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憶 張書銘 趙夢瑩
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 650500
健康已經成為中國未來發展進程中的重要“關鍵詞”,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民健康,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2020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任務。云南省政府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與健康的重大決策部署,出臺了《“健康云南2030”規劃綱要》、《云南省“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關于印發貫徹落實促進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綱要(2019-2022年)實施意見的通知》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主動融入國家大健康戰略,加快推進健康云南建設、提升人民群眾健康[1]。
目前,昆明市已建成了依托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電子病歷信息系統、婦幼管理信息系統、家庭醫生簽約管理系統為基礎,全面覆蓋鄉、縣、市三級醫療衛生機構的信息化網絡。但是,昆明市還未建成市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各區縣、各條線業務支撐系統還是局限于本區域或本專業條線,無法在全市范圍內實現信息的共享與交換,嚴重制約了互聯網+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市級全民健康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已成為昆明市衛生健康事業當下的重要工作。
夯實健康醫療大數據基礎,打造以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為核心,以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群為技術支撐,以健康管理、醫療服務、科技引領、文化發展的融合創新為動力,運用新技術,探索新模式,增強新動力,助力深化醫改和健康醫療服務,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的落地,支撐昆明智慧醫療建設需求,打造一帶一路經濟帶的區域醫療中心,為西南地區的醫療服務水平的快速提升提供動力,培育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新業態,促進昆明市的經濟社會快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創造更多的機遇。
緊密圍繞昆明市衛生健康事業的重點工作和發展方向,以助推“健康昆明城”、“數字昆明”建設為主要任務,建設一個昆明市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實現國家、省、市三級人口健康信息縱橫連接。整體建設內容包含[2]:“一張網絡、兩套保障體系,三類應用平臺,四個核心庫以及五類服務”構成。其中,“一張網絡”指覆蓋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高效統一的醫療衛生健康專網,“兩套保障體系”指網絡及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和政策保障體系,“三類應用平臺”包括面向居民的惠民健康服務平臺、面向醫療機構的醫院協同診療平臺以及面向政府的政府監管平臺,“四個核心庫”包括電子病歷庫、電子健康檔案庫、全員人口個案庫、業務協同共享庫,“五類服務”包括醫療服務、公共衛生、醫療保障、藥品管理、綜合管理服務。
昆明市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投入資金很大,影響面也很大,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分為三個階段建設發展。
一階段,夯實基礎支撐,初步建成功能齊備、統一權威的市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實現全市33家二三甲醫院、101家鄉鎮社區醫院、148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及14家區縣衛健局互聯互通,實現與云南省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兩級對接,滿足市衛健委業務監管、業務協同,實現惠民、惠醫、惠政應用。
二階段,平臺規模化發展,完成全市公立醫療機構全部接入以及部分民辦醫院接入,與醫保、血液中心等專業醫療機構對接,實現衛生健康基礎數據資源跨部門、跨區域共享,形成覆蓋各級各類衛生健康機構的高效統一的光纖+5G醫療衛生網絡,完成災備中心建設,提高平臺高可靠性[3]。引入社會資本提供豐富的健康服務,建設各類區域醫療服務中心,如支付結算中心、藥品供應保障中心、影像中心等,實現全民健康信息平臺規模化發展。
三階段,持續創新,智慧運營構筑生態。在平臺運營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持續創新,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標準體系不斷完善,醫療、醫藥、醫保和健康各相關領域數據融合應用取得明顯成效,生態運營蓬勃發展,圍繞平臺初步形成健康醫療生態產業體系,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制度、相關政策法規不斷完善,關注數據運營,從中拉動新的商業模式,健康醫療服務質量明顯提升,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以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樞紐功能和數據匯聚為基礎支撐,整合全市醫療衛生服務資源,開發基于平臺的應用服務,持續改善患者就醫體驗。統一外部門戶提供給公眾用戶訪問, 可通過統一的健康網站、手機App等多種方式,為公眾提供預約掛號、智能導診、統一支付、檢驗檢查結果査詢、出院病人隨訪服務、出院病人膳食、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及慢病管理等醫療健康服務。將接種免疫、惠民服務、健康教育等應用集成到全民健康平臺,利用平臺向公眾提供傳染病流行預警、防控知識和營養健康等信息,不斷提髙醫療健康服務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
為了方便居民便捷服務的需要,順應“互聯網+”的新業態,推進安全、可信的居民健康卡(虛擬卡)應用建設,將居民健康卡作為各類醫療健康服務的統一身份標識。居民通過電子健康卡一張卡,推動實名制就醫,實現跨機構和跨地區就醫服務,解決一醫院一張卡,互不通用的問題。同時電子健康卡可以與各種新型金融支付方式相結合,為居民提供多種多樣健康金融協同服務。
建設電子健康檔案中心,為居民建立更加規范、完整、全生命周期的電子健康檔案,不僅包含醫療衛生服務信息、疾病控制信息和健康體檢信息,還增加健康評估、健康指導等服務功能,實現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居民通過門戶網站、手機App等多種途徑,依據健康卡可方便快捷的查詢個人的健康體檢記錄、檢查檢驗結果、診療記錄等。通過建立健康評估模型和指標體系,對居民健康數據進行分析,可評估、監測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針對特定目標人群(如老年人、傳染病、精神疾病、慢病、兒童等)加強在線管理,及時推送相關健康信息、服務內容流程等便民服務信息。實現醫療、公共衛生機構與個人健康管理互動,讓群眾可以更加便捷的享受到醫療健康大數據的服務。
各級醫院、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婦幼保健機構業務系統眾多,采集的業務數據指標眾多,業務系統之間不互通,相同的信息需要重復錄入,不僅浪費人力,也容易出錯,造成幾個系統同一信息不一致。通過市級全民健康平臺集成電子病歷、基層醫療衛生管理系統、家簽系統、婦幼管理系統等多個業務系統,實現單點登錄,減少入口,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減少醫院數據信息處理工作,讓醫院聚焦業務能力建設。
以市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推動醫療機構間和醫生間的信息共享以及業務協同,建設昆明市分級診療體系,打造基于“互聯網+健康醫療”的模式,推進大醫院帶社區的服務模式。實現基層首診、向上轉診、下轉社區、跨院協同診斷、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遠程醫療等,促進了醫療結構間的分工協作,不僅合理利用資源,也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服務能力,方便群眾就醫。
通過昆明市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對煙囪系統數據的采集、整合之后,可以打通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婦幼保健機構、公共衛生機構與衛生行政部門的橫向網絡體系,實現資源共享,可實現多業務系統的協同,包括[4]:①醫藥與醫療實現聯動協同應用。醫藥采購與醫療服務需求實現聯動,對醫藥的采購實行統籌管理,也加強醫藥采購的監督、核查。醫療機構通過用醫的反應反饋給平臺,通過積累數據可以指導臨床用藥,加強藥事服務。②醫療醫保實現聯動業務協同。醫療機構與醫保機構的信息打通,方便參保人員的異地轉診、異地就醫結算等。可快捷的開具參保人員本地醫院轉診證明、參保證明、本地醫院出院證等。③院前急救業務協同應用。實現醫療機構、120指揮中心、急救車之間的協同,就急救患者的健康檔案信息、生命體征信息數據等共享,提高院前急救患者搶救的成功率。
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各類監管平臺,滿足不同政府管理機構的監管需求,包括醫改進展檢測、醫療服務監管、公共衛生監管、基本藥物監管、運營監管、綜合監管監督等,做好區域內各項衛生健康業務監管,實現醫療服務全要素、全流程、全方位監管[5]。全面提高衛健監督管理工作質量和效率,監督現代化綜合管理水平。同時方便政府全面、即時、準確掌握全市計劃生育服務體系、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衛生監督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等方面的第一手信息,為政策制訂、決策支持提供依據,實現市衛生健康數智化治理。
通過市級衛生健康平臺統一實現與社會保障、民政、公安、教育等其他政府部門的有機銜接,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充分發揮衛健部門在社會事業管理的協同作用。在健康信息平臺上集成衛生健康電子證照、出生醫學證明、生育服務登記、死亡醫學證明等政務應用,加強政務信息聯通共用,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讓群眾少交材料,少跑路,切實簡化辦事手續。
基于市級全民健康平臺,實現醫療大數據中心和醫療健康全量數據匯聚和平臺服務,支撐研發多場景、多模式的健康醫療人工智能創新應用。
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誤診率高、重復診療是醫療機構面對的挑戰之一。依托市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積累的數據,建設人工智能的臨床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可很好的改善該問題。應用系統依托生態數字多年積累的專家知識數據庫,包含臨床癥狀、診斷性檢測、診斷方法等[6]。在診療的過程中,可根據患者的癥狀、輔助檢查結果,實現智能推理,提示相關疾病和知識,尤其在罕見病、疑難病、易誤診疾病、常見病的非典型癥狀方面,可輔助醫生拓展臨床思維,減少醫療差錯,降低醫保負擔。
基于平臺對醫療大數據的收集,可采用醫療人工智能進行分析,建設疾病風險預測應用系統,可以在癥狀出現之前就預示更有可能發展成潛在的致命疾病。該系統是首先在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中收集數據,通過基因測序與檢測,以確定與冠狀動脈疾病、心衰、2型糖尿病等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對于每種疾病,應用一種計算算法得出基因風險評分。根據一個人的基因組計算得到的數字可以用來預測患病概率,篩查出可能患有某種疾病的個體,提前引入需求管理或疾病管理,實現有效的全人群健康管理。
建設市級全民健康平臺,匯聚海量數據可以通過分析利用,讓這些數據產生經濟價值。科研服務方向,通過平臺整合海量患者的全部真實健康醫療數據,包括患者診斷記錄、家族疾病史、用藥偏好等信息,可用于研究某些疾病發病的根源和地域的分布性。例如,通過將不同腫瘤患者的基因測序結果與臨床表型數據的整合與挖掘分析,幫助臨床研究人員分析特定腫瘤與基因之間的關聯關系,從而為今后的精準醫療方案提供參考依據,提高腫瘤防治效果[7]。醫療金融生態方面,可以重點發展和構建涵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基金、醫藥供應鏈金融、健康醫療保險、互聯網醫療保險、醫療設備融資租賃、醫療消費金融、醫療互助眾籌等健康醫療金融生態。建設醫療健康金融創新發展中心,為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企業提供多種金融服務,降低產業風險,促進產業競爭,提升產業活力。文化教育方面,可以大力發展健康醫療教育培訓應用和文化產業。打造 “互聯網+”教學模式,組織優質專業人員進行網絡醫學教育,包括遠程手術示教、醫療專項能力培訓、護理綜合培訓等多種教學培訓,同時從學習任務安排到學習過程跟蹤再到學習效果檢測的一體化管理,方便醫護人員快速定位所需知識,碎片化學習時間充分利用,便捷提升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能。
昆明市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作為一個整體工程,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重要文件中的重要舉措,也是按照國家衛生信息化建設要求統籌考慮、集中建設的重要著力點。通過建設全市全民健康信息“大數據”平臺,實現全市醫療衛生健康數字化建設,構建昆明市“全民健康云”,實現昆明市全民健康信息綜合管理,促進全市大健康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