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巖
近些年來,新媒體不斷發展壯大,現如今已有大量用戶群體,受眾數量及傳播關注度早已超過傳統媒體[1]。在此背景下,電視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應當主動擁抱新媒體,把握好主題報道的時代特性與輿論導向,從內容策劃、傳播渠道等方面加強創新,從而提高社會影響力。
電視新聞主題報道在政策宣傳、輿論引導、價值觀傳播等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同時在融媒時代,主題報道也在極力拓展傳播平臺與形式,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但是依舊暴露出諸多不足,主要表現為如下幾點:
如今媒體平臺數不勝數,當一個新聞事件發生后,會有大量電視臺、報紙、新媒體平臺蜂擁而上,導致新聞報道主題選擇嚴重同質化。面對海量且類似的信息沖擊,受眾很難對電視新聞主題報道形成印象。再加上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形式過于陳舊,話語相對嚴肅、正式且基本不變,讓觀眾感覺宣傳意味過于濃厚,與觀眾現實生活相去甚遠,所以導致觀眾接受程度不高。總而言之,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老舊模式已難以滿足新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亟須創新。
無論是電視新聞主題報道,還是其他電視節目,都要按照電視臺頻道節目清單在規定時間段播出。面對已經習慣接收碎片化信息的受眾,電視的收視率不斷下降。現如今電視從業者也基本認識到了電視平臺在傳播方面的局限,紛紛與新媒體主動融合。但是,在融合過程中,很多電視臺只是簡單地將電視新聞主題報道內容刪減后在新媒體平臺進行投放,并沒有達到深層次融合,從本質上來看內容依舊是傳統的電視語言,難以引發受眾關注和二次傳播的興趣。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4年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提到了“媒介融合”的時代意義,同時著重強調了新聞工作者一定要樹立互聯網理念,積極推進融合。而電視新聞報道內容的體現通常聚焦于“報道由頭”層面,在過去的電視新聞報道當中,往往會以“由某某電視臺記者報道”作為結束語。而在如今新媒體平臺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許多重大主題新聞報道也出現了各類“客戶端”由頭,比如“由新華網記者報道”“由微博客戶端報道”等等。從這一點來看,電視新聞主題報道需要對報道內容創新策劃,將媒介融合特點全面展現,滲透全媒體理念,同時也要結合新聞主題予以確定[2]。比如,央視新聞聯播在對2021年全國兩會的會議精神進行總結時,無論是報道形式,還是時代價值,都與當下時代特征相符。正因為新聞報道需要緊隨時代發展步伐,所以在報道內容方面也要隨時跟蹤行業動態。另外,電視新聞主題報道也要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對新聞內容作出更詳細地報道,其中直播報道形式能夠帶給受眾新鮮感且更加便捷,深受年輕受眾的歡迎。因此,在對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策劃創新中,不僅要保證內容契合全媒體理念,也要在報道步驟層面融合新媒體,打通媒體融合報道新局面[3]。
要提高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策劃創新水平,還要基于用戶思維與產品思維出發,聚焦于民眾生活制作出更具“煙火氣息”的新聞報道,確保新聞報道主題,更貼近民眾的生活。為了提高節目收視率,在報道中應當多以民眾生活作為主題,同時要深入了解他們的新聞信息需求,從而確保電視新聞主題報道在傳播中凸顯出價值[4]。
首先,策劃人員可通過網絡平臺收集受眾對于新聞事件的看法,也能以實時互動的方式了解受眾在觀看新聞時的真切感受。比如,《新聞聯播》在播出時,觀眾能夠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留言,然后會有工作人員回復,這一互動形式能讓策劃人員收集到更多受眾意見,為其內容策劃指明方向。其次,要結合新聞主題控制好節目的時長,同時確保主題報道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比如某電視臺的新聞節目當中,對“地鐵十號線首發”進行了長達3分40秒的新聞報道。正因為這一新聞報道屬于“民眾出行”的主題范疇,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受到較高關注度。由此可見,策劃人員需要把握融媒優勢,要求新聞報道人員借助新媒體渠道獲取更多生活新聞事件信息,給民眾帶來生活化報道。最后,新聞主題報道要基于地域、民族特色進行品牌塑造,強化新聞報道的社會影響力。
在對電視新聞主題報道進行策劃時,要以故事的形式對報道進行創新,一方面能夠優化主題報道的質量,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宣傳效果,吸引更多受眾關注節目,從而提高收視率。在前期策劃中,最主要的是選擇合適的報道主題。報道人員應當多關注互聯網媒體信息,了解來自各種渠道的新聞事件瀏覽量具體表現,把握熱點時事的發展變化態勢,然后找到現階段受眾最為關注的新聞內容,最終匯總為新聞主題,結合主題開始收集新聞素材。在中期策劃中,要強調情感的深化。新聞主題報道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切入口,自然恰當地引出新聞主題,通過新聞報道引發受眾深刻思考。特別是在報道政治性會議內容時,一定要謹遵嚴謹性原則,重視報道內容的精準性。在后期策劃中,需要重點關注傳播渠道方面的拓寬,依靠多元傳播載體對電視新聞節目進行宣傳。
在依托新媒體平臺不斷豐富電視新聞主題報道方式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新聞敘事主題的明確性。上述分析中已經提到了在初期策劃階段要把握好新聞主題,這里則主要從新聞報道流程層面體現出新聞主題與媒介融合之間的內在聯系。
以湖南衛視制作播出的《連線紅土地》主題報道為例,作為特別報道類型,選擇了直播方式,明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報道主題確定的過程中,實際上是以紅色文化為依托,讓觀眾通過一則則新聞報道激發對先烈前輩的緬懷之情,同時也感知到現在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在該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當中,一共制作了13期直播節目,其中在“紅三角中心”的報道當中,選擇在汝城進行報道,原因在于該地是當年蘇維埃政權根據地,“半條被子”的紅色故事便發源于此。基于“走進湘粵贛的紅三角中心”主題進行設計,能夠讓觀眾全面地了解中國共產黨的豐功偉績。由此可見,在報道主題方面也要依托新媒體平臺,對主題進行全面細化,保證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節目品質有所提升,同時報道深度進一步加深,引發受眾深刻思考。
新媒體逐漸成了受眾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在影響力與話語權方面逐漸式微。外界環境的變化,一定會引發媒介的跟隨演變,締造出多元的信息處理系統與信息傳播系統。所以,電視新聞主題報道除了要在內容與形式的策劃方面有所創新之外,還要對傳播渠道進行創新,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實現多屏融合,構建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傳播矩陣。比如,2019年11月,央視推出了全國首個5G新媒體平臺——央視頻,該平臺首次啟用了“5G+4K/8K+AI”等全新技術,實現了對電視新聞報道內容的有效分流。此外,央視還推出了移動客戶端,并且與多家新媒體平臺展開合作,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均開通了官方賬號,形成傳播矩陣,全方位覆蓋提升傳播影響力。所以,電視新聞主題報道也可參考這一經驗,拓寬傳播渠道,對主題報道內容一次采集后進行多平臺分發,不僅能延續電視新聞的權威性與公信力,而且也能把握新媒體在時效和便捷方面的優勢,實現多平臺優勢互補。
在對電視新聞主題報道進行多渠道傳播時,要做到“因屏而異”,根據不同平臺的傳播屬性和受眾群體差異,保證內容的精準傳達。所以,在對電視新聞主題報道進行策劃時,需要提前考慮各個傳播平臺的內容需求,面對同一新聞題材運用多種表達形式與之匹配。一般來講,電視大屏聚焦于宏大敘事主題,于深度、廣度層面下足功夫,體現出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權威性;而在新媒體小屏上,要契合短、平、快的特點,多推送內容短小精悍的短視頻產品,這一表達模式十分契合互聯網傳播特征。比如,2018年4月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電視新聞對整個年會進行了宏觀報道,對會議議題、與會人員、重要內容進行了全面報道。與此同時,中國國際電視臺也結合新媒體平臺的特性,推出了以記者為第一人稱視角的Vlog新聞《CGTN博鰲行Vlog》,在Vlog中除了向受眾展示了新聞記者忙碌的工作日常以外,也帶領受眾一起了解會場內外的詳細情況,充滿了生活氣息,滿足了受眾的好奇心。Vlog新聞十分契合新媒體傳播特性,而且改變了此類政治性主題報道的嚴肅氛圍,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的有效傳達,受到了觀眾的廣泛好評,提高了主題報道的傳播力度。
通過電視端與新媒體端的多屏融合,構建了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傳播矩陣,大大拓寬了報道的傳播范圍,提高了內容的直達率。但是要讓受眾持續不斷地關注,促使他們養成主動收看甚至主動進行二次傳播的習慣,在后期的傳播策劃階段,一定要增強與受眾的互動,滿足現代受眾的互動需求,賦予其互動感與代入感[5]。
雖然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選題通常較為宏大且嚴肅,但是在策劃時同樣要從中找到小的切入點,以此設定全媒體互動環節。而用戶參與了互動,自然會對主題報道內容保持關注。此外,用戶參與時反饋的信息也能經過審核后出現在主題報道當中。比如,某省級衛視電視臺的《市長在線》節目中,每一期都會邀請一個城市的市長和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前來演播室參與錄制,錄制期間主持人向他們提出百姓最關心的訴求。這些訴求來自前期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發布的內容評論區或后臺私信,通過收集與提煉,在演播室現場向嘉賓提問。在該節目中,用戶互動已成為報道的重要環節,不僅帶來更多元的報道內容,也體現了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感與權威品牌形象。
通過增強互動來優化用戶體驗感,不能只滿足于目前的圖文、音視頻等形式,伴隨著5G、AR、VR等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及運用,在電視新聞主題報道中,還可探索如何為觀眾帶來沉浸式臨場感。央視在國慶70周年大閱兵的新聞主題報道當中,曾使用VR直播技術,推出了“央視新聞多視角全景看盛典”,受眾可以自由選擇不同視角對閱兵儀式進行觀感。多維度實景能夠最大程度還原親身互動感覺,讓受眾感覺身臨其境,以這種體驗能夠帶來絕佳的傳播效果。
綜上所述,電視新聞主題報道作為國家政策的主要宣傳途徑,報道內容、形式以及傳播渠道、方式均需契合時代特征進行創新,如此才能提高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社會影響力。基于此,文章立足媒介融合背景,提出通過融合全媒體理念、貼近民眾生活、明確報道主題以及故事化策劃報道等策略,提高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內容策劃水平,同時也要通過多屏融合與互動傳播,拓寬主題報道傳播渠道以及優化用戶體驗,進而提高傳播力度。總之,通過提高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策劃創新水平與傳播力度,提高主題報道社會影響力,充分發揮出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凝聚人心、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