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志安
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 廣東 廣州 510599
在“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平臺的建設中,總體上遵循互聯網理念,將政務公共云與部門私有云有效結合起來,在互聯網的運行條件下,群眾可直接在該平臺上進行不動產登記方面的查詢、預約、申請等工作。經由“前臺”與終端的有效結合,不動產登記工作的整體模式得以改變,利用各種終端可實現隨時、隨地的查詢、預約與申請,也就使得這些工作開展時的時間、空間限制得以減少。在“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平臺建成以后,受理和發(fā)證等環(huán)節(jié)均可在電子政務外網運行建設房產交易與不動產登記一體化平臺,可在數據交換和共享、區(qū)塊鏈電子證照、大數據分析的支持下,使得不動產登記可達到協(xié)同服務的水平,使得在辦理各項業(yè)務時,所需的材料相對較少,流程得以簡化,成本得以降低。
就“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平臺而言,其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人工工作模式,因為傳統(tǒng)的不動產登記工作下,工作量龐大且工作效率較低。經由互聯網技術在不動產登記工作中的應用,所形成的互聯網平臺,包含數據管理與更新、業(yè)務運行與監(jiān)管、數據共享與服務、網絡高效與安全四個模塊,配備有網絡與信息安全、登記大廳智能化兩個基礎設施,平臺中還存在有兩個數據庫,分別為房地一體化和數字檔案,還包含業(yè)務管理系統(tǒng)、數據管理系統(tǒng)、共享和查詢系統(tǒng)、檔案管理系統(tǒng)、社會化服務系統(tǒng)[1]。這些不同子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配合,便能夠給不動產登記工作的開展帶來極大的便捷。在“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平臺的建設中,還需依賴地方政府的不動產登記網,構建““互聯網+””服務和監(jiān)管技術體系,使得該技術體系能夠在平臺的運行過程中,發(fā)揮技術監(jiān)督作用,使得在“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平臺投入使用以后,可滿足跨層級、跨區(qū)域、跨部門、跨系統(tǒng)的工作要求,形成線上“不見面”、線下“最多跑一次”的工作模式。
2.1.1 不動產登記多維數據服務模型。在“互聯網+”模式下的不動產登記工作中,由于需集成大量的數據,因此需要在該平臺建設的過程中加大數據庫技術的應用。在數據庫體系建設的過程中,需開展不動產登記多維數據服務模型的建設。就當下的技術條件來看,國家不動產數據模型中,包含了不動產登記工作中的主體、客體、權利和業(yè)務,不動產單元是基礎,權利為紐帶,通過不動產的各項業(yè)務辦理,可有效保障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在這一思路下,部分地區(qū)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不動產單元為核心的地樓一體化、城鄉(xiāng)一體化體系,業(yè)務模型達到了圖、屬、檔一條化的要求,可在不動產登記的全生命周期內,都發(fā)揮數據庫體系的作用,使得數據服務模型可面向不同服務場景展開工作[2]。
2.1.2 不動產登記數據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現階段,我國關于不動產登記工作尚處于探索階段,并未建立完善的不動產數據模型質量評價標準。例如,以某市為例,該市針對不動產登記工作,建立了囊括宗地、幢、戶、房屋所有權、國家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權、查封登記、預告登記、權利人等幾個大類的不動產登記數據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可對不動產單元19個關聯指標、150個標準字段,可在不動產登記工作開展的全過程中,實施動態(tài)智能分析和評價,也就克服了傳統(tǒng)不動產登記工作所存在的弊端,可在開展登記工作的過程中,實現評價結果、信息服務與業(yè)務運行的高度統(tǒng)一。
2.1.3 不動產登記數據治理框架。互聯網時代給各行各業(yè)都帶來了巨大的發(fā)展契機,在當下經濟社會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動產登記的業(yè)務量龐大,參與主體多,海量的不動產數據使得在開展不動產登記工作的過程中,需通過大數據技術等現代化技術的使用,來避免在數據處理中的冗余、重復工作,保障數據的高效傳輸。某市的不動產登記工作中,在數據源、貼源層治理、中心層治理、共享平臺、數據資源中心、質量評價體系、標準規(guī)范體系等基礎上,構建了完整的不動產數據治理框架,該治理框架出臺以后,要求有關部門需在不動產登記工作的進行中,緊抓數據整合,深入不動產業(yè)務辦理鏈路和數據處理鏈路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加快了數據整合鏈路、業(yè)務辦理鏈路、客體鏈路等多鏈路的形成,有效保障了不動產登記工作中的數據整合,提升了數據質量。
一方面,從空間數據匹配關聯的角度來看,在機器學習基礎上采用了地址智能匹配方法,在該方法支持下,可應用機器學習中的條件隨機場,形成專門的模型,該模型可在不動產登記工作的開展中,對地理要素加以準確識別,在精準識別機制下,也就可使得地址地理要素解析的匹配率、準確率、擴展性都可以符合要求。在不動產登記工作的過程中,該模型可自動完成對房產戶、國土戶地址的地理要素解析,依次經由地址信息標準化、地址信息匹配、地址關聯篩選,來提升數據判斷的準確性,輔助不動產登記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從數據更新質檢的角度來分析,為滿足相應的工作標準,可利用面向對象的實體關系來開展分析,在此基礎上,構建業(yè)務運行信息、地塊空間信息,并在兩種信息之間構建關聯關系,經由這種關聯關系的構建,對“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平臺多業(yè)務流模型實施了優(yōu)化和調整,達到了業(yè)務流、數據流和服務流的一體化[3]。經由B/S+工作流變更模型,就可利用該平臺對不動產登記工作中的變更、質檢、入庫和發(fā)布提供便捷。
2.2.1 高質量實時信息通信技術。“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平臺的工作模式下,對數據的采集和處理是關鍵,為有效利用這些數據和信息,就需要在不動產登記監(jiān)管平臺的構建中,加大對高質量實時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以某市的不動產登記監(jiān)管平臺為例,其中的信息平臺需與19個異構系統(tǒng)保持正常通信,以確保在不動產登記工作的開展中,可對全部的信息都加以檢驗和處理,高質量實時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可提升信息傳輸的整體效率,減少服務器的資源損耗。
2.2.2 數據安全共享和數據稽核。“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平臺的工作模式下,也需加大數據安全技術的應用,因為如果在數據平臺上缺乏數據安全技術的應用,將會導致不動產登記時存在信息泄露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在監(jiān)管平臺構建時,有關人員需重視數據安全共享和數據稽核技術的應用,以確保不動產登記平臺中,不同模塊之間可實現信息共享。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不動產登記工作的改革,各個地區(qū)都在開展“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工作創(chuàng)新,以形成嶄新的工作模式,徹底改變不動產登記工作的方式。但不動產登記信息服務和監(jiān)管平臺構建時,需加大現代化技術的應用,以保障服務和監(jiān)管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