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黃河保護法
摘 要:近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將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繼長江保護法后,我國江河流域保護再添標志性立法,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京報:
黃河保護法來了,以法治守護母親河安瀾
出臺的黃河保護法,是在大力鞏固既有治理和保護成效的同時,于法治軌道上進一步提升黃河流域的大治理、大保護能力。法律內容覆蓋了黃河保護治理中的一系列焦點問題。
比如,生態環境脆弱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法律明確,國家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堅持一體化保護與修復,實行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系統治理;水資源短缺是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法律強調,國家對黃河水量實行統一配置;洪水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威脅。法律規定,國家統籌黃河干支流防洪體系建設,加強流域及流域間防洪體系協同,推進黃河上中下游防汛抗旱、防凌聯動,構建科學高效的綜合性防洪減災體系。這意味著長期以來困擾黃河安瀾的幾大“痛點”問題,在解決上都有了總方針,并實現了有法可依,不僅方向明確,而且權威性全面升級。
黃河保護和治理中的另一個現實問題,即是流域內跨行政區域較多,在缺乏統一的法律規范前,容易出現效率低下乃至“各自為政”的傾向。對此,法律明確,國家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協調機制,全面指導、統籌協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審議黃河流域重大政策、重大規劃、重大項目等,協調跨地區跨部門重大事項,督促檢查相關重要工作的落實情況。并提出要建立黃河流域省際河湖長聯席會議制度。這些都是直指破除“九龍治水”局面,助力保護和治理效能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黃河保護和治理是系統性的、綜合性的,并不僅限于生態維度。比如,保護法也把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擺在重要位置。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千秋大計。出臺一部門專門性的法律,將黃河保護和治理納入法治軌道,是與其重要性和戰略意義相匹配的標志性舉措,也是黃河保護和治理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央視新聞客戶端:
為保護黃河立規矩、劃紅線
從1972年到1999年,28年間黃河下游干流斷流22年。斷流最嚴重時,距入海口的長度達704公里。斷流,一度讓河流生態系統瀕臨崩潰,濕地面積萎縮,百姓生產生活受到影響。黃河保護治理是治國理政的大事,也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針對長期以來困擾黃河安瀾的難點痛點,黃河保護法既有統籌兼顧的系統觀念,也有精準施策的針對性舉措。比如,根據不同區域不同要求,有針對性地規定維持河道湖泊天然狀態、生態修復工程、防沙治沙、水土流失防治、小流域綜合治理、整溝治理、淤地壩建設、生態補水等制度措施;又如,為了破除“九龍治水”的局面,明確國家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協調機制,提出建立黃河流域省際河湖長聯席會議制度,等等。
大河奔涌,九曲連環。黃河保護法的制定出臺是黃河保護和治理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法律制度能否提升治理效能、發展潛能,關鍵還要靠強有力的執行。以黃河保護法為契機,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我們一定能讓母親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南方網:
為守護黃河安寧注入強大法治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黃河保護法首次從法律層面明確國家在黃河流域實行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明確要求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促進人口和城市科學合理布局,構建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現代產業體系。
貫徹執行黃河保護法關鍵在真抓、靠的是嚴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重大系統工程,必須統籌謀劃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多措并舉、持續用力。一方面,要堅持系統觀念,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調度的原則,依法編制黃河流域綜合規劃、水資源規劃、防洪規劃等,對節約、保護、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作出部署。另一方面,水利部門要加大水行政執法力度,進一步健全水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推進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落地見效,加強協同執法、聯合執法,嚴厲打擊黃河流域各類水事違法行為,全面加強河湖保護,努力打造幸福黃河。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實施好黃河保護法,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將更好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微言微語
@公眾環境馬軍:守護母親河,推動高質量發展,黃河保護有了專門立法。
@天天天藍875:系統集成、精準有效支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瓜瓜馬喲: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向著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奮進!
@信信12138:保護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任重而道遠。
@日照凈土捍衛者:保護母親河,延續璀璨文明。
@春暖花開:支持黃河保護法,利國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