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宏?周曉倫
2020年7月14日,湖北省武漢市市民涂某向權某租賃位于武漢市江夏區某村的一處小地塊和兩個小魚池(共約3畝),其中一個魚池用于存放收購的魚類內臟,另一個魚池用于養殖巴西鯰魚。租賃期間,涂某還用鐵桶加熱魚內臟提煉動物油脂并出售給他人,提煉動物油脂后的廢水和魚內臟排放到魚池喂養巴西鯰魚。
2021年3月1日,另武漢市市民徐某向曹某租賃位于武漢市江夏區某村的魚池(約3畝),并于2021年4月與各餐飲公司、生態管理公司簽訂魚苗供銷協議。
2021年5月27日,案外人柳某華認為自用魚池水質受到污染,遂向武漢市生態環境保護部門進行投訴。由于案外人柳某華的魚池與徐某租賃魚池均位于權某自用的一個大魚池與涂某的兩個小魚池的下游,6月7日,武漢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執法人員到上游的涂某魚池及周邊進行查看,監測人員對涂某養殖巴西鯰的魚池取樣并進行監測,當時涂某煉油設備已拆除。據《監測報告》顯示,水樣監測結果為“PH值達標、生化需氧量超標、石油類超標”,監測結論是“涂某租賃魚池水質未達到《漁業水質標準》表1中的標準要求”。
7月1日,武漢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執法人員到上述魚池現場再次勘查時發現,權某已使用生石灰等材料對涂某租賃的魚池進行消殺,且權某魚池水質正常,周邊溝渠水質未發現異常。后多次監測結果顯示,水質均已達標。
之后,徐某發現其魚池內沒有魚蝦存活,認為是其租賃的魚池長期受到權某和涂某魚池排放廢水的危害,導致自己的魚池水質受污染,不適合魚蝦生長,便以其魚池水質受污染導致嚴重經濟損失為由,將權某和涂某訴至江夏區人民法院。
法院觀點
江夏區人民法院認為,本案重點在于涂某排放廢水的行為與徐某的損害之間是否具有關聯性。對此,法院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柳某華提交的照片和視頻可以證實涂某沿著權某自用大魚池一側鋪設軟管將養殖巴西鯰魚的魚池的廢水往外排放這一事實,但根據執法人員多次現場勘查情況分析,權某自用大魚池與出租給涂某的小魚池雖然相鄰,但權某自用大魚池水質均屬正常,權某亦未主張其自用大魚池存在污染損害的情況,故排除涂某向權某自用的大魚池排放廢水的可能。
其次徐某主張涂某租賃魚池里的水,在雨后漫到權某魚池隨后又漫到其租賃的魚池。但根據柳某華提交的照片和視頻可以證實,軟管是沿著權某自用大魚池一側鋪設,并未延伸至徐某租賃的魚池,故排除涂某向徐某租賃魚池直接排放廢水的可能。此外據徐某陳述,廢水是在雨后漫到其租賃的魚池且量不多,但并未舉證證明廢水漫到其租賃魚池的事實。而且上游魚池的水因雨后溢出后,也會經過排水溝排向下游,而不是直接排向徐某租賃的魚池。且經執法人員現場勘查,并未在柳某華反映的排污口和排水溝發現廢水痕跡。
綜上,江夏區人民法院認為徐某提交的證據并不足以證實涂某排放廢水的行為與徐某主張的損害之間具有關聯性,駁回徐某的全部訴訟請求。
典型意義
在環境污染責任糾紛的民事案件當中,最突出的特點之一便在于此類案件舉證責任的倒置。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條的規定,被告應當就行為與結果間的因果關系承擔倒置的舉證責任,而原告仍應就損害事實與損害結果承擔舉證責任。
然而,從本案的法院判決以及法院說理可以得知,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規定,按照前文所述,即便對環境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但被侵權人仍應就環境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關聯性承擔舉證責任,被侵權人如就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關聯性盡到了初步的證明責任,舉證責任就移轉至行為人一方,行為人應就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高度蓋然性的證明責任。
由此可見,在實際經歷環境侵權糾紛之時,被侵權人除應當注重損害事實與損害后果的證明責任之外,仍應就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關聯性或因果關系進行初步的舉證。此舉雖實質上對被侵權人的舉證責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從實踐角度而言,當事人對案情更加熟悉,對事實層面的了解也更為深厚,提供有效的關聯性證明將對法院查清事實帶來更大的助力。本案中,在被告缺席的情況下,由于原告并未能提供合理的證據對損害結果與行為之間的關聯性進行證明,法院最終認定無關聯性,進而無需審查被告對于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承擔問題。(作者系廣東固法律師事務所律師)
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條 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二百三十條 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發生糾紛,行為人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
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20修正)》
第六條 被侵權人根據民法典第七編第七章的規定請求賠償的,應當提供證明以下事實的證據材料:
(一)侵權人排放了污染物或者破壞了生態;
(二)被侵權人的損害;
(三)侵權人排放的污染物或者其次生污染物、破壞生態行為與損害之間具有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