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可
美育,即審美教育。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即利用圖書館資源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以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理想,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趣味[1]。高校圖書館加強大學生美育教育是響應黨和國家新時代“三全育人”的應有之義。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對《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擁有開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一要求與高校圖書館美育職能完全一致。
高校圖書館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平臺和人才培養的積極參與者,具有豐富的館藏資源,不僅包括傳統的文獻種類,如圖書、手稿、善本、照片、圖片等,還包括地圖、貨幣、徽章、宣傳冊頁、標本等具有文物價值的館藏。高校圖書館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對大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不僅是在用行動踐行“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指導思想,而且也是將圖書館資源活用起來,為校園美育環境注入新活力。
我國對高校圖書館美育教育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的起步階段。這一時期對高校圖書館美育職能的探討雖然不多,但是奠定了理論基礎,主要研究成果表現在:第一,開始將美育教育納入高校圖書館的教育職能中。任俊為(1990)[2]認為高校圖書館的教育職能應包括“利用一切審美因素,運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第二,初步提出圖書館的美育功能表現方式。邱碧君、黃玉淑(1998)[3]提出的三個方面非常具有代表性——即文獻信息的知識之美、建筑設施的環境之美、館員群體的形象之美。
21世紀之初至2017年的持續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對高校圖書館針對大學生開展美育教育有了更深入廣泛的探索,豐富了相關理論,但仍缺乏相應的實證研究。主要研究成果表現在:第一,將圖書館美育教育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緊密聯系起來。陳華倫(2000)[4]認為開發高校圖書館美育功能是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第二,進一步豐富高校圖書館的美育功能內涵。陳暾(2004)[5]將文獻資料之美詮釋為藝術美、科學美、理性美。劉艷麗(2005)[6]認為高校圖書館在整體構造上應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依山就勢,并體現學校的辦學宗旨和圖書館的文化內涵。第三,提出高校圖書館加強大學生美育教育的具體措施。鄭岱霞(2005)[7]認為既要豐富文獻載體又要確保文獻質量,更要提高館員素養、育人先育己,還要開辟網上特色欄目喚起學生的美感意識。江娜(2011)[8]建議高校圖書館可舉辦展覽活動提升大學生審美修養。
2017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關于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的美育教育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呈現出研究領域更廣泛、研究數量增多、實踐與理論同步發展的研究特點。主要研究成果表現在:
第一,將高校圖書館美育教育升華為“三全育人”的內在要求。李瑛(2021)[9]指出高校圖書館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第二課堂,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審美素養的場所。
第二,進一步探討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美育教育的實現途徑。王勛鴻、徐芹(2021)[10]提出“學習-賞析-實踐”三位一體的美育體系。
第三,關注高校圖書館的美育教育實踐。新時代最值得關注的高校圖書館美育教育實踐是2020-2021連續兩年由中國圖書館學會發起,由多所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聯合舉辦的“藝術與閱讀”線上美育展覽,引發了許多高校圖書館效仿。李沂濛(2021)[11]通過對天津高校圖書館進行廣泛調查,發現高校圖書館在美育方面的活動較少,服務效果不理想。
第四,進一步完善高校圖書館加強大學生美育教育的舉措。除了在文獻、館舍和館員這三大美育要素中有所建樹,姚曉彤(2021)[12]還建議要將美育教育融入大學生入館教育、信息素養教育中,為大學生提供現場欣賞藝術作品的機會,發揮真人圖書館美育功能,增強圖書館新媒體審美體驗。
在國外,Harrington(2001)[13]早在21世紀之初就指出圖書館建筑設計的六大趨勢之一是要充分考慮美學因素。但是總體來看,國外對高校圖書館加強大學生美育教育的專題研究并不多,分散于高校圖書館美育教育的各子課題中。同時,因為“美育”這一概念起源于歐洲,最初由德國席勒提出,在歐洲高校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在工業革命后也開始重視美育,哈佛、麻省理工等高校將美育作為大學生的培養重點。所以高校圖書館已將美育職能融合在文獻之美、館舍建筑、館員服務之中。
2022年7月3日,筆者以“高校圖書館”“大學圖書館”“美育活動”“美育教育”等為關鍵詞在綜合性搜索引擎——必應中實施檢索,獲取近年來高校圖書館美育教育的實施情況。
1.展覽簡介
“藝術與閱讀”美育展覽活動由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主辦,起源于2020年初,結合“書香助力戰‘疫’”這一出發點,為創新閱讀推廣形式,將藝術培育與閱讀推廣相結合,至今已持續開展三年。每年活動發布后,各類高校圖書館紛紛響應,根據活動通知和指導開展本校的美育活動,比如南京大學圖書館、東南大學圖書館、徐州醫科大學圖書館、齊魯工業大學圖書館、武漢紡織大學圖書館等。
2.展覽主題
每年的展覽主題都充分挖掘藝術與閱讀的融合之處,主要表現手法有以下幾種:第一,結合藝術作品中的閱讀形象來解讀作品,比如《觀看之道——繪畫中的讀書人》展覽(2020年)、《中國歷代經典讀書圖解讀》展覽(2021年)、《斯是陋室——中國書齋文化藝術展》(2022年);第二,將藝術作品與文學內容深入結合,傳達藝術思想,比如《詩·文入畫——品讀中國書畫中的古代文學》展覽(2020年)、《瞬間與永恒——西方繪畫與經典文學的浪漫相遇》展覽(2020年)、《丹青吟詠——賞析名畫,品讀唐詩》展覽(2022年)、《美的棲居——西方藝術與文學中的花園》展覽(2022年);第三,關注圖書文獻之美,比如《旅行之閱 閱讀之美》書籍內容展覽(2020年)、《因書而美——世界圖書館與書店攝影展》(2021年)。
1.依托繪畫、音樂、電影、戲劇等藝術作品開展賞析活動,提升大學生藝術素養。比如廈門大學德旺圖書館2021年舉辦《韓熙載夜宴圖》品鑒活動,清華大學圖書館音樂館2022年4-5月開展“音樂館里的聲影魅力:電影戲劇中的文學經典”專題放映活動。
2.推送美育閱讀書單,提升大學生的美育理論水平。北京郵電大學圖書館2022年攜手美育“悅”讀大使向廣大讀者推薦“郵美·閱讀”系列圖書,涵蓋文學、藝術多個方面。
3.重視圖書館建筑設計之美。冠有“最美的大學圖書館”之名的文章在各大媒體熱度不減,年年有新意。高校圖書館新館設計、舊館空間再造是快速發展的圖書館事業中引人注目的課題。在現代化、多元化、“網紅化”的建筑審美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也大膽嘗試新風格,并注重迎合現代大學生對個人空間、個人隱私的需求在空間設計中體現“盒式”美學——在開放性的公共場所中融入具有美學氣質的閉合空間。
審美教育是一項長期進行的事業,審美素養的培養也需要不斷浸潤,并非朝夕之事。高校圖書館應把握時代方向與學校的育人體系,打造符合本校本館實際的美育體系。使高校圖書館開展大學生美育教育工作有依據、有規劃、有方案。不僅要包括高校圖書館的美育定位、美育目標、美育任務、美育保障等內容,而且要覆蓋工作計劃、項目規劃、效果評價、讀者反饋機制等,促進良性循環。適時制定發布高校圖書館美育方案、宣言、工作報告等。
高校圖書館豐富的館藏文獻資源是開展審美教育的內在基礎。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文獻的內容之美——藝術類圖書資料可以向讀者提供最直接的美育教育素材,其他學科的圖書資料也都承載了不同學科的思想內涵,展示出不同形態的美學因素。高校圖書館應結合閱讀推廣服務向讀者提供美的文獻——即思想健康、品味上乘的文獻,提供美學導讀服務,促進大學生從根本上提升審美意識。
第二,文獻的形態之美——文獻的裝幀、設計、排版無一不體現了審美元素;從古籍到現代圖書的形態演變中也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手稿、繪畫、地圖等特殊文獻本身就具備文物價值、藝術價值;音視頻文獻中也蘊含了美的內容。高校圖書館可以開展文獻展覽、裝幀版本科普講座、音視頻賞析等活動對讀者進行審美教育。
第三,文獻的布局之美——圖書館是收集保存文獻的場所,各類文獻按照不同的規則分布在館內。無論是常規的集中上架,還是按照特定主題進行的展覽陳列,都對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提出了一定的審美要求。
作為大學生的第二課堂、高校的第三空間,高校圖書館是大學生除了教室與宿舍之外最經常活動、停留時長最多的場所。優美的空間環境能夠令大學生賞心悅目,沉浸式感受美。
高校圖書館建筑一般位于高校的中心地帶,其建筑設計、室內設計、空間布局、物理環境、都體現了文化氣息與藝術魅力,反映了高校的校風與人文精神。能夠使讀者在看到圖書館、進入圖書館的過程中都感受到美的元素,陶冶情操。
服務是現代圖書館的靈魂。大學生通過在與館員的交往中能直接感受到高校圖書館的精神面貌,因此,館員的職業素養與人格魅力直接決定了美育效率的高低。
高校圖書館應重視對館員的職業培訓和美育教育,通過黨建、思政工作等方式對館員進行理論武裝,將“三全育人”理念、美育觀念深入人心,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通過職業技能講座、課程、競賽等方式提高業務能力,重視在文獻采選、資源推薦中的發揮“美”的作用。強化館員的服務意識和行為規范,為讀者提供如沐春風般的服務。
新時代高校圖書館在新生入館培訓、文獻信息檢索培訓、信息素養教育等方面的發展已相對成熟,但在美育教育方面的工作空間還很寬廣。傳統文化閱讀推廣活動、優秀藝術作品賞析是目前高校圖書館普遍開展的美育教育活動,但是往往在活動結束后熱度就下降,缺少系統性、持續性。
高校圖書館在布局大學生美育教育時應與現有的育人體系緊密結合,通盤考慮,融會貫通。比如在信息素養教育中增加審美素養內容,在新生入館培訓中強化美學資源的啟蒙教育,打造美育活動品牌,強化圖書館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作用,促進新時代黨和國家立德樹人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