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剛
上消化道出血 是胃潰瘍最常見的并發癥,發病率為15%~25%。患者可以是緩慢、長期的出血,也可以是快速、嚴重的出血。前者可導致貧血,出現疲勞、呼吸困難、皮膚蒼白和心悸等癥狀;后者可導致嘔血或便血。
潰瘍穿孔 發病率為2%~5%。如果患者突發劇烈腹痛,可能是發生了穿孔。除了給患者帶來劇烈的、持續性的、擴散性的疼痛之外,還可能會導致胃部出血。大出血可能導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胃潰瘍患者平時要按醫囑用藥,避免不良飲食習慣,如暴飲暴食等,如有不適及時住院治療,必要時進行手術治療。
幽門梗阻 胃潰瘍部位可能發炎或形成疤痕,如果處于幽門附近,久之會導致幽門越來越窄,阻礙食物進入小腸,發生豳門梗阻,患者可能出現反復嘔吐、腹部飽脹、進食減少、體重下降等。胃潰瘍患者幽門梗阻的發病率為2%~4%。如果是因炎癥引起的,可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如果是由于疤痕形成引起的,可通過手術治療。
癌變發生胃潰瘍癌變的患者多有長期慢性胃潰瘍病史,潰瘍邊緣上皮細胞反復破壞與黏膜修復再生、化生、不典型增生,隨著時間的延長,增加了癌變的可能性。
胃潰瘍一定要規范治療,并復查胃鏡。胃潰瘍的主要致病原因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過多,因此要查殺幽門螺桿菌,規范治療4~6周,復查胃鏡,以確認潰瘍完全愈合。不典型增生是一種典型的癌前病變。
第一,要注意疼痛性質和規律的改變。胃潰瘍的疼痛多表現為上腹部隱痛,呈燒灼樣或鈍痛,且疼痛的發作與進食有關。一般在飯后半小時到l小時內出現,以后逐漸減輕。
如果疼痛失去了上述規律性,變為不定時發作,或成為持續性隱痛,或疼痛性質與以往相比發生了明顯改變,則應警惕為癌變的先兆。
第二,如果用抗潰瘍藥物無效,要注意及時就診排查。平時服用抗潰瘍藥物后,癥狀一般能夠緩解,如果按常規服用抗潰瘍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后,效果變得不明顯甚至無效,就應該懷疑是癌變的先兆。
第三,注意進行性消瘦。在短期內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發熱及進行性消瘦,體重減輕,則癌變的可能性極大。
第四,出現嘔血和黑便。
患者近期內經常發生嘔血或出現柏油樣大便,大便潛血試驗結果持續呈陽性,并且發生嚴重貧血,均表明胃潰瘍可能正在惡變為癌癥。
第五,注意腹部出現包塊。
胃潰瘍患者一般不會形成腹部包塊,但如果發生癌變,潰瘍就會變大、變硬,晚期患者可在左上腹部觸摸到包塊。包塊質地常較硬,呈結節狀,不光滑。
第六,注意持續的消化道癥狀。年齡45歲以上,既往有潰瘍病史,近期癥狀反復,如打嗝、暖氣、腹痛、且伴有消瘦者。
第七,胃部手術后,有消化不良、消瘦、貧血和胃出血癥狀,出現不明原因的上腹脹悶、暖氣、不適、乏力、消瘦等。
此外,如果出現以下四種檢查結果要高度警惕:①中度或重度的不典型增生;②40歲以上的典型上皮化生或伴重度不典型增生;③直徑大于2厘米的胃潰瘍,尤其是位于小彎部病程較長的潰瘍;④腺瘤性、無酸性或直徑超過2厘米,體積較大的胃息肉且伴有腸上皮化生,尤其是出現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萎縮性胃炎。
(楊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