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達,張昱婷
(吉林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1900年,阿倫·科普蘭出生于美國紐約布魯克林,他所創作的音樂節奏充滿活力、旋律清晰富有質感,開放、變化緩慢的和聲運用在后調性時期展露出更為大膽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變換了多種創作風格,唯一不變的就是始終保持曲目的高質量,高歌美國精神,不與時代脫軌??破仗m在晚年時期(1972年)創作了獨奏曲《夜思》,這一階段科普蘭的創作已顯成熟,重新回歸到抽象性現代音樂。在這首作品中,我們依舊能看到科普蘭年輕時的影子,他運用不協和的音色加之敘事性的情調音樂,持續拓展不協和的音樂語言,在自由而又緩慢的旋律中抒發著對“舊美國”往事的回味與懷戀。
1972年,科普蘭為得克薩斯州沃斯堡每四年舉辦一次的鋼琴演奏比賽創作了《夜思》。維維安·佩利斯提到:“《夜思》給300名參賽者帶來了一些困難,他們需要更加專注不尋常的和弦以及一些復雜的踏板”。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科普蘭認為自身創作進入了瓶頸期,已經停止了創作,并且將重心轉至合唱指揮領域,一直在尋找創作的靈感和題材,所以《夜思》的問世也象征著科普蘭重新找回創作的信心。
《夜思》副標題設立為“向埃文斯先生致敬”,開篇簡單的旋律可以使人感受到與埃文斯的音樂略有相似,但整體上卻是不折不扣的科普蘭式創作。這是一首偉大的情緒化音樂,描述了科普蘭內心對往昔崢嶸歲月的回憶,在人生閱歷達到一定程度時對世界的重新認知,描繪了美國城市在高速發展中依舊存留著舊時代的精神與印記,體現出強烈的民族感以及愛國之情。這也要求演奏者必須意識到音符和旋律之間的脈絡和聯系,需要細致地處理音樂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境,從而領略科普蘭創作的高雅之處。
從結構內容大致來看,《夜思》全曲總共106小節,屬于非對稱式且不規則的自由曲式結構,音樂材料變化多樣,采用了不同調式來表達音樂情緒。全曲可劃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1—14小節),從G大調主和弦開始,開篇即闡述了貫穿全曲的動機,1—7小節整體是單個音符向上發展轉位的過程,在其他的小節也反復出現,在音符的強調使用上也能看出對埃文斯嚴格的致敬,第11小節開始轉為自由流動的琶音,是對情緒的引導和準備。第二部分(15—39小節),這一部分開始為方整的5小節樂句,在低音和弦的重復中開始新的樂句材料,從15到24小節,左右手相互輝映不斷交替強調情緒,到25小節重新回到17小節的主題,并在節奏上有些微妙的調整變化,28小節開始引入新的片段,從這里開始轉變為6小節樂句,轉入更為緩慢的速度,猶如科普蘭在抒發內心深處的嘆息,持續到39小節結束。第三部分(40—54小節),旋律材料變得更為復雜,但結構進入規整的3小節樂句,46小節開始,科普蘭將音域持續擴寬,也進入了全曲演奏難度最大的部分,右手連續的大跳配合左手保持低音的同時加之相同的旋律行進,使這部分的旋律與和聲效果變得夯實有力,音響效果愈發激烈,第52小節到結束是第40小節的一種延伸,準備開展下一片段。第四部分(55—77小節)開始,左手的低音和聲便始終如一地在G大調上保持,右手的旋律卻在降A大調上持續,這一部分在橫向層面上展露了具有代表性的多調式調性特征。在縱向上,科普蘭采用了三度疊置和弦,等音形式的小二度音程等,不協和的效果持續放大,以達到更為清晰銳利的目的,直到74—77小節將開始部分的材料改變和聲后再次重現,情緒變為漸弱緩慢,并以重述的方式表達。第五部分(78—99小節),78小節再次回歸至開篇安靜舒緩的路線,行進至83小節情緒再次激起,改變為3/4的節拍更有利于疊置和弦向上綿延。到93小節處完整再現開篇材料,將情緒和速度逐漸減弱回歸安寧。尾聲(100—106小節),科普蘭在最后選擇鐘聲般的流動性旋律作為結尾,烘托出寧靜遙遠的意境。
演奏出一首優秀的鋼琴作品除了理解作品本身內容以外還應遵循演奏技巧的規則,現代音樂作品變化音較多,風格抽象,練習難度普遍較高,科普蘭的作品也不例外?!兑顾肌肥浅錆M可塑性的獨奏作品,只靠機械化練習是不行的,因此需要演奏者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研究。
1.和弦的處理
這首作品存在著大量的柱式和弦,如同堅實的思緒貫穿全篇,例如1—7小節,15—19小節,24—27小節,78—86小節等。部分和弦往往變化音比較多,跨度較大,當遇到這種問題時,可以將僵持的掌關節略微放松,將手掌向下松弛,手掌自然地做最大程度的拉伸,在落鍵時依然要注意手部力量的控制,重視左右手每個音符的質量和高度同步,避免彈奏的和弦效果參差不齊,確保和弦內每一個音符的音色不被遺漏也不會突出顯露。除此以外,本曲如8—10等小節中存在著和弦的某一聲部需要單獨強調的情況,構成樂句中和弦與和弦之間旋律上的延續,這也是相對困難的一種技巧,需要演奏者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單獨練習,通過手指的控制做到和弦中音符的力度和音色有明顯區分,達到精美微妙的音響效果。
2.音階演奏技巧
現代鋼琴曲關于音階的彈奏常會用到自由落鍵的方式,在本曲的11—14小節及尾聲部分的音階運用到了左右手自由交替的演奏技術,涉及手臂、手腕、手掌、手指多個部分的自由調動,從而清晰展示出樂句流水般的線條紋理。在交替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的腰背部可配合手臂需求而輕微移動,肩部帶動大臂優雅地將前臂和手腕帶起,手掌自然下落到鍵盤處時,通過手指的控制和發力保證音階延續的質量并將關鍵音彈出,同時要保證手形的穩固以便實現樂句之間的銜接。這里的音階也可以理解為分解和弦彈法的一種,譜中100小節處需在微弱的音色控制下展現每一個音符的均衡和顆粒感,不能出現缺音或者丟音的現象,這對演奏者手指要求更為苛刻,尤其是三指和四指力量的控制,可以通過屬七和弦的分解練習以及握力器等方式加強訓練。
力度是強弱相互變換的過程,是最能夠使音樂直擊人類感官系統的決定性因素,為不同情感的音樂表現力服務。《夜思》這部作品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音樂的起始部分就暗示演奏者必須意識到這些所處同一音域的音程形成相互對立,例如4—10小節在左手根音不變的情況下以ff的情緒重復強調前一小節的內容,因此演奏時可通過前臂下壓給予手指力度,必須保證它們發出不同的聲音效果。第二部分需要漸強和漸弱的小節較多,并且mp,mf時常出現,需要演奏者對力度的控制更加細膩,這一部分看起來更像是對后文情緒的鋪墊。樂曲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最為強烈的兩個片段,集合了f、ff甚至fff等強表情記號,演奏者應做好配合發力的準備,每一種強度應做出多大的音響效果要有精準的定位,在第三部分進入尾聲(51—54小節)右手八度大跳結束的時候,要以最為強勁的爆發力推進到55—58小節fff的頂峰,兩只手的力度分配上要明確清晰。隨后到第五部分時83小節后力量需逐漸回收,以p、mp的情緒線為主,這一部分總體上也是科普蘭抒發內心情感最為動人的片段,賦予演奏者更多自由,最后的尾聲部分達到pp甚至更弱的色彩直至結束。整首樂曲富有鮮明的對比色彩,情緒跌宕起伏,最終歸于平靜,對演奏者的右手旋律與左手和弦的力度控制要求極高,需要充分把控并掌握。
譜例3.1:

譜例3.2:

科普蘭這首作品整體風格偏向抒情緩慢,為了保持作者創作時有意的和聲設計,我們需要靈活運用踏板來幫助雙手提升音樂效果。除應用曲譜中所標注的踏板記號保持樂曲整體的音響效果以外,部分樂句要求演奏者對踏板的控制要增添主觀性和靈活度。如譜例3.1,類似這一種通常高音聲部呈上行趨勢,在多小節出現,圖中第1—4小節低音部同屬一個和弦,因此譜中均勻的踏板加入不會渾濁,當旋律延伸至第五小節或第六小節時,為了創造出綿延不絕的和聲效果,避開音色模糊的問題,前腳掌應調整位置,放在延音踏板中間處,在每小節末做切分踏板的基礎上,抬起時保留三分之一的踩踏空間,不要全部放開,留住前置和弦的余音,保持踏板持續性下降,從而增加音色的質量,更自然地過渡至漸強。
在一些樂句中可以觀察到,科普蘭使用了一些比較復雜的踏板標記,如譜例3.2,這里打破了開端常規的以每小節為一個單位更換踏板的方式,如此運用踏板的目的是使和弦的色彩特征變得更加清晰,我們在踩踏板時要嚴格按照譜中所標記的時機準確踩下,注意與雙手之間的協調性,充分保證和聲的音響效果。圖中后三小節是在重復前三小節的基礎上加入新的內容,為了使樂句變化明顯達到更好的聽覺效果,為手指控制弱音表達提供幫助,我們可以在前三小節加入弱音踏板,與延音踏板相配合。
音樂作品的節奏與速度構成了整個樂曲的音樂律動,體現著其內容的特性。這部作品以緩慢的速度作為主要基調,在此基礎上,部分小節加入節拍上細節的變化,顯得更為靈活。例如24—27小節,由5/4拍變到4/4拍再進入2/4,科普蘭利用稍加速的節拍手法做到律動上最小的強化,彰顯其細膩高超的創作能力。演奏者必須小心地展現2/4部分緊張過后放松的音樂語言,為接下來樂句的陳述做好準備。
《夜思》整體旋律自由,富有意境,節奏分明,題材新穎,安靜舒緩的整體情調行進著緊張不協和的旋律,進展有序的波瀾起伏式情緒使整首作品富有清晰的色彩和想象力,體現出科普蘭高超的創作能力,是一部充滿研究價值的獨奏作品。筆者通過對作品的分析,結合親身所學和實踐經驗總結出提升相關演奏技法的建議,旨在為廣大演奏者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