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翠,周水陽,肖素芳,馬黎斌,范小利
[1.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松江醫院(籌)風濕免疫科;2.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松江醫院(籌)腫瘤血液科;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松江醫院(籌)放射科;4.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松江醫院(籌)中醫科,上海 201699]
1.1入院病歷患者,女性,69歲,因“手背、足背腫脹伴關節痛20余天”入院。患者2021年10月出現牙齦腫痛,后逐漸雙手雙足浮腫,并且全身大小關節疼痛,于2021年11月27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史,長期降壓、降糖藥物治療。查體:體溫 36.6 ℃,心肺腹未見異常。雙手背、足背凹陷性水腫,握拳困難,見圖1;雙手掌指關節、指間關節、腕、肘、肩、踝和跖趾關節腫脹并壓痛,活動受限。

圖1 患者凹陷性水腫情況
1.2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正常;C反應蛋白(CRP)102.49 mg/L;紅細胞沉降率(ESR)111 mm/h。生化檢查:白蛋白 33.53 g/L,腎功能正常;類風濕因子(RF)陰性,抗環瓜氨酸肽(CCP)抗體陰性,抗核抗體(ANA)陰性,可提取核抗原(ENA)抗體陰性,人類白細胞抗原(HLA)-B27陰性;免疫球蛋白正常,補體正常;腫瘤標記物正常;EB病毒檢測陰性,巨細胞病毒檢測陰性;結核桿菌斑點實驗(T-SPOT)陰性。
1.3影像學檢查雙手、足和踝關節B超:雙手手背皮下水腫、雙手掌指關節滑膜炎,雙手拇指、食指、中指、環指及小指指屈肌腱腱鞘炎,雙腕關節滑膜炎,雙腕關節指伸肌腱腱鞘炎。雙足背部皮下水腫、雙足跖趾關節滑膜炎。雙踝關節皮下水腫,雙踝關節滑膜炎,雙脛骨前肌腱、腓骨長肌腱及腓骨短肌腱腱鞘炎。右足磁共振成像(MRI)T2WI見足背、足底及踝后群肌肉廣泛高信號,腱鞘周圍高信號;增強T1WI見腱鞘增厚伴明顯強化,見圖2。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顯示:肝左葉局灶性葡萄糖代謝輕度增高區,占位病變待排;雙肩、雙肩鎖、左胸鎖、雙肘、雙腕關節、雙手多發小關節、雙髖關節、雙股骨上段旁、雙踝關節、雙足跖趾關節多發葡萄糖代謝增高,考慮炎癥;雙足皮下水腫,見圖3。進一步完善上腹部增強MRI未提示肝臟惡性腫瘤。

圖2 患者右足磁共振成像圖像

圖3 PET/CT成像圖像
1.4臨床診斷與治療根據臨床表現、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診斷為緩解性血清陰性對稱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腫綜合征(remitting seronegative symmetrical synovitis with pitting edema syndrome, RS3PE)。予口服醋酸潑尼松(天津信誼津津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75,規格:5 mg/片)20 mg/次,1次/d;甲氨蝶呤(MTX)(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44,規格:2.5 mg/片)10 mg/次,1次/周,用藥1周后四肢浮腫及關節痛好轉,于2021年12月10日出院。出院后1個月患者四肢浮腫未完全消退,仍感腫痛不適,加用來氟米特(福建匯天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175,規格:10 mg/片)10 mg/次,1次/d,出院后2個月四肢腫脹完全消退,關節痛消失。目前隨訪8個月,隨訪截至2022年8月,病情持續穩定。
RS3PE是一種罕見的風濕性疾病,特征是四肢對稱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腫,對糖皮質激素治療反應良好[1]。1985年Mccarty等[2]首先描述了這種特殊的風濕病,特點為起病急,老年人多見,無骨侵蝕病變,RF陰性,低劑量類固醇治療反應良好。RS3PE以男性多見,男女發病比約4∶1,目前國內和國際上多為病例及病例系列報道,日本學者曾報道該病發病率為0.09%[3],國內尚無流行病學數據。
RS3PE病因尚不明確,以往的研究發現可作為一種特發性現象發生,也可與其他風濕病相關,最常見的是遲發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風濕性多肌痛[4]。有學者認為,RS3PE是惡性腫瘤相關的副腫瘤綜合征,實體及血液系統惡性腫瘤都可合并RS3PE[5-7]。Bucaloiu 等[8]報道12例RS3PE,合并惡性腫瘤4例,淋巴瘤2例,膀胱癌和前列腺癌各1例。亦有報道糖尿病與RS3PE發生有關[9-10],這兩種疾病的關聯可能與血胰島素和/或血糖水平有關,具體機制尚未明確。此外,藥物(如利福平、胰島素)和病原微生物感染(如卡介苗、細小病毒B19等)也可能是RS3PE的誘因[3,4,7]。本例患者發病前有牙齦腫痛,考慮感染可能是發病的誘因。Arima等[11]發現在 RS3PE患者血清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顯著升高,VEGF可能促進滑膜血管過多引起滑膜炎,并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皮下水腫,參與發病。此外,白細胞介素-6[12]和基質金屬蛋白酶3[13]也可能參與疾病的發生。
RS3PE多見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急性起病,平均發病時間11~21 d。典型臨床表現為突然發作的雙手及雙足凹陷性水腫伴疼痛,伴對稱性多關節炎,可累及雙手掌指和指間關節,以及雙腕、肘、肩、顳頜、髖、膝、踝和跖趾關節等,以手和腕關節受累多見;多同時累及上下肢,也可出現僅有上肢或下肢受累者,多對稱性起病,也有少部分患者單側受累;部分患者可出現發熱,食欲減退、體質量下降等非特異性癥狀。
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血常規可有白細胞輕度升高,輕度貧血,血小板輕度升高;多伴ESR和CRP升高;RF陰性,抗CCP抗體陰性,ANA陰性,HLA-B27陰性。部分與腫瘤相關者可出現腫瘤標記物升高。與感染相關者,可檢測出相應病原體,注意嚴重感染可引起噬血細胞綜合征,病情兇險,死亡率高,需及早識別。
影像學一般無骨侵蝕表現,主要表現為關節滑膜炎和腱鞘炎,臨床上多通過關節超聲和磁共振成像識別。關節超聲作為一項對軟組織水腫、滑膜炎和腱鞘炎等較為敏感且價格相對低廉的檢查手段,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腕部屈肌和伸肌腱腱鞘炎以及足部伸肌腱的腱鞘炎被認為是RS3PE特征性關節超聲表現[3],還可見滑膜增厚和關節周圍積液。MRI亦對軟組織炎癥較為敏感,RS3PE患者手或足的MRI典型表現為腱鞘炎、滑膜炎、關節腔積液和嚴重的軟組織水腫[5-6]。于PET/CT目前廣泛應用于評估惡性腫瘤,18氟-脫氧葡萄糖(18F-FDG)可在炎癥組織中累積,因此可顯示關節炎,于RS3PE患者PET/CT中可見到全身受累關節處18F-FDG的高攝取信號,還可見到沿著腱鞘周圍的高攝取信號,提示腱鞘炎以及軟組織水腫[1]。相對于超聲和MRI的視野局限,PET/CT優勢在于可評估全身關節和關節外病變,且可檢測到隱匿性癌癥病灶。RS3PE的基本病理改變為屈(伸)肌腱腱鞘炎和關節滑膜炎,關于病理的報道少見,原因可能與病理為創傷性檢查,滑膜和腱鞘的活檢一般需深部取組織,操作不便,目前病理并不作為該病的診斷依據等原因有關。
RS3PE診斷尚無統一標準,目前對該疾病的診斷提出以下要點:①急性起病;②累及老年人(年齡>50歲);③對稱性多關節炎伴肢端可凹性水腫;④非侵蝕性關節炎;⑤ RF和ANA陰性;⑥糖皮質激素療效好。在排除其他結締組織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多肌痛等后可作出診斷。
治療上選擇糖皮質激素,一般給予相當于潑尼松劑量10~20 mg/d的糖皮質激素,多數患者在1~3周內癥狀改善,無合并癥者多數可維持緩解,2~3個月內激素逐漸減量[14]。部分患者癥狀未緩解或在激素減量過程中病情反復,可給予改善病情抗風濕病藥(DMARDS)如MTX、羥氯喹、來氟米特、柳氮磺吡啶和雷公藤等[7-8]。有日本研究者嘗試使用托珠單抗治療并獲得良好的效果,但僅為個案報道[15]。該病多數預后良好,如病情反復控制不佳,需警惕潛在的惡性腫瘤發生風險,部分惡性腫瘤可在發病幾年后發生。
綜上所述,RS3PE是一種臨床綜合征,特征是多關節炎急性發作伴凹陷性水腫,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影像學檢查無關節侵蝕表現,關節超聲或四肢MRI 多提示腱鞘炎和(或)滑膜炎,多數對低劑量糖皮質激素反應良好,與腫瘤關系密切,病情控制不佳者需注意排查惡性腫瘤。臨床工作中,有必要提高對該病的認識,以便早期診斷,適當及時治療可顯著減輕患者負擔,誤診可能導致長期更密集和昂貴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