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芳
(北部灣海洋發展研究中心/北部灣大學,廣西 欽州 535000)
廣西自貿區欽州港片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部——欽州市,是一座具有悠久海洋歷史的沿海城市,處于北部灣地區的北岸。20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沉睡千年、滿目荒蕪的海灘,一個地處閉塞、偏安一隅的小漁村;20多年后,已發展為初具特色的現代化臨海工業開發區,一座生機勃勃、令人矚目的濱海工業新城。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期間,提出廣西“要打造好向海經濟,寫好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西桂林視察,再次提出廣西要大力發展向海經濟。廣西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開啟了大力發展向海經濟的新階段,廣西海洋局也因此制定了關于發展向海經濟的工作方案,統籌梳理了可合作的投資項目共146個,總投資額達4831.74億元,與發達省市產業積極合作,對接浙江省新能源集團以及各地龍頭企業。截至2021年9月底,在中馬“兩國雙園”園區入駐的企業數量累計超過370家,生產的廣西海產品出口至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欽州占據優越的地理區位,很多貨物的進出口通過欽州港運輸。由于自身位置的獨特性,欽州處于相對混合復雜的經濟圈,背靠我國西部地區,與東南亞國家相對,面臨著眾多發展機遇。屬于沿海城市,擁有著優良的港口資源,許多企業通過欽州港進出口大量貨物。近些年,欽州港按照國際標準,進行了大量建設。欽州港具有諸多先天優勢,水深并且水域寬闊,適合貨物裝運;欽州港風浪小,并且泥沙淤積少,有利于貨物運輸,適合建設成為深水大港。2021年前10個月,欽州港口岸進出口外貿數額超過2020年全年的進出口外貿總額,達1 042 億元。
海洋資源是沿海城市發展的關鍵,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正是如此,海洋資源通常隱藏在深海中,在我國許多海域都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在廣西海域也蘊藏著大量的海洋資源。北部灣盆地的生油沉積厚度較大,有利于生油的儲存,北部灣區域蘊藏著許多豐富的資源。欽州灣是北部灣海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先天優勢突出,擁有較好的海水水質,并且擁有豐富的天然飼料,適合水產養殖,豐富的飼料以及優質的海水質量,有利于魚蝦貝等水產生長、繁殖,在廣西海域境內大約有500多種水產種類,其中擁有50多種較為珍稀的品種,并且經濟價值較高。
欽州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同時,還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獨特的人文景觀。在自然景觀方面,北部灣區域有許多旅游勝地,例如三娘灣、龍門群島等景點。三娘灣旅游景區是天然的海邊景區,景色優美, 在深海有海豚出沒,近些年受到了國內外游客的喜愛,被稱為中華白海豚的故鄉,并被評為北部灣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的旅游經典。欽州茅尾海是全國著名景區,茅尾海公園因其優美的生態環境以及天然的海洋資源,入選了我國第一批國家級海洋公園。紅樹林屬于較為珍惜的植物,在茅尾海公園生長著面積2784公頃的紅樹林。在茅尾海也生長著較為珍稀和獨特的島群紅樹林和巖生紅樹林,并且茅尾海擁有分布面積全國最大的紅樹林。距離欽州市區25 Km左右,是欽州的著名景點龍門群島旅游區,包含許多景點。龍門群島七十二涇位于茅尾海區域,生態環境優美,景色秀麗,受到許多游客的喜愛,有“南國蓬萊”的美譽。
在古代,廣西的沿海地區被稱為“徼外”“蠻荒”“百越”之地,當時的廣西沿海地區處于部落聯盟或階級社會初期階段。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嶺南地區人煙稀少且太平穩定,而中原地區充滿了硝煙與戰火,為了躲避戰爭,大量中原人搬遷到嶺南地區,根據民國時期的《欽縣志》記載,在合浦地區“自漢末至五代,中原避亂之人,多家于此”,而如今的廣西沿海地區正是當時中原人遷移的主要地區。人口的增加及帶來的先進技術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發展,廣西沿海地區得到了開發,由于沿海地理優勢,當地的漁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據相關資料記載,很久之前,廣西沿海的居民便已開始了打魚以及其它的農業活動。欽州作為廣西的一個沿海城市,擁有悠久的海疆歷史。在近些年的考察中,相關的考古工作者在欽州收獲頗豐。廣西沿海新石器晚期文化最具特色的是大石鏟文化,在欽州市的欽南區有一座距今8 000~9 000年的芭蕉墩遺址,產生于早期的新石器時代。
自古以來,廣西沿海地區便是一個重要的對外交流門戶,在對內和對外的交流中,將各種文化包容在一起。在與海外的交流中,學習并融合了近代西方文化以及基督教與佛教文化。廣西沿海地區是佛教海路傳入中國的中轉站和天主教傳入中國的最早地區、近代廣西對外開放的重要港口,有許多來自中國西南和中原各地的貨流、商流在這里聚集,來自海外的商人使節在這里頻繁進出。在與外界的交流中,廣西海洋文化既積聚了其他文化的內容特性但又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擁有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習俗,例如:欽州有采茶舞和跳嶺頭等傳統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目前欽州還存有文化特征的建筑,在欽州市中山路臨街兩旁還存在著有浮雕裝飾的拱形窗柱,以及集聚粵派特色、融西式風格于一體的騎樓建筑,屬于欽州多元文化交匯的結晶。此外,廣西北部灣地區的宗教信仰也是多元化的,佛教、道教、基督教或天主教等在民間有一定影響,沿海各地現存有不少體現各種宗教和民俗信仰的寺院、宮廟,也體現了多元文化交匯。
欽州擁有悠久的海洋文化歷史底蘊,是發展向海經濟的重要基礎,也是推動欽州走向世界的重要動力,應充分認識欽州自身海洋文化的獨特性。一是制定海洋文化保護戰略,從頂層設計層面科學梳理海洋文化的發展思路,自上而下制定海洋文化保護政策。宣傳海洋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根據時代的發展,規劃海洋文化發展布局,關乎著海洋文化的未來發展與傳承,應充分了解欽州所擁有的海洋文化以及歷史遺產,深入探索在歷史長河中遺留下的文物,尋找古代海洋絲綢之路的遺跡,將豐富的歷史遺產進行梳理和保護。二是從基礎做起,培養人民群眾的海洋文化保護意識。忽略海洋文化所具有的獨特性以及重要意義,造就了許多過度開發海洋的行為,對于海洋資源造成了傷害。應宣傳和培養普通群眾對于海洋文化的保護意識,運用科學技術合理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所具有的獨特文化。三是借助先進科學技術,科學系統地開發欽州海洋文化和資源。在欽州港大力發展臨海工業,引入向海產業,促進向海經濟的發展,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避免對于海洋環境的破壞以及海洋資源的過度開采,規范企業對于海洋資源的開采,禁止企業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性廢水直接排入海洋;欽州擁有眾多的稀有資源,應建立資源自然保護區,提升人們對于海洋環境和海洋資源的保護意識。
將海洋文化戰略與向海經濟戰略結合。一是充分利用欽州所具有的地理優勢以及豐富的海洋文化底蘊,大力發展向海經濟,提升海洋文化戰略地位。欽州在北部灣經濟區要發揮自身優勢不斷發展,走出國門,利用自身地理優勢,積極與東盟開展交流和合作。二是借助文化的獨特性,吸引其他國家;利用海洋文化的開放性,積極與其他國家開展向海產業合作,在與外界的交流中,既要不斷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內涵,又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特性,與國際接軌,豐富自身海洋文化內涵,促進向海經濟發展,推動廣西自貿區欽州港區的發展與進步。三是充分利用欽州擁有的海洋資源,借助欽州的沿海優勢,大力發展欽州的濱海旅游業,以此帶動向海經濟發展。全面整合欽州所擁有的資源,制定完善具體的發展規劃,借助中華白海豚的故鄉——三娘灣,發展三娘灣特色旅游,增加有特色的游玩觀賞項目。將海洋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向海經濟相結合,相輔相成,帶動欽州經濟發展。
向海經濟與海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可出臺具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為向海經濟和海洋文化的發展提供優良的政策環境:一是制定優惠的財政稅收政策。財政稅收政策是各國吸引企業入駐的有力手段,在國內,進行投資的企業關注投資地區的財政稅收政策,通過實施優惠的財政稅收政策可吸引企業投資,采用創新性的財政稅收政策促進投資便利化。欽州港片區應制定優惠的財政稅收政策,與國際稅收政策接軌,減輕企業及個人的稅收負擔。二是優化人才引進制度。對于人才家屬的安置,出臺相應的優待政策,解決子女入學問題;引進具有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從經濟、管理與法律等方面引進高水平人才,定期進行專業培訓,組織人員學習國內先進沿海地區的發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