眾已經明白了“團結的必要”。[15]1944年2月5日,刊登了于剛的紀念文章,指出林祥謙“充分認識組織的力量,要鞏固作戰部隊,要得到勝利,就非依靠組織的鐵的紀律不可”,“把他自己的命運和全路三萬工人的前途結合在一道,把自己的生命溶(融)合在工人的解放事業中,所以他才能在生死之間毫無猶豫地以三萬工人的利益為依歸”,目前“要求我們從‘林祥謙精神’里體會那種非常嚴肅的組織觀念”。[16]1945年2月7日,《新華日報》第三版刊登的紀念文章指出,“工人應繼續二七的精神,團結努力”“同時一切有遠見的實業家也應當幫助和培養”這一“建設新中國的主力”“只有工人和廠家民主的合作”,才能“創造繁榮幸福的新中國”。[17]
工人是抗戰的中堅力量,昭示了其階級性,中共作為工人階級的政黨,在抗戰中不斷壯大起來。抗戰勝利后,中共極力謀求成立聯合政府、和平建國,1946年2月7日,《解放日報》社論指出“政治協商會議確定了改組政府,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與修改憲草原則”“現在的問題就是要不折不扣地在全中國實現它”“現時中國工人的任務,就是用和平的方法牢固這個勝利,爭取已經通過的國家民主化方案的完全實現”。[18]其時政協會議已通過和平建國綱領,中共借助“二七”紀念號召民眾督促國民政府實行民主建國。
“二七”之后不久國共開始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而面對日軍大舉侵犯國土的危機,仍需要鞏固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國統一戰線。《新華日報》凸顯抗日話語,旨在號召廣大民眾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挽救危機的唯一道路,就是實行孫中山先生的遺囑,即‘喚醒民眾’四個字。”[19]為了集中全國抗日力量,需要號召全國各個黨派、各個階層的人民,結束內斗,齊聚在抗日旗幟之下。
1938年2月7日,《新華日報》第四版的“二七”紀念文章指出,“中國的勞動者及全國人民,應該追憶這光榮的歷史的教訓,學取京漢工人堅強不屈的精神,加緊全國上下的一致團結”。[20]1940年2月7日,吳敏在紀念文章指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完成反帝反封建殘余的任務,完成今天的反日反漢奸反投降,堅持抗戰的任務的主要條件”,“只有這種聯合,才能使我國人民產生偉大的力量。只有這種聯合,才能以工人的徹底性、堅決性,克服小資產者的散漫性,和富有者的妥協性。只有這種聯合,才能把我國人民從目前的民族的和社會的痛苦中,解放出來,使我國的民族解放與社會解放走上成功的道路”。[21]
結成和鞏固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抗戰獲得勝利的關鍵所在,因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二七”紀念文章中的主要紀念話語之一。“中國是否能從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中解放出來,將決定于這個統一戰線的發展狀況。”[22]但在抗戰后期,國民黨政府對于抗日呈現出消極態度,并積極實行反共政策,甚至有一部分親日派主張對日妥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遭到嚴重破壞,統一戰線的紀念話語也逐漸變少。
全面抗戰時期《新華日報》“二七”紀念文章建構的抗日話語體系,并非從單一政黨的角度來紀念“二七”,而是將“二七”與抗日結合在一起,賦予“二七”新的時代內涵,建構了以抗日為核心的話語體系。《新華日報》作為中共中央在國統區的大型機關報,利用“二七”紀念向國統區廣大民眾展現了工人階級的強大力量及結成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堅定了國統區民眾堅持抗戰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