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忻州師范學院,忻州 034000)
晉綏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根據地紅色文藝的發展是中國紅色文藝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共的社會動員、革命宣傳、組織群眾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是豐富和補充中國紅色文藝發展史的必要之舉,而且對于黨史學習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都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本文擬通過對晉綏革命根據地紅色文藝史料的文獻進行系統的梳理與研究,意在從更高的視角,探尋紅色文藝研究的理論發生點和實踐行動點,提高理論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以“晉綏革命根據地”為篇名在中國知網檢索,不設其他限制條件,學術論文共有14篇,分別為《晉綏革命根據地干部教育正規化研究》《晉綏革命根據地抗戰時期公糧內控制度探析》《晉綏革命根據地的黨組織沿革》《晉綏革命根據地婦女政治動員研究(1937—1949)》《晉綏革命根據地法制建設研究》《晉綏革命根據地法制建設研究述評》《抗戰時期晉綏革命根據地青年工作研究(1937—1945)》《晉綏革命根據地會審計制度研究》《晉綏革命根據地社會教育研究》《試論<晉綏革命根據地史研究>的特點》《略論賀龍率領的一二〇師在開辟建立晉綏革命根據地中的地位和作用》《晉綏革命根據地工商稅收概述》《晉綏革命根據地農業淺探》《晉綏革命根據地貨幣斗爭史料》。從中可以看出,現有的學術論文成果主要涉及干部教育、公糧內控制度、黨組織沿革、婦女政治動員、法制建設、青年工作、審計制度、社會教育、根據地史研究、工商稅收、農業、貨幣等方面,雖然涉及面較廣,但并沒有對晉綏革命根據地文藝及其相關的研究。
以“根據地”為篇名,包含“文藝”,不設年限,在中國知網檢索,學術論文共有52篇,例如《范長江投身根據地文藝運動原因探析》《抗戰時代文藝人的思想革命——對浙東根據地“的篤戲”改造的考察》《延安文藝座談會對太行根據地文藝工作的影響研究》《理解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三重向度——以1940年代抗日根據地的創作為中心》《晉察冀根據地<抗敵報>文藝副刊<海燕>研究》《齊魯大地上的抗日戰歌——山東抗日根據地文藝宣傳活動回眸》《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文藝“特種兵”》《從“工農劇社”到“中國文藝協會”:革命根據地早期文藝社團的建構與發展研究》《根據地故事里的工農兵——以延安<文藝戰線>為窗口》《太行抗日根據地文藝研究——以戲劇和歌曲為重點的考察》《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前后(1935—1948年)陜甘寧邊區根據地歌詞研究》《從<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看抗日根據地文藝與革命的關系》《<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影響》《蘇北根據地文藝工作的歷史經驗》《論延安文藝創作思想在山西抗日根據地的實踐意義——以魯藝木刻工作團實踐為例》《抗戰相持階段根據地文藝工作的特點及其啟示》《革命根據地文藝活動的傳承與紅色旅游的有效結合——以關頭村為例》《膠東抗日根據地的文藝活動建設及其現實意義》《山東抗日根據地及解放區的文藝團體梳理研究》。從檢索結果可知,已有的研究論文中并沒有針對晉綏革命根據地紅色文藝的專門性研究。
將“紅色文藝”作為主題在中國知網檢索,共查找到378篇相關論文,發現學術界對于“紅色文藝”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一是宏觀層面的研究,二是微觀層面的區域研究。宏觀層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紅色文藝的內涵、紅色文藝的類型、紅色資源的價值、紅色文藝作品、紅色旅游等方面的研究,如《五省區聯手推動紅色文藝評論》《文化類綜藝節目中紅色文藝經典的傳承與發展研究》《留住紅色文藝精神的根與魂》《“紅色文藝經典”的現代性內涵闡釋》《時代和人民呼喚新的紅色文藝經典》《典型示范及其他——紅色文藝經典的修辭美學思考》《構建高校紅色文藝體系的意義與路徑》《紅色文藝對人民軍隊本質特征的深刻揭示》《紅色文藝融入新時代文藝人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創新路徑論析》。微觀層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從某個地區或某個角度分析紅色文藝,如《沂蒙紅色文藝作品的意蘊與當代價值》《紅色文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角——以河北省樂亭縣保護和傳承紅色文化為例》《煙臺紅色文藝資源開發與產業轉化問題初探》《西柏坡時期石家莊地區紅色文藝及其精神價值》等文章是對某一區域的紅色文藝的某個方面進行論述。
以上研究成果,或是將紅色文藝置于紅色文化的大范疇之中進行論證,或是將紅色文藝的發展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融合進行研究,或是將紅色文藝作為紅色旅游發展的助力措施進行研究,也有很大一部分著眼于紅色文藝作品的專門性研究,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尚無專門的紅色文藝史料整理與研究。
紅色文藝一直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最早關注紅色文藝的當屬20世紀抗戰時期的丁玲。1937年8月,丁玲率西北戰地服務團赴山西抗日前線,創作了《一二九師與晉察冀邊區》《臨汾》《關于自衛隊感言》《孩子們》《馬輝》《冀村之夜》《一次歡送會》等55等散文和戰地速寫,這些散文和戰地速寫用白描的手法,記錄了西北戰地服務團的工作、生活,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抗戰初期山西的政治形勢和各個階層人們對抗戰的態度。
1941年8月,中央宣傳部文化運動委員會編撰的《抗戰四年來的文化運動》,對抗戰四年的文化運動和文藝政策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收集整理和初步研究。1942年5月,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為紅色文藝迎來了里程碑式的發展,毛澤東在座談會上的講話更成為紅色文藝發展的指路燈,一大批新文藝工作者紛紛到達根據地,隨之大批紅色文藝作品誕生,拉開了紅色文藝的新序幕。
在晉綏革命根據地史的專章中論述根據地文化事業的發展。1999年,張國祥主編、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晉綏革命根據地史》一書中,第五章“反頑斗爭的勝利與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第四節“抗日根據地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專門論述“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論述了在各級黨組織和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下,晉西北的文化教育事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文藝的發展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錄。
用大事記的形式記錄晉綏革命根據地的文化事業。1984年8月,溫抗戰和梁金保出版的《晉綏根據地大事記》一書,以大事記的形式對晉綏革命根據地的文化事業進行了記錄。1940年5月4日,邊區文化界抗日救國聯合會在興縣成立。邊區文化界抗日救國聯合會成為邊區新文化運動的中樞,活躍在邊區的職業劇團有七月劇社、戰斗劇讓等,各軍分區、專署均有宣傳隊,廣大農村有業余劇團。
1989年10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山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黨史資料征研委辦公室和晉綏革命根據地史料征編指導組辦公室編的《晉綏革命根據地大事記》一書,較為詳細地記錄了晉綏革命根據地各項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具體文藝事件的記錄上和前文所提及的《晉綏根據地大事記》基本相同。
有關晉綏革命根據地劇社活動的專門性書籍包括:1987年11月,軍事譯文出版社出版劉佳、胡可等著的《抗敵劇社實錄》;1992年7月,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山西省文化廳文藝理論研究室編的《戰地文藝之花——晉綏邊區七月、人民、呂梁劇社社史》;1993年,《戰地紅花七月開》編委會編的《戰地紅花七月開——七月劇社歷史紀實》一書,分為“初創篇”“興盛篇”“迎新篇”,記錄了七月劇社的發展歷程。這一部分專門書籍較之于前面的大事記更為詳細,針對某一劇社在晉綏革命根據地的活動進行具體闡述。
抗戰文藝的書籍中有涉及晉綏革命根據地文藝的篇幅,如1989年3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亦文、齊榮晉編的《山西革命根據地文藝運動史稿》一書,專門章節論述晉綏邊區文藝領導機構的建立和晉綏邊區初期的文化建設,以及晉綏邊區文藝運動的一大支柱——七月劇社,對延安文藝座談會后晉綏邊區文藝的發展進行了概述。
此外,還有不少關于山西革命根據地的著作,如《山西革命根據地文藝運動回憶錄》《山西抗日根據地的文化事業》《山西文藝史料》《百年中國舞蹈史1900—2000》《中國舞蹈史》《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展史》等都有對晉綏革命根據地文藝發展的論述。
總體而言,學界對于晉綏革命根據地的研究做出了前瞻性、指導性、基礎性及開拓性的貢獻,但從以上研究中不難看出,現有研究缺乏對晉綏革命根據地紅色文藝史料的整理研究,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未來研究需要圍繞這些不足進行改進和創新。
從現有研究成果看,論文類研究對晉綏革命根據地的涉及面較廣,幾乎包含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然而每一個方面的研究視角都比較單一,且概述性的成果居多,如《晉綏革命根據地工商稅收概述》《晉綏革命根據地農業淺探》等,在所有研究中沒有對晉綏革命根據地紅色文藝的專門性研究。
從理論研究看,現有研究是缺乏系統的、綜合性的、有理論高度和實踐深度的學理研究,尤其是缺乏以政治學、文化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基礎理論為指導的深度研究。現有研究成果對于紅色文藝的研究視角較為廣泛,多從愛國主義、課程思政等方面進行,或將其置于諸抗戰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缺乏區域性的專門性研究。在這些研究中研究方法上多簡介式的描述;在學科屬性上,或者單純地置于舞蹈史的范疇進行關注,或者在歷史學的領域進行純粹歷史的研究;在研究對象上,多次出現對典型個案的分析。
從研究內容看,一些研究,尤其是著作屬于歷史史實的記錄,研究性不強,如前所述的《晉綏革命根據地大事記》等。
自中國共產黨誕生起,文藝工作者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茅盾、郭沫若等都是中共早期黨員,1930年“左聯”成立以后,更多的作家在“左聯”的帶領下投入紅色文藝的創作中,創作出一大批反映勞苦大眾生活和抗爭的優秀文學藝術作品,在群眾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紅巖》《紅旗譜》《青春之歌》《創業史》《野火春風斗古城》等一部部紅色經典銘刻著一代又一代人民英雄的風骨和精神,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1942年5月,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后,在各根據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傳承紅色基因。2015年7月30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相比,同這場戰爭對中華民族和世界的影響相比,中國抗戰史研究遠遠不夠;強調抗戰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過檔案、資料等各種人證、物證來說話,加強資料收集和整理這一基礎性工作,開展實地考察和尋訪,盡量掌握第一手材料。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未來研究前景良好。